APP下载

探寻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之道

2015-12-09周华戴德明

中国大学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教学

周华+++戴德明

摘 要:最近三十年,我国会计理论界跟踪域外理论,引进了很多新颖的概念和做法,这对于丰富理论知识可谓不无裨益。但研究发现,也有不少概念和方法存在以讹传讹的问题,这就导致学习者时常陷入困惑。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过度推崇实证研究范式的导向,使得科研和教学脱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学原论”研究团队自1999年以来秉持立法导向、教学导向和实务导向的科研理念,形成了“会计学原论”系列论文和著作。基于这些原创成果,探索出一套以辩证教学为核心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以“会计学原论”系列教材为主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实践证明,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对接有助于同步提升社会科学的研究质量和教学质量,这应当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实践教学;质疑精神;研究性学习

学术研究的过度细碎化、脱离教学实践等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反思,在经济和管理教育中,这一问题尤其突出。科研论文的泛模型化、空洞化倾向,使得论文成果越来越无法在课堂立足。学者们所做的研究,很少能够沉淀于专业教材或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在高校经济和管理类教材中,除了少数教材含有本土学者的优秀成果外,大多找不到本土学者的研究观点。科研和教学的分裂,使得大学经济和管理教育中出现了以技术取代思想的倾向,而这样的高等教育质量很难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可。为了探寻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可行之道,经过1999年以来的持续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学原论”研究团队确立了立法导向、教学导向和实务导向的学术研究价值取向,形成了“会计学原论”系列论文和著作等初步成果,并在原创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建设形成了一套研究型教学方法和一套“会计学原论”教学资源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以原创成果支撑研究型教学、以研究型教学引导研究性学习的教研方法能够很好地将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直接对接,从而实现科研和教学的良好互动和相互促进,有助于同步提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质量。

一、立法导向、教学导向和实务导向的科研: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

最近20年,教学和科研脱离实践的现象在会计学科愈演愈烈。一方面,会计学术研究的问题在于,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学术主流一直在追赶北美流行的“实证会计”研究范式,实证会计论文遍地开花,但研究内容较少涉及会计理论,难以对会计立法、会计教育和会计实践发挥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会计教育领域的问题在于,财务会计教材的内容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几乎被全面替换为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很多内容缺乏考证,诸多来历不明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常常无法令青年才俊们信服,许多资深教师纷纷感慨“越教越糊涂、越学越不明白”。会计学术研究与会计教育的背离导致讲授者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达成共识,面对频繁变动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法规,学习者、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常常感到手足无措。

1. 研究理念的确立

面对这种困局,为了使学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会计立法、会计教育和会计实践,我们自1999年起确定了立法导向、教学导向和实务导向的研究思路。

一是立法导向。我们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特定的“规则”展开,以完善特定的规则为使命。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行为规律和行为规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归宿,社会科学研究需要致力于完善特定的行为规则。会计学术研究应当致力于协助立法机关完善会计法规,为实务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对于域外流行的会计规则(尤其是朝令夕改的国际会计准则),学术研究应当给出辩证的评价,供立法机关参考。会计学术研究需要加快从“照着讲”向“接着讲”转变,回归著书立说的基本价值尺度,即传承该传承的经验,创新该创新的知识。但不管怎样,所传承和创新的,都必须是真知灼见的东西。

二是教学导向。我们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做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沉淀于教材的学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金标准,是对最懂行的人具有启发价值。合格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应当有资格进课堂、进教材。每次讨论论文选题时,我们都会问:这篇论文有没有创造新知识?它能不能沉淀于本专业的核心教材?因此,我们的论文和著作大多围绕国际会计准则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例如,衍生工具会计、套期保值会计、研发支出资本化、商誉减值、递延所得税、企业合并、合并报表、外币折算、资产减值会计、公允价值会计等教学重点和难点均存在学科知识来路不明的问题,我们的论著就着重考察上述会计规则的设计理念和历史演变,运用会计原理鉴别会计规则的科学合理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三是实践导向。我们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展开,着力为社会实践创新提供支持。因此,“有用的”学术成果必须是社会发展实践所需要的规则。正如会计规则制定者所指出的,“会计理论研究必须为实践服务。不着边际地从概念到概念,不能称之为理论研究;只会把国外的某些论述进行演绎,而不能结合中国的会计工作实践进行研究,也不是我们倡导的会计理论研究。正确的态度是,对外国会计理论、方法的研究成果,应当熟悉、了解,根据中国国情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吸收,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为我所用”[1]。

2. 初步的研究成果

基于上述理念,我们自1999年起对会计教材和流行理论学说中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追溯分析,逐步积累了比较系统的反思性理论文章。研究发现,现行的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存在很多以讹传讹的问题,会计专业教材中所称的“国际先进经验”大多缺乏合理依据,这是会计教育陷入困顿的主要原因。实证会计研究范式的盛行更是将会计教育引入歧途。基于服务于会计立法、服务于会计教学、服务于会计实践的治学理念,我们在2011年夏季初步建设形成了一套“会计学原论”系列论著(包括论文、著作、教材,约200多万字)。此外,出于研究和教学的需要,我们还牵头翻译了一批经典著作。endprint

二、研究型教学:以创新成果为后盾的创新教学

在学校的政策引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探索出了以直观教学、辩证教学、交叉学科贯通、幽默风趣为特色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直观教学和实践教学

直观教学是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等教学方式开展的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解决目前会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脱钩的问题。例如,针对会计学的入门教学难度较大的问题,我们开发出“快速入门:十个分录学记账”的教学模块,帮助初学者在接触会计学的第一天就亲自动手记账,接触并使用图表、账册、凭证,了解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的全套记账、结账、报账过程,通过新鲜有趣的实践经历,培养和强化学习兴趣。其中,我们运用语言直观性的原则,在介绍每一张记账凭证时都强调“记账行为必须具备原始凭证”,帮助初学者理解这一会计学基本原理,为后续阶段的辩证教学打下基础。如此,用三次课(9学时)即可帮助初学者掌握入门知识。这种超常规的教学方法自2005年以来应用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和经济学院的会计学课堂教学,效果显著。通过这种教学,同学们普遍能够快速掌握会计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建立研究型学习模式。如此训练,同学们可熟练地进行会计处理、阅读会计报表。又如,我们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详尽地讲解了流转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结合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中外实践情况,讲解了套期保值的操作要领及其会计处理规则。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地采用了我们精心绘制的上百张图表、账册、凭证,通过仿真模拟素材,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对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紧扣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讲解法规的理论依据以及纳税申报、股利分配等实务操作。

2. 辩证教学:阐释会计规则的由来,并进行辩证分析

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社会科学创新的起点。为了帮助同学们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和评价现有的会计理论知识,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以研究型教学带动研究性学习,注重讲解会计规则的由来并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辩证分析,特别强调讲清楚“何人、何时、为何提出某种会计理论和规则”。这种辩证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同学们明辨是非,快乐学习,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种教育理念是中国人民大学长期注重科研与教学直接对接的教育传统的体现[2]。

例如,在讲授资产的会计处理时,我们根据基本法律关于财产权利的规定,按照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股东权的顺序讲解资产的会计处理。值得说明的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沿袭那种将金融资产单列一章的做法。原因在于,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所称的金融资产是特指的,其会计处理规则实乃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权力斗争的产物。理论界对如何定义金融资产缺乏共识。主讲者若欲替规则制定者“圆场”,其努力常常归结于徒劳。更为可取的做法是告诉人们“金融资产”相关准则是如何拼凑而成的。因此,我们按照财产权利的法律属性,在“债权”部分,讲解“持有至到期投资”和“贷款及应收款项”,它们都属于民法上的债权。在“股权投资”部分,集中展示现行准则体系中所设计的股权投资的四种会计处理规则,即“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法”“权益法”的会计处理。这一方面是因为工商企业的管理实践中鲜见将债券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情形。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理由将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规则分为“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两章去讲述。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此设计的提纲更为简练,体系结构更为稳定、合理,可以避免教学内容被会计法规“钳制”,易于初学者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我们既注重讲解现行法规,又注重阐述理论要领、运用科研成果对会计规则及其理论背景进行辩证分析。如此研讨,同学们可达到谙熟会计相关法规、把握会计理论走向的领先水平。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会计准则面临着国际社会的严厉谴责,其所主张的公允价值会计、资产减值会计等规则由于存在助涨助跌的顺周期效应(procyclicality)而受到了财经界的批评。会计准则对经济管理的影响进一步凸显。这验证了上述教育理念的正确性。

3. 交叉学科贯通:融合财政学、金融学、经济理论和经济法的相关知识

专业划分过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而实务工作中的“问题”却是不分专业的。我们认为,会计规则在本质上是由民商经济法律制度、财税制度与会计技术融合生成的企业收益分享规则,它是民商法和经济法的实施细则[3]。在这个意义上,会计学教学和研究与法学、金融学、财政学等学科密不可分。例如增值税的实务操作,需要综合运用财政学、经济法和会计学等课程中的知识。

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会计教育需要以应用为导向,突出社会科学的整体性,而不是片面地宣传“纯粹的会计理论”。因此,我们在会计教学中力求融合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从多学科视角阐释会计理论与方法。例如,我们在讲授“应交税费”时,着重阐释税法的立法精神,在此基础上阐释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会计处理规则,这既是为了帮助同学们体会税收法规与会计规则的协作关系,也是为了帮助同学们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实际上,如果不能熟练地对流转税进行会计处理,就很难对资产进行恰当的账务处理,更不要说培养专业胜任能力了。流转税是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方面,是了解工商企业运作(从原料的采购到产品的生产,从商品的定价到利润的实现)的一把钥匙。运用会计知识可以深入理解经济学(或财政学)中所称的价外税与价内税的重要知识点,还可同步掌握经济法(或税法)的对应知识,同学们可体会触类旁通之妙,并可建立交叉贯通的知识结构。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可有较大提升。中国人民大学拥有交叉学科教学的传统优势。金融学、会计学等学科大体上都是按照“精通本学科、旁及相邻学科”的思路开展教学的。我们在阐述会计规则的同时还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点来答疑解惑,尤其强调会计规则的法律背景和理论依据。除以上所提及的流转税法、所得税法、公司法以外,还扼要讲解金融法、票据法、知识产权法。将经济法、税法和会计学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能够进一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ndprint

4. 以问题为导向:呵护好奇心、培养创造力

我们所采用的研究型教学还格外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呵护好奇心,培养创造力。我们注重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方式带动课堂气氛,并且鼓励师生之间的辩论。在备课时,我们根据课程内容编写了一些典型案例,帮助同学们理解重点难点、了解行业现状。我们还提供了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经典论著、视频、案例),帮助同学们在课下自觉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综合技能。在课堂上,我们多用“各位小专家、各位专家”来称呼大家,目的是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才俊们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勇于质疑和批判。鼓励同学们在听到新颖的观点时先去质疑,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掌握会计理论的精髓,把众多复杂的会计规则转变为就业竞争力和专业胜任能力。

如此一来,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会越来越积极地参与辩论,想彻底弄明白会计规则的设计理念和原初动机是什么。这样,课堂教学先是从平静的答疑快速切换为热烈的辩论,然后又从热烈的辩论转变成“颇费脑力”的会计理论研讨会。通过调动听众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想去探究会计理论和规则的来龙去脉和利弊得失。研究型教学注重带领青年才俊们追随自己的好奇心去主动寻找有用的知识,建立稳定、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起自己的专业理念,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流行的观点。研究型教学的目标就是把青年才俊培养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有创造力的青年专家。

三、以“会计学原论”系列教材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库:科研与教学对接的初步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一贯注重高质量教材的建设工作,把教材建设当作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重中之重。在学校和学院的政策支持下,我们基于“会计学原论”系列论文和系列著作的原创观点,把多年来积累的在校内使用的讲义整理成书,以著作式教材传播原创成果。

自2011年起,《会计学》《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陆续出版。自2015年起,这套教材开始陆续发行第二版。“会计学原论”系列教材具有四个方面的特色。第一,构建了新的理论架构,力求详尽透彻地阐释会计学基本理论和规则,列举并分析域外规则和国内外会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既注重讲解现行法规,又注重阐述理论要领,运用原创成果对会计规则及其理论背景进行辩证分析,帮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第二,语言力求简练,读来较为轻松。相对于法规原文而言,这套教材能够让初学者一读就懂、一学就会。第三,以“中外对照、辩证施教”为教育理念,将财政学、金融学、经济法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融于一体,结合会计处理阐释常用的交叉学科知识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和能力的有机融合。系列教材注重学科关联,侧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系列教材把法律法规、理论背景和辩证分析的内容统一安排在专栏中,对专栏内容不作教学要求。如此处理,一来可以增强趣味性,支持主讲教师酌情发挥主观能动性,扩大课堂信息量;二来可以突出主线,便于读者在辨证思考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正文内容,提升专业水平。第四,与现行会计考试制度直接衔接。系列教材首先带领读者熟练掌握现行会计法规,然后引领读者深入思考会计规则的设计理念及其理论缺陷,最后启发读者形成自己的专业观点。我们认为,“考证”不是万能的,但完全忽视考证的正当性是万万不能的。概括地说,大学教育要教给青年才俊比考证更多的、有用的知识。这种研究型教学方法实际上把通过各种会计考试当作初级目标,力求按照“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科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

系列教材所倡导的这种教学与研究直接对接的做法是人大会计学科的鲜明特色,有助于同步提升教学和研究的质量。立体化教材体系修订及时,2—3年修订一版,能够及时跟踪准则的变化,满足读者的需要。总之,“会计学原论”系列教材能够带领读者体会研究型学习的三重境界。首先,以简练的思路引导读者掌握特殊业务或者难度较大的会计准则的设计理念及操作规则,切实提高操作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以备考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中高级资格考试。其次,考察会计规则的来龙去脉,帮助读者运用会计原理鉴别现行规则的科学合理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后,帮助读者从容面对现行规则中的弹性化条款,结合特定情形做出理性选择,形成自己的专业观点。“会计学原论”系列教材所贯彻的研究型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和管理培训项目学员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切实提升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

教辅资源主要包括教师用书、Powerpoint讲义、模拟实训素材、学习指导书(含习题及答案)、多媒体素材、案例库、文献库等。教学资源库的“立体化”体现为三个维度:一是内容上的立体化。教辅资源注重讲授会计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点涵盖“古今中外”“正面反面”,融合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点,着力帮助同学们掌握交叉贯通的、网状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二是形式上的立体化。讲授素材与案例讨论呼应,视频音频资料与文字资料并重。三是教学方法上的立体化。教材中的精读内容与课下观看的视频资料和经典文献交相呼应。从而使得教材既便于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学生课下自学。

以“会计学原论”系列教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库受到了兄弟院校骨干教师和青年学子以及实务工作者的欢迎。

四、结论和建议

“会计学原论”系列论著的16年探索证明,对于社会科学而言,没有理由将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我们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起高质量的教学标准,形成既包含本土贡献又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教材体系。当前,应当纠正科研成果评价导向,尽快建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方式,采用“科研和教学直接对接”的理念,引导高等教育领域中科研和教学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建立品种丰富、各放异彩、能够与国外教材并驾齐驱的教材体系,推动教学质量和研究质量的同步提升,应当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因此,我们有如下建议。

第一,改进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方式,把教学成果列为科研考核的首要组成部分。当前,法学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比较紧密。法学学者的研究普遍致力于直接为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安干警提供理论支持,就连法哲学、法制史也是间接服务于上述目标的。而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过度推崇北美学术范式的后果已经相当明显。当前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方式虽然名义上是质量导向的,但这种基于期刊级别的“质量”考核方式实质上是强化版的数量化考核,而不是真正基于质量的考核。数量化考核是追求平庸化、追求同质化的考核,它必然并已经导致学术水平和学术生态的退化。学术管理者应该意识到,社会科学的创新成果决不是按照数量化的框框“框出来”的,它们都是自发成长出来的。在既定的框框里面“蓬勃生长”的成果基本上与创新无缘,实证会计论文的爆发式增长已经让人们看清了这一点。因此,研究者的作品是否构成“学术成果”,应当由这个行业“最懂行”的人(如实务界的领军人物或学术界公认的资深专家等)来评判,高校各专业组的学术委员会应该有能力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评判研究者的作品是否关涉本学科(例如,实证会计研究大多数与会计学科无关),第二件事是评判其是否有助于完善本学科的规则、是否有望沉淀于本学科的核心课程教材、是否有助于促进实践进步,三者必居其一,否则就难以称其为“成果”。通过这两重检验的作品才是学术成果。

第二,审慎在社会科学领域推行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目前,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常常提议实行科研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教师分类管理的制度。笔者认为,高校的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者只需要划分为教学科研型和教学型两类,没有设置科研型教师的必要。设置科研型教师岗位很可能会使论文比赛的闹剧进一步加剧。事实上,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一定是一体的,教学优秀者必然是因为其对本学科的理解已经达到一定深度,这也正是其科研水平优异的体现,只不过这种科研水平暂时被我国当前流行的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否认了。

第三,大力推进MOOC建设,推动高等院校的社会科学教育把教学和科研直接对接,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从而推广研究型教学、研究性学习。MOOC教学平台的开放性能够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可以推动中国高校把更多符合本土情况、具有独立思考的领先的研究成果带到课堂上,这有助于增强本土学术研究的影响力和学术自信。

参考文献:

[1] 余秉坚. 五十年会计改革发展的成就与启示[A]//项怀诚主编. 新中国会计50年[C].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 陈雨露. 构建研究型学习制度 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4-6.

[3] 周华,戴德明. 会计制度与经济发展——中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优化路经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5-101.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215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3YJC790223)、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研究品牌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0XNI010)项目成果,感谢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培养项目”的支持]

[责任编辑:周 杨]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型教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研究型教学设计的《国际金融》教学实践研究
现代计算流体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设计研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