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进酒》的读写结合教学

2015-12-09潘世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将进酒青丝明镜

李白的《将进酒》是千古名篇,初读要纵横比着读,顺着文本中的对比、铺垫来读。诗歌开头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空间、时间来写宇宙浩渺、人生易老的感慨。空间:写黄河,从上到下,从“天上来”到“到海不复回”。时间:写人生,从朝到暮。从“青丝”到“白发”,气势磅礴,意境高远。接着诗人从人生苦短引发而来的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有了“金樽”总起,以下除第一和第四句外,各句末都是以“酒”或者喝酒有关来收尾: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但愿长醉不复醒——惟有饮者留其名——斗酒十千恣欢虐——径须沽取对君酌——呼儿抢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其中前两句是劝酒,后五句是劝酒歌辞,它们中间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来连接。初读抓住其中关键词,顺着诗人借酒当歌及时行乐的思路来读,有助记忆和理解,方便成诵。

再读要读出把酒寻欢气势磅礴的情感。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要借助写作时代背景,读懂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心路历程,然后揣摩情感,也可以组为单位自行讨论,定出基调后,选出一人范读,边读边校正边点评,总之要情感充沛,读出李白借酒寻欢忘乎所以的张扬个性,读出“醉”态来,读出借酒藐视一切的气概来。

三读要读出不同个性来。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诵读亦是如此,在保持主格调不变的前提之下可允许有不同的声调。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可读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也可以读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不同的节奏,呈现不同的韵味,表现不同的情感。鼓励不同的断句,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为完成教学的第二个任务——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将进酒》的教学资源来写作是本堂课的另一个教学任务。但写作绝不是孤立独行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写离不开读,读是写的基础,是写的情感储蓄,通过诵读兴奋人的神经中枢,在人的大脑里呈现许多画面,再借助人的联想、想象和思维,利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升华成文。写作不仅是阅读文本后的感悟流露,更是通过思维酝酿产生思想的过程,是阅读文本的另一种高层次的理解。

以某句为单位扩写。像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名句的扩写,在忠实原句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完全可以写出同样语言清丽意境悠远的句子来。

以名句为主写点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互动的同时,及时将获取的信息整合,有选择性地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等名句进行简明扼要点评。

以内容为中心赏析。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挥群体智慧,利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见缝插针地寻找写作的切入点,或写作背景或诗人遭遇,或手法,或情感,将这些零星散乱的信息聚拢整合,再根据课堂情况和学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地鉴赏诗歌,酝酿和表达的过程就是对文本再次深层次感悟的过程。

以作者为中心抒情。以某一人物为话题来作文,这种新颖的作文比较好写,只要以人物为中心轴向四周辐射到其生平、经历、性情、作品,且同时将其经历、性情、作品相对应分类,尽可能地占有和消化这些丰富的信息,然后就其某个专题作文。这类成功的作文往往文采飞扬、结构清晰、内容深刻,具有较强的历史厚重感。

潘世流,语文教师,现居广西大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将进酒青丝明镜
离别
青丝与白线
姻缘眷属,天作之合
明镜
柳絮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将进酒》朗读教学之五境
观书有感
谁给妻子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