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技法妙用例说

2015-12-09周章轼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比喻数字

汉语,泱泱大国之文明符号,世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汉语内涵精深,诗情画意,世上少有,活用妙用汉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趣味和效果。现仅在浩瀚的语言海洋中采撷几朵妙用的浪花,以飨读者。

一.寻常数字,织出多少情意经纬

年长一些的朋友,忆起当年发蒙读书,大概不会忘记那首随口念唱的古体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短短四句二十字,10个自然数字依次穿插其间,诗意盎然,琅琅上口,算得上是那时幼童学习生活中的一份享受。

数目字寻常而又枯燥,难讨人喜欢,但语言能人,文学高手却能于枯燥的数字中翻出神奇,牵出条条情意经纬,织出篇篇优秀诗章。

数字入诗,道法精深,手法多样,给人印象特深的,不能不提到清代诗人陈沆那首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字诗: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全诗二十八个字,竟在奇数处嵌用了十个“一”字,借助这十个“一”把垂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道具、情节,不露斧凿之痕一一道出。借助这十个“一”,弄潮作浪,宕出了一幅背景深邃、人物鲜活、情节悠然的老者乐钓谐趣图,叫人心驰神往,百读不厌。

如果说这首一字诗是数字入诗中的一个特例,一朵奇葩,那常见的就是数字适当入诗,其量不多,但用在刃上,于寻常数字中交织成脍炙人口的佳词美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个数字,从时间、空间、事物、环境几方面展示了特定地域的早春风景。“七八颗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更是以不起眼的两个约数,渲染出社林茅店静谧的初夏夜色。

纵深阅览,就会惊见到数字入诗的匠心独运,登峰造极。女诗人卓文君致司马相如的《凤求凰》就是这样的旷世佳作:“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逢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流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作女来我为男。”

诗作的上篇,数字呈升幂式织入诗篇,从“一”到“万”,一数不漏,思念之情直上云天,紧扣一个“怨”字。诗作的下篇,数字从“万”到“一”,呈降幂式溶入诗中,爱恨之情汹涌澎湃,忠贞之意不绝如缕,读罢掩卷,情意绕梁不绝。

进一步揣摩,还会发现,各种诗作中的数字,它代表的“质”,所揭示的“义”,不尽相同,值得细细品赏,感悟。《沙家滨》中,“八千里风暴吹不断,九千个雷霆也难轰”。数字与诗义链接吻合,“八千里”“九千个”极言风暴之剧,雷霆之密,斗争之烈,从而映衬出新四军坚韧顽强的钢铁意志,冲锋陷阵的英雄气概。而毛主席的“十六字令”则不同:“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三尺三”这一数字,平平常常,很不起眼,但词中指山峰与天空相距之近、之险,红军正是从这“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狭缝中一冲而过的。这样一来,些小的“三尺三”就衬出了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战斗豪情,其潜在的内涵就非同一般了。

有些诗句中的数字,本身不一定有明确的意义,旨在营造情感氛围,形成节奏旋律,从而兴起一种别致的音乐美,民歌,童谣中尤胜。且听听鄂西南山区的一节童谣,那漾漾乡情,令人心旌摇动:

打铁一,一只羊毛扎一支笔,∕打铁两,两个娃娃对巴掌,/打铁三,三月的桃花最好看,∕打铁四,四个铜钱四个字。……

打铁八,八十岁的婆婆纺棉纱,∕打铁九,九个婆姨同步走,∕打铁十,十个裁缝十杆尺。

让我们在数字编织的诗行中徜徉,领略别样的中华文化,“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二.比喻:修辞格中的宠儿

走进烈士陵园,一方墓碑映入眼帘,你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瞩目镌刻其上的墓志铭:“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墓穴中安息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英雄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科娃,25岁的生命历程中,击毙德寇309人。这则墓志铭以两个独出心裁的比喻,含而不露地道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漫长、永恒的伤痛,而生命的灿熳闪光只在一瞬间,哀思中透出哲理。联想到邻居小女孩的一句快语:“我们的幼儿园像花园,可好玩啦!”不无感慨:区区比喻修辞,从生者到逝者,从战争到和平,从人类到自然,从感性到理性,真是无处不在,无意不表!小小的比喻,举重若轻地承载起几多丰腴的情感、隽永的意念,以至到了说话写文很难弃置不用的地步。

比喻在众多修辞格中,频频上镜,使用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在于比喻辞格缘起生活,技法简单,易于操作,文句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刻蕴藉。“走进风暴来袭的沙漠,抬眼望去,那太阳像泡在浓茶杯盏里的一枚蛋黄。”这个比喻句,却把难以言状的沙暴中的太阳的奇异形象:那椭圆的形、暗红的色、模糊的边沿、朦胧的亮度描摹得那样的精准、传神,映衬出彼时彼处的天宇长空是那样的苍茫、凝重,混沌不开。

比喻修辞,制式简单,但运作之法,却是多种多样。

大量的比喻是描摩具体事物的形象状态的,如“村子里的张屠户虎背熊腰”“夏夜的天空星罗棋布”“远处的富士山像馒头一样”。而“警察一出现,几个票贩子立马抱头鼠窜而去”则是对事物的动态描摹。

上述比喻,形象直露,可视性强,人们津津乐道、乐用。

下面我们着意关注对抽象事物的情、理、势、态的深度比喻,领略其多采的技法、深刻的蕴藉,不一般的文采。

借助比喻,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反映重大时事:“‘一带一路的理念是共同发展,目标是含作共赢,它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方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形象宣示了我国“一带一路”外交策略的宏伟前景。endprint

借助比喻,含蓄地表达谦恭之意、内蕴深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传达的是洁身自好、不媚世俗的理念情操。

借助比喻,诠释抽象哲理、人生理念:“浪漫是一袭美丽的晚礼服,你不能一天到晚都穿着它。”——生活不能缺少浪漫,但不能一味地追求浪漫、恣意消遣。

借助比喻,言难言之隐,无奈之情:“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一婉曲比喻表露的是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心思,不满朝廷、忧国忧民的情怀。

借助比喻,针砭时弊,鞭挞丑陋:“点上的稀客,面上的游客,宴席上的陪客,一年四季像个侠客。”——“四客”连喻嘲讽了玩忽职守享乐腐化的某些为官者。

借助比喻,仿造新词,翻出异说:“牛刀杀小鸡”——比喻由“杀鸡焉用牛刀”翻造而成,旨在提倡:小事不小,务必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用办大事的精神去办好小事。

比喻,一般是本体抽象生疏,喻体具体浅近,但也有例外。柳宗元的“江流曲似九回肠”,本体:“江流曲”,有形可视,喻体“九回肠”,其形难见,但“九回肠”却是人人感知的生理现象,且总与情感的婉曲、纠结紧密联系。故此喻不独成立,且本体与喻体还可互相置换,用以摹状难以言说的委屈痛苦。

更有多喻齐下而成复句、句群、语段式的复合比喻。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语段,多角度设喻,从先天、后天及定向发展几方面论述了学习之于人类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比喻辞格无处不在,千姿百态,但施用之道当恪守不逾:

以人们熟悉的事、物、理,作比陌生的事、物、理。

以浅近之事物昭示深奥之道理。

以形象揭示抽象,从外在及于理实。

设喻合情入理,施用有度有节。

诚如是,比喻,就真正是语言表述中之骄子,大众喜闻乐见之宠儿了。

三.令人倾倒的无中生有

魔术高手刘谦在海峡两岸的演出中,不乏惊艳之作:手中明明是一朵鲜花,手臂一抖,竟变成了一只羽翅扑腾的鸽子;空空如也的箱子,再一打开竟跳出一位妙龄女郎……直引得观众啧啧称赞、掌声不断。转头一想,在语言王国里,不也有这种无中生有、形态变幻的玄妙吗?

风,无人直面亲睹其尊容,但借助文学语言,我们往往能与之幸会。

剪落三秋叶,催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就是风,叫你两眼发呆。如嫌不过瘾,放眼八方再看风:

无影更无踪,穿杨花西复东,江湖常把扁舟送。飘黄叶舞空,推白云出峰,过园林乱摆花枝动。穿帘入幕,银灯应销红。

哦,这时的风,简直就是江湖之上一大侠,力拔山兮,情怀博大,如此玄妙何来?原来作者笔走偏峰,施以侧面描写,借呼啸风涛中事物的特别情状,化无形为有形,艺术地宣示了风的卓然存在。

和“风”相似,声音也是没有实体形象的,再美妙的音乐,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都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只能侧耳细听,洗耳恭听。但借助语言功力,我们却能在听的同时,看到音乐的节奏旋律,窥见到音乐世界里的千景万象。请开启五官,领略管弦乐曲的美艳形象: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在琵琶声声的奏乐中,我们眼前同时出现了“急雨”“私语”“莺语间关”“泉流幽咽”“银瓶乍破”“刀枪齐鸣”的妙曼与雄奇。再看刘鹗在《明湖居听书》中怎样把音乐评弹的一高腔的尾音,化为独特的视觉形象的:“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之后,陡然一落,又极力聘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作者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震撼、视觉震撼同时展现于前,让你既听到又同时看到回旋起伏、婉转轻快的音乐旋律。

音乐如此,人们的话语也是如此。通过话语,达意传情,是十分自然,非常普遍的,但囿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不能、不便、不想去“说”,于是干脆不说,而以某种形、神、态去曲致地“说”,其达意传情之效果,竟胜于滔滔的诉说。(韩麦尔先生)“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顿时,一股爱国豪情冲天而起,给眼前的弗郎士和来上最后一课的法兰西老少爷们的灵魂以有力地冲决激荡。这一无声胜有声的细节描写从此成了文学艺林中盛赞不衰的妙笔。

世间之各种物体,山川林木,花鸟虫鱼,古今屋宇,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见证它的存在,也不一定直面正视,文学艺术之迂回运笔,巧施映衬,也能让我们于无物之中见出有物。

一考官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让人作画。一人画毕,画面不见古寺,唯在山腰有一老僧于乱石山径中挑着水桶下到溪涧汲水,画的一角,隐约可见半截飘展的古经幡。最终,这幅画作得胜。其胜在借汲水老僧、古旧经幡、巧扣“藏”、“古”二旨意,于画面之外,让你明显感受到深藏山中潜心修行的古庙之所在。这种以环境烘托氛围掩映的“无中生有”、环顾左右而言它的蹊跷,自是绘画语言中的另类风采,十分高雅有趣。

回望外国文坛,也不乏此类佳话。在英国人们这样描写浪漫主义的大文豪莎士比亚早年的寒酸:他家的房子是茅草屋,厚厚的茅草屋顶成了小猫、小狗、老鼠、臭虫唯一能够取暖的地方,下大雨了,小动物就从屋顶掉落下来。这样就有了形容滂沱大雨的“下雨掉落猫和狗”这一成语。人们就是这样,以浪漫的文笔含蓄幽默地写出了莎士比亚在不浪漫时代的艰辛,表明不浪漫的时代走出浪漫大作家。

看来无中生有、形象变幻、情感易色的文学技法不断演绎发展,光耀古今中外,值得我们欣赏、喝彩、传承、创新。

除以上所举之例,中华语言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让我们耳目一新、受益良多的语言技法,还需要我们用心解读,深刻感悟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为民族语言的创新和发展而努力。

周章轼,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松滋。endprint

猜你喜欢

比喻数字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买椟dú还珠
数字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比喻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
含“子”惯用语“人”称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