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柠檬养生观的真真假假

2015-12-09范志红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12期
关键词:柠檬水酸味类黄酮

范志红

泡得浓点好?

柠檬泡水一定要淡,一大片带皮柠檬泡一扎水,能倒3~4小杯。这样的柠檬水没有很浓的酸味,不加糖或蜂蜜即可饮用,所含能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柠檬一定要带皮,切片一定要薄,因为皮的部分含类黄酮更高,可能比柠檬果肉更值得泡,柠檬精油也主要在皮里面,薄切则柠檬皮中的香气成分容易泡出来。柠檬皮,包括其他柑橘皮,都含有一些苦味的类黄酮物质,比如橙皮甙、柚皮甙之类,但它们也都是有益成分。有一点淡淡的苦味,和酸味配合,天热时喝了之后更有解渴的感觉。

不能用热水?

有人说柠檬不能用热水泡,怕维生素C损失。实际上,泡柠檬的水太凉,则香味不容易泡出来。由于柠檬的酸性较强,维生素C在酸性条件下耐热性较好,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损失,泡柠檬片的水温度高于60℃也完全没问题。再说,喝柠檬水也不是仅仅为了那点维生素C。温度升高的时候,食物的酸味会更浓一些,所以热柠檬水也会显得更酸。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把柠檬水晾凉一点再喝就可以了。

会促进结石?

有人说柠檬水不能和富含鈣的食物一起吃,钙和柠檬酸会结合成沉淀,甚至在体内生成结石,这可就是谣言了。柠檬酸钙微溶于水,我查了一下,四水柠檬酸钙的溶解度是0.02克/100克水,似乎不高,但柠檬酸钙却是制作补钙产品的良好材料,因为它不需要胃酸帮忙就能被人体吸收。实际上,柠檬酸不会像草酸那样促进肾结石,相反,柠檬酸等有机酸是有利于食物中钙、镁、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吸收的,而研究证明柠檬酸对肾结石的预防也是有利的,甚至柠檬酸钾已经用于肾结石的治疗当中。

胃病不能喝?

有人说胃病患者不能喝柠檬水,因为酸性太强会刺激胃,胃酸过度的更不可用。但实际上用1片柠檬来泡一大瓶水,泡出来的柠檬水味道很淡,根本没有可乐之类甜饮料那么酸,也不至于会造成胃溃疡——又不是喝纯柠檬汁(纯柠檬汁pH2.5左右,和可乐相当)。胃酸过多的人只需把柠檬水尽量泡淡一点就可以喝,因为少量的柠檬酸是有利于胃黏膜修复的。西方人喜欢把柠檬汁挤在各种食品上,认为能帮助消化。对于消化不良者来说,在淡柠檬水中加薄薄1片姜佐餐饮用,对促进消化液分泌还有好处。

白天不能喝?

有人听说柠檬水能美白,但也有人听说柠檬是一种“感光食品”,担心白天喝柠檬水之后皮肤会起斑变黑。但这个说法仅限于皮肤对光敏感的人群,而且主要是说外用柠檬香精油的时候,没看到证据证明白天喝淡柠檬水会让健康人的皮肤变黑长斑。甚至还有网上信息说维生素C是感光物质,如果真是这样,所有水果蔬菜都含维生素C,看来人们白天什么蔬果都不能吃了——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柠檬是成酸性食品?

由于“酸性食品导致酸性体质”之说深入人心,柠檬水是酸性食品还是碱性食品,一直让很多人非常晕。明明喝起来是酸味的,pH值也是酸性的,为何还有碱性食品之称?这是因为柠檬水中虽然有柠檬酸,但柠檬酸可以在体内完全代谢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随着二氧化碳呼出体外,酸性也就被消灭了。而柠檬中的钾、钙等离子,却以金属阳离子的形式留在体内。这些离子都可以与酸根离子结合,可以降低尿液的酸性,故而被称为“成碱性食品”。不仅柠檬,绝大多数蔬菜水果都是成碱性食品。这一点对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特别重要,因为尿液呈碱性时,尿酸会形成盐,较容易被身体排除,可以减少痛风发作的危险。

会不会发胖?

淡柠檬水是个不错的饮料,其中糖分极低(柠檬含糖0.5%左右,再泡那么多水稀释过),所含能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不会令人长胖。不过,加入糖或蜂蜜之后就不一样了。酸味的食品,配上一点糖,总是会令人特别着迷,柠檬水也一样。凉的柠檬水加一点蜂蜜,会感觉特别清凉解渴。但是,淡甜的柠檬水大约含有5%的糖,无论是蜂蜜中的果糖还是白糖中的蔗糖都一样会带来能量。按5%的糖来算,一纸杯(200克)加糖蜂蜜水中就含能量40千卡,如果喝两杯,就相当于吃1/4碗米饭,所以需要控制体重的人还是需要限量的,不能因为蜂蜜柠檬水好喝就每日豪饮。

慢性病能用?

不加糖的淡柠檬水中没有钠,几乎不含能量,而含有钾、少量维生素C和少量类黄酮物质,很适合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痛风患者等慢性病人日常饮用。和茶相比,它的抗氧化性质虽低一些,但因为不含有咖啡因,味道又清新,适合的人群和场合更广。

总之,那些喝白开水觉得淡而无味,又不爱喝茶或对咖啡因敏感的人,不妨试试淡柠檬水来替代甜饮料。或者,用我国海南产的酸橙、酸橘等替代柠檬亦可,而且口味更为清新。

猜你喜欢

柠檬水酸味类黄酮
喝柠檬水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常吃柑橘 脑卒中降三成
我国高类黄酮(红皮与红肉)苹果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
酸汤肥牛
植物类黄酮的化学生态学意义
柠檬水要这么泡
多吃酸味食物可缓解焦虑
防腐剂和酸味剂对发酵萝卜保藏作用的影响
α-淀粉酶对类黄酮抗氧化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