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邻避效应的解读: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的研究*

2015-12-09李继朋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恐惧心理定性信任

马 奔 李继朋

(1.山东大学,济南 250100;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我国邻避效应的解读: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的研究*

马 奔1李继朋2

(1.山东大学,济南 250100;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当前我国邻避效应事件频发,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法(QCA)对我国邻避效应产生的原因发现: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信任缺失*政府应对失当*谣言传播的条件组合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针对不同类型的邻避效应而言,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是污染类邻避效应和污名化与心理不悦类邻避效应产生的必要条件;谣言以及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信任缺失是风险集聚类邻避效应产生的必要条件。我国邻避效应的化解需要针对这些条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邻避效应;定性比较分析法;条件;治理

一、引言

当前我国邻避效应事件频发,似乎已经进入了“邻避时代”。邻避(Not in My Backyard,NIMBY)是指居民面对不受欢迎的设施在其附近选址时采取的一种保护主义和对抗的态度。①这种不受欢迎的设施被称为邻避设施,如垃圾处理场、火葬场与核电站等。邻避设施具有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即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会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影响环境质量和造成资产价值贬值等;同时,邻避设施的成本效益具有不均衡性,即效益为广大地区共享,但负面影响却由设施附近居民承担。正是由于邻避设施这些特点,选址和建设过程中经常导致公众的反对,引发邻避效应。

本文中的邻避设施既包括基于公共服务需求的设施,如垃圾焚烧厂和火葬场等,也包括基于经济利益的项目,如PX项目等。因此,邻避效应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由公共设施的负外部性引起的群体

抗争事件,也包括具有污染性的项目引起的环境抗争事件。由于当前我国邻避效应的研究很难获取一手数据,大都采取定性分析或借助于二手资料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对邻避效应的概念、成因、治理机制或某案例方面。本文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法(QCA)进行多案例的综合分析,力图实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对邻避效应发生的原因进行解读。

二、研究方法选取

定性比较分析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是在对宏观社会现象进行定性研究时采用布尔代数实现比较原则的方法,是一种以分析案例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是把定性研究结合布尔代数算法对案例进行逻辑化分析的过程,强调通过案例与相关理论的不断检验,从小样本数据中构建出与研究议题的因果关系。首先,定性比较分析法假定因果关系是复杂且可替代的,关注的是社会现象多重条件并发的原因,即假定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是非线性的,同一个社会现象发生有可能是不同原因组合而成的。其次,定性比较分析法是以条件组合为分析单位而不是把案例作为分析单位。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策略选择来解释变量,然后把个案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得到解释变量和结果变量的所有组合,这些组合组成了真值表,并以所有组合作为分析的起点,根据布尔代数对条件组合进行简化。第三,定性比较分析法可以分析现象发生(Y)的原因,可以分析现象不发生(y)的原因。但在分析前者时,后者对应的数据不纳入分析过程;分析后者时,前者对应的数据同样不纳入分析过程。这是因为定性对比分析方法是基于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逻辑上进行的,不能由X→Y直接推出x→y。②

定性比较分析的主要优点表现为:该方法以条件组合为分析对象,可以深入挖掘案例总的特征和数据,相对于案例分析而言,强调对多个案例中自变量进行归纳分析,探究产生结果的原因组合,是对案例群产生共同结果的原因组合进行分析,是跨案例(综合案例)的分析。本文选取定性比较分析法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定性比较分析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与群体性事件和社会抗争的研究中,邻避效应是由于邻避设施引起的群体抗争行为,属于社会抗争的一种,所以此方法在邻避效应研究中具有适用性。其次,定性比较分析法是针对中小样本案例数据分析的一种逻辑方法,本文所选取的案例样本量符合定性对比分析方法的要求。此外,邻避效应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复杂和多重条件并发的,定性比较分析法能够较好地检验研究的内容。

三、我国邻避效应影响因素的定性比较分析

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一般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根据研究问题确定案例,案例的选取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同时要符合研究问题的相关理论;第二,确定解释条件变量,变量的选择可以根据不同的选择原则;第三,根据解释条件建构真值表,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矛盾的条件组合,如相同的条件组合导致不同的结果,需要进行校准;最后,根据布尔代数对真值表进行简化,从而获取导致结果变量发生的或者不发生的条件或条件组合。

(一)典型案例样本的选取

自2007年厦门反对PX项目事件开始,邻避效应进入了公众视野,并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本文在案例选择时借助于百度、谷歌搜索和知网的数据库等,选取了2007年后发生的邻避效应事件。在选择邻避效应案例的过程中,考虑了以下因素:典型性,即选取的案例是典型的邻避效应案例,本文选取的案例许多都被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过研究;代表性,即包括各种类型的邻避效应事件,本文选取的案例包含多种邻避设施(如污染类、风险聚集类等多种类型)和不同冲突强度的邻避效应事

件;时效性,考虑到邻避效应的发生与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本文选取的案例多为近几年发生的案例(参见表1)。

表1 邻避效应典型案例

(二)变量的设定和数据处理

根据定性比较法的惯例,对中等样本(10-40)解释变量的数量最好是4-7个,③本文确定的变量数量也在这个范围内。由于邻避效应的发生是多种条件组合的,心理、经济和政治等因素是邻避效应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邻避效应案例的实际,从心理、经济、政治和传播四个维度进行变量的界定(参见表2)。

表2 变量的界定与赋值

(三)变量解释和选取依据

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居民担心邻避设施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财产等造成严重的威胁,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风险感知、恐惧心理和信任。

风险感知是附近居民对邻避设施负外部性的感知程度和认知水平,是一种直觉判断,往往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④一般会出现风险放大的问题,进而引起恐惧心理,如对核电站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后发现:风险感知与公众对抗行为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曲线系数R高达0.9以上。⑤根据案例分析,如果案例中居民风险感知导致风险放大和恐惧心理,引起邻避设施附近居民恐慌,则赋值为1;如果风险感知在合理(理性)的范围内,并没有引起恐慌,则赋值为0。

信任是心理维度的另一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对政府、对邻避设施项目和对专家的信任。信任是邻避效应发生的重要因素,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论述,认为信任缺失是公众反对邻避设施和风险感知的关键因素,⑥信任缺失会增加公众关于邻避设施的风险想象,影响对邻避设施的接受程度。⑦通过对我国邻避效应案例的分析,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公众对政府不信任和对邻避项目进行抗争,以及对专家的言论也表示质疑,这些都促进了邻避效应的激化。若案例中出现居民对政府、专家或者项目的不信任,即信任缺失,赋值为1;若信任则赋值为0。

经济因素涵盖内容比较广,如成本-收益不均衡、邻避设施导致经济损失和要求经济补偿等。关于成本-收益不均衡是所有邻避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即只要是邻避效应的发生,都会涉及到这个因素,所以在研究邻避效应产生的原因时应把其纳入。本文把经济补偿这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如案例中出现因经济补偿或者补偿不满足导致冲突,则赋值为1;若没有涉及到经济补偿或者满足经济补偿,则赋值为0。

政治因素主要探讨政府的应对和公民参与。政府的应对主要包括沉默、搪塞和认真对待等方式,不同应对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公民参与直接关系到公民对邻避设施的接受程度,是邻避设施选址的原则,⑧公民参与可以有助于政府与公民建立共识,避免冲突,保证政府的公信力与合法性等。若案例中在邻避设施选址过程中没有公民参与,则认为是缺乏公民参与,赋值为1;若邻避设施建设中充分听取公众意见,有公民参与,则赋值为0。

传播因素主要是指邻避设施选址方案确定后的信息传播情况,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传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公共决策的不透明,谣言就会产生。谣言会加大居民的风险想象和社会恐慌,促进邻避效应的激化。本文选取谣言作为解释变量,若案例中出现谣言导致事态扩大或者冲突的升级,则赋值为1;若案例中谣言的作用不大,则赋值为0。

结果变量主要是邻避效应的强度。本文选取的均为邻避效应事件,区别是邻避效应的强度不同。划分邻避效应的强度首先要确定划分标准,一是邻避效应的规模,把参与人数和影响范围作为邻避效应规模的标准,即参与人数大于等于1000人且影响范围涉及多个地区,为高强度邻避效应;

参与人数在500到1000人且影响范围限于较多地区,为中强度邻避效应;参与人数小于500人且影响范围限于本地区,为轻度邻避效应。二是邻避效应后果,发生群体性冲突事件的为高强度邻避效应;以法律等理性手段解决问题的为低强度邻避效应;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中强度邻避效应。三是涉及媒体,邻避效应涉及到外媒传播的为高强度邻避效应,涉及到省媒体或者中央媒体的为中强度邻避效应,只涉及本地区媒体的为低强度邻避效应。根据这些标准将高强度邻避效应赋值为1,中强度邻避效应赋值为0.67,低强度邻避效应赋值为0.33。

(四)真值表的构建和校验

根据变量的赋值标准,对选取案例的相关变量进行赋值,结果如下(参见表3)。

表3 真值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选案例均为邻避效应事件,邻避效应的发生除了表中所列主要因素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相同原因组合出现不同结果(邻避效应强度不同),此种组合不属于矛盾组合,通过多阶段赋值和对数据的校正得到了邻避效应的真值表。

(五)研究结果分析

1.必要条件分析

定性比较分析法要对条件变量是否是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进行检测,即一致性检测;其次,就是测量多个条件组合对结果变量的覆盖率,用覆盖率表示条件组合对结果解释力的大小,这两种检测都可以采用相关软件进行运算,本文基于fs/QCA2.0软件对表3的数据进行分析,列出了条件的必要性分析结果(参见表4)。

表4 条件变量的必要条件检测

在表中,把条件变量整理成二分变量,并根据前文依据进行赋值。一致性类似于回归分析中系数的显著程度,即p值,指该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之间关联程度。一致性达到0.9是条件变量形成结果的必要条件标准。⑨在五个变量中达到条件的只有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这一个变量,即在出现邻避设施时附近居民必然会存在风险感知,在风险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风险放大进而引起附近居民的恐慌心理,导致邻避效应的发生。其他因素如信任缺失、政府应对不当、公民参与缺乏、谣言等因素都很接近标准,但还是有一定差距,因而要分析它们的组合对邻避效应强度的影响。

2.条件组合分析

条件组合分析是指在单个条件变量达不到成为必要条件标准的情况下,即无法构成必要条件,测量条件变量不同组合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本文同样采用fs/QCA软件对真值表的数据进行分析,输出为COMPLEX SOLUTION(复合方案),PARSIMONIOUS SOLUTION(吝啬方案)和INTERMEDIATE SOLUTION(中间方案)这三种结果(参见图1)。

图1 条件组合分析结果

复合方案的参数在定性比较分析法中是一种完全按照变量设置而出现的一种结果,吝啬方案展示区分积极案例和消极案例的必要条件,中间方案经常是最容易理解的。通过对以上三种方案结

果的综合,考虑条件组合的一致性和覆盖率,将有效的条件组合进行汇总(参见表5)。

表5 条件组合分析结果

上图和表中,“*”是条件变量的连接符号,表示条件变量一起形成一个条件组合,净的覆盖率(unique coverage)指的是某一组合剔除与其他组合相重合的部分,而得到的该组合净的覆盖率,这一指标用来衡量条件组合的解释能力。根据图中整理出有效条件组合三种:一是信任缺失*非经济补偿因素*政府应对失当*有效公民参与*谣言传播;二是信任缺失*非经济补偿因素*政府有效应对*公民参与缺失*谣言传播;三是信任缺失*经济补偿因素*政府应对失当*公民参与缺失*谣言传播。但考虑到必要条件的标准为一致性大于0.9,所以,对有效条件组合进行筛选,排除第二种条件组合。

把上面必要条件组合进行简化,得到以下结果:

Result=xr*~jjbc*zfyd*~gmcy*yy+xr*jjbc*zfyd*gmcy*yy

=xr*zfyd*yy(~jjbc*~gmcy+jjbc*gmcy);

结合前面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是邻避效应的必要条件,可以得到:

Result=fxgz*xr*zfyd*yy(~jjbc*~gmcy+jjbc*gmcy);

即邻避效应=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信任缺失*政府应对失当*谣言*(非经济补偿因素*公民有效参与+经济补偿因素*公民参与缺失)。

该表达式显示:(1)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信任缺失、政府应对失当和谣言的传播是邻避效应发生的必要条件组合;(2)在以上条件组合中,经济补偿因素和公民参与缺失不是邻避效应产生(或邻避效应强度)的必须要素,即经济补偿因素和公民参与不是邻避效应的必要条件。从邻避效应产生的过程看(参见图2),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引起公众风险感知和恐惧心理;公众参与缺失导致公众知情权遭到侵犯,质疑政府和专家,产生信任危机,加上信息不对称,公众会产生风险想象,进一步扩大风险感知和恐惧心理;而政府应对失当,会使公众的合理诉求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公众会采取极端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促进邻避效应升级;在整个过程中会产生谣言,谣言会放大公众的风险感知,放大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激起公众的愤怒,进而导致邻避效应升级。在整个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缺失只是加剧信任缺失的程度和加大公众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并不是必要条件。同时,经济补偿因素在许多邻避效应事件中并未有体现,大多邻避效应事件的发生是在邻避设施选址或建设时,居民担心邻避设施的危害而发生的冲突,而不是经济补偿。从对经济因素的必要条件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其一致性仅为0.1371,距离标准(0.9)差距较大,这也佐证了此因素不符合分析要求。

图2 邻避效应产生的过程

虽然所有条件组合的一致性(0.9340)达到标准,但是所有条件组合的覆盖率只达到0.2160,这就意味着所选取的条件变量难以较全面的覆盖和分析邻避效应事件的产生情况,需要引入其他变量才能更好的解释现有状况。

3.不同类型邻避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邻避效应是基于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邻避设施会导致不同强度的邻避效应。本文根据其他学者的分类,结合邻避效应典型案例,把邻避效应分为污染类、风险集聚类、污名化与心理不悦类三种。⑩通过真值表可以得出不同类型不同反抗强度的邻避效应发生的必要条件(参见表6)。

对于污染类邻避效应,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fxgz)的一致性为1.0000,大于0.9,所以是邻避效应的必要条件。其他因素的有效条件组合为~jjbc(~xr*~zfyd*gmcy+xr*zfyd*yy),由于其一致性为0.7670,小于0.9,因此不是必要条件。通过对污染类邻避效应案例的分析也可以发现,此类邻避效应发生的原因是邻避设施附近居民担心环境污染和危害健康随即产生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进而发生邻避效应,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分析的有效性。

对于风险集聚类邻避效应,谣言(yy)是此类邻避效应的必要条件(0.9449>0.9)。有效条件组合为fxgz*xr*(zfyd*gmcy+~jjbc*~zfyd*~gmcy),其一致性是0.8898接近0.9,可以认为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信任缺失(fxgz*xr)是风险集聚类邻避效应的必要条件组合。风险集聚类邻避设施具有潜在的高风险性,一旦发生风险则损失巨大,如核电站等,此类设施属于“高预期损失-高不确定性”,同时具有专业性。由于公众对此类设施的专业知识不了解,处于信息劣势,容易受谣言的影响,发生风险想象,同时对政府、专家和项目负责方的不信任会加剧恐慌情绪,引起邻避效应。

对于污名化与心理不悦类邻避效应,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 (fxgz)是其必要条件 (一致性为1.0000大于0.9)。此类邻避设施造成的损失是间接的和潜在的,主要表现为居住社区污名化、影响居民心情和导致房价下降等。公众反对此类邻避设施主要是基于设施负外部性的考量,即风险感知,其有效条件组合为xr*~jjbc*zfyd*gmcy*yy,但由于一致性不符合标准(0.6700<0.9),所以,此条件组合不是其必要条件。

表6 不同类型邻避效应发生必要条件分析

四、结语

结合前面多案例定性比较法的研究结果,我国要想对邻避效应进行有效的治理,就要从其产生的条件入手。第一,进行有效的风险沟通,改变公众的风险感知。风险感知是公众对客观风险的主观体验,具有“主观性”,与公众的认知、信念和情感等因素密切相关。公众风险感知的程度一方面与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大小相关;另一方面,公众的风险感知也受到政府风险沟通的影响。如果政府能够与公众进行有效的风险沟通,公众会了解邻避设施的实际风险,这种风险感知是合理的;如果政府与公众缺乏有效的风险沟通,公众就会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媒体的夸大和谣言会使公众产生风险想象,出现风险放大的倾向。风险沟通是一个特殊的过程,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沟通主体间的平等交流,政府要在风险沟通中发挥核心作用,通过各种沟通方式促进信息或者意见之间的互动,建立一种新型的伙伴和对话关系,改善公众被动接受信息的情况,改变公众对风险的感知,规避谣言和减轻恐惧心理,提高其接受邻避设施的意愿。

第二,改变邻避设施选址的决策模式,吸纳公民参与。邻避效应产生的一个条件是邻避设施选址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公民参与,公众的知情权在选址规划中没有得到尊重。邻避设施选址决策是在政府内部进行的,采取的是“决定-宣布-辩护”(Decide-Announce-Defend,DAD)的决策模式,即在邻避设施选址规划阶段,政府决定最优的选址后进行公布,如果没有遭到公众大规模抗议,则推进设施建设;如果遭到公众大规模抗议,政府就会紧急与公众进行解释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劝说公民接受政府的决定。但是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这种决策模式难以有效,应该让公民在选址决策中充分参与,把邻避设施选址决策的整个过程置于公民的监督之下,并以开放讨论、自愿合作与协商共识的方式来代替封闭的决策模式,保证决策的民主、公正和客观。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这也为改变邻避设施选址决策模式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三,把邻避设施的选址和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增强公众的信任度。邻避效应产生的一个条件是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政府失去了信誉或者信誉不佳,就会失去公众的心理认同,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和自上而下的命令方式来解决问题,容易使政府失去信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加强邻避设施相关的法律建设,促使邻避设施立项、选址和建设过程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政府有效治理邻避效应的有益经验。在我国强调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要树立法治的理念,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把邻避设施的立项、选址和建设等纳入法治的轨道和依法行政,一方面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法治有利于信任的产生和存续,法治政府是公众信任的基础,也有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公众的信任度,这样为邻避效应的化解提供了信任基础。

第四,制定合理的补偿方案,满足公众的利益和心理需求。虽然本文以上分析中,利益补偿未在一些邻避效应事件中得到体现。但是由于邻避设施具有负外部性的特点,收益由全社会共享,但负面影响主要由附近公众承担,利益损失不可避免,这种成本-收益不对称的现象,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因此,邻避设施的建设也需要考虑对附近公众进行合理的利益补偿,减少公众利益受损的程度。合理的补偿方案包括物质补偿和心理补偿,物质补偿与邻避设施的类型、影响范围和影响人群相关,做出物质补偿时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补偿标准的制定和方案的选择也应该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同时,由于利益受损和决策封闭等因素导致的心理失衡也是客观存在的,合理的补偿方案除了物质层面外,也应该重视公众的心理补偿,降低公众心理的抵触感。

总之,邻避效应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法得出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信任缺失*政府应对失当*谣言传播的条件组合是我国邻避效应产生的必要条件,并就如何化解邻避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有限的篇幅下,本文选取的条件变量难以完全覆盖我国所有邻避效应产生的实际情况,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增加典型案例的数量和引入其他的变量。本文也为邻避效应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希望有助于学界深化邻避效应的研究。

注释:

①Dear M.,“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the NIMBY Syndrom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2(58),pp. 288~300.

②黄荣贵、桂勇:《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③Rihoux B.and Ragin C,Configurational Comparative Methods.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and Related Techniques, Thousand Oaks and London:Sage,2009,p28.

④刘金平:《理解,沟通,控制:公众的风险认知》,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⑤谭爽、胡象明:《邻避型社会稳定风险中风险认知的预测作用及其调控——以核电站为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⑥Pijawka,K.D.and Mushkatel,A.H.,“Public Opposition to The Siting Of The High-Level Nuclear Waste Repository:The Importance Of Trust”,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1991(10),pp.180~194.

⑦Groothuis P A,Miller G.,“The Role of Social Distrust in Risk-Benefit Analysis:A Study of The Siting of a Hazardous Waste Disposal Facility”,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7(15),pp.241~257.

⑧Tuan N Q,MacLaren V W.,“Community Concerns About Landfills:A Case Study of Hanoi,Vietnam”,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05(48),pp.809~831.

⑨Skaaning S E.,“Assessing the Robustness of Crisp-Set and Fuzzy-Set QCA Results”,Sociological Methods&Research,2011(40),pp391~408.

⑩陶鹏、童星:《邻避型群体事件及其治理》,《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Analyzing Chinese NIMBY Syndrome: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Ben/Li Jipeng

NIMBY Syndrome happens frequently in China.Through the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outbreak mechanism of NIMBY Syndrome.With the study,we found that:risk perception and fear and the conditional combination (lack of trust&inappropriate responding of government&rumor spread)ar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the outbreak of NIMBY conflict in China;for different types of NIMBY Syndrome,the risk perception and fear ar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the polluted and displeasure NIMBY conflict;rumors and the conditional combination(risk perception and fear&lack of trust)are necessary condition of the risk accumulated NIMBY Syndrome.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of necessary conditions,we provide governance measures for coping with NIMBY Syndrome in China.

NIMBY Syndrome;QCA;Conditions;Governance

D035

A

1009-3176(2015)05-041-(11)

(责任编辑 矫海霞)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社会矛盾预防研究”(11JZD029)和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资助(2015WLJH10)的阶段性成果。

2015-3-20

马 奔 男(1976-)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继朋 男(1988-)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恐惧心理定性信任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恐惧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网球初学者网前截击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拳击训练中克服运动员恐惧心理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中学跨栏跑教学中恐惧心理的产生及对策
共同认识不明确的“碰瓷”行为的定性
殴打后追赶致人摔成重伤的行为定性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