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

2015-12-09丁志刚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国家能力

丁志刚

(兰州大学,兰州 730000)

论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

丁志刚

(兰州大学,兰州 730000)

国家治理是国家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遵循一定的治理价值取向,对全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规范、支配和控制的活动过程;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宏观上统筹各个领域治理,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国家治理具有主体多元、方式多样、过程多向互动、结构稳定平衡、价值多元等特点。国家治理能力既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的绩效,也间接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主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国家治理法律法规现代化以及国家治理方式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

国家治理;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既是对各领域改革目标的科学凝练,也是对国家改革总目标的顶层设计。如何科学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十八届三中会决定和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试图对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的一般性理论进行探讨。①

一、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是自国家产生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治理的重要方式,只是基于历史条件和国家国体、政体等的不同选择,存在国家治理模式上的差别。国家治理既不同于国家统治,也不等于国家管理,三者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还存在诸多障碍的今天,国家治理仍是最大范围的最有效的人类治理活动,其倡导的多中心、多主体、多领域、分层次治理构成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一)治理

治理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主要用于与君主和国家的统治相关的政治活动中,多指统治、治国

理政之道。现代汉语对治理一词的界定简明扼要:一是统治、管理,使之安定有序,如治理国家;二是处理、整修,使之不发生危害并起作用。如环境治理、综合治理。显然,治理既包含统治的含义,又囊括管理的意思,但治理既不等于统治,也不同于管理。在西方,治理(Governance)一词引起关注是在世界银行1989年关于非洲的一份报告中:《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Sub-Saharan Africa:from Crisis to Sustainable Growth),该报告指出,非洲发展问题反复出现的根源是 “治理危机”。自此,治理一词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被广为引用,特别是政治学家和公共管理学家将治理拓展为一个内容更为丰富、包容性更强的概念,并引入与国家、社会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中,主张在公共事务管理领域用治理取代统治,强调多元主体的民主参与、互动管理,以更好地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善治。目前,对治理的经典界定有如下几种:

代表学者/机构 主要观点詹姆斯·罗西瑙[1](P7)治理超越了传统政治关注的国家制度范围,指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这些管理机制(既包括政府机制,也包括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政府统治相比,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格里·斯托克[2]治理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意味着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治理所要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能从外部强加,治理所要依靠的是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治理标志着政府管理含义的变化,一种新的管理过程,或一种改变了的有序统治状态,或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方式;治理意味着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在信任互利基础上构建起协调的社会网络。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CDD)[4](P2-3)罗伯特·罗茨[3](P9)治理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法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俞可平[5] 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过程,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

从上述各种界定中可以看出,对于治理的概念,虽无统一明确的界定,但其基本要素和内涵仍是明确的。首先,对于治理的构成要素,任何治理活动至少需要考虑四个问题:其一是谁治理;其二是治理什么;其三是为何治理;其四是如何治理。对这些问题的理论概括,就构成了治理的基本要素,即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目标和治理方式。其次,对于治理的基本内涵应包含如下几方面:其一,治理是介于统治与管理之间的一种行为或活动。治理既不同于统治,更不等于管理,统治是人们通过强制力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控制活动,管理则是人们运用一定规则而进行的相互间平等的组织、协调活动;其二,治理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协商参与的过程,主要通过治理主体间的合作、协商、协议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三,治理的权力来源和向度是多元的,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政府治理中的法律、规范),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企业、社会和个人治理中的契约、协议);其四,治理遵循一定的价值取向,有独特的治理目标。因此,从一般意义上,可以将治理理解为行为体按照既定的目标,遵循一定的价值,依靠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人、事、物进行管理、控制的一种活动。

(二)国家治理

依据治理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要素,便可明晰国家治理的基本轮廓。从学理上分析,国家治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家治理是基于国家存在的客观事实,以国家为单元,在国家政权所辖范围内对人、事、物进行的治理活动,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以及生活在这个国家的公民,都需要进行治理,“国家”是指治理的范围,并非治理者或者治理主体,它既是一个地理概

念,指国家所占有的地理空间范围,也是一个政治概念,指国家政权所统辖的领域。而狭义的国家治理则指国家对政治领域的治理,即政治治理或政府治理②,这里的“国家”指治理者或者治理主体即代表国家的政府,是相对于企业治理、社会治理和个人治理而言的。因此,从广义上讲,国家治理指国家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遵循一定的治理价值取向,对全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规范、支配和控制的活动过程。广义的国家治理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企业治理、个人自治及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多个主体间的共同治理,即现代理想国家治理模式下所倡导的多元治理、多中心治理、多领域治理、分层次治理。本文所要论及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中的国家治理自然属于广义的国家治理。

(三)国家治理的特点

从国家治理的一般构成要素看,治理主体多元、治理方式多样、治理过程多向互动、治理结构稳定平衡、遵循协作、有序、民主、高效的治理价值等共同构成了国家治理的一般特点:

1.治理主体多元

现代国家治理以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为背景,其遵循的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社会理念和价值,其势必要求摒弃过去“大政府、小社会”甚至“全能政府”包办一切的传统国家治理模式,倡导多主体、多中心治理,明确划分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权责界限,不同领域由不同的治理主体进行治理,且遵循不同的治理之道,与此对应便形成了以政府、社会、企业、个人为主体的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企业治理和个人治理,它们共同构成了国家治理的多元主体。

2.治理方式多样

依据治理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国家治理活动涉及政府治理、企业治理、社会治理、个人治理四方面,在坚持和服从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倡导分领域、分层次治理,不同的治理领域、治理层次由不同的治理主体来治理。由于各领域遵循不同的治理逻辑和目标,必然带来国家治理体系下多种多样的治理方式。政府治理方式主要表现为国家运用制度、法律和政策对资源和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企业治理方式主要表现为依靠市场力量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遵循自愿平等,讲求效益和效率;社会治理主要表现为社会组织、社会团体遵循平等、协商、自愿原则,对社会事务的自治;个人治理方式主要表现公民的主体自觉与行动自由。

3.治理过程多向互动

国家治理不仅倡导不同领域各个主体的专业治理,更倡导多元主体间的共同协作治理和互动,即多元交互共治③,即格里·斯托克所讲的国家治理所要依靠的是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在治理过程中,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应当树立共同治理的理念,共同对社会公共事务以及国家某些重大问题、综合性问题采取协作治理,相互之间形成良性有序的多向互动。现代国家治理的实践表明,政府、企业、社会、个人之间的多向互动,是实现良治、善治的必由之路。

4.治理结构稳定平衡

政府、企业、社会与个人共同构成了现代国家治理的四维结构,其各自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规则、组织和治理机制构成,不同领域遵循着不同的治理之道,共同维系了国家治理结构的内在张力,既避免了市场失灵带来的风险,也有效防止了全能政府带来的政府规模膨胀与干预过度,更为社会组织与个人的高度自治提供了广阔空间。政府、企业、社会与个人各领域相对独立的专业治理与有效互动,在总体上共同维系着国家治理结构的内在平衡。

5.治理价值遵循协作、有序、民主、高效

治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理论和分析框架,超越了传统政治议题的关注范围。从新公共管理的角度讲,现代国家治理体现的是一种公共治理模式,必然遵循着协作、有序、民主、高效的治理价值。“国家治理既要确保公共利益和主流道德价值不受侵害,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承认合法合理的

个性化追求,让公民和社会组织充满生机活力,使社会保持动态平衡稳定的状态。”[6]特别是就社会公共事务与国家重大问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各个治理主体平等有序参与,协作共同治理,以确保决策质量,提升治理效率。

虽然国际关系格局复杂多变,国际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但国家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仍然主导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和发展,自然也在主导着一国的国家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中国改革的总体性目标,以这一总体性目标统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具体改革,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既是对各领域改革目标的科学凝练,又是对国家改革总目标的顶层设计,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言更是一种巨大的飞跃。而有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则成为实现这一总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国家治理能力

健全的国家治理体系和突出的国家治理能力构成了现代国家治理的两大核心。在健全完备的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至关重要。国家治理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弱。突出的国家治理能力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显著特点。它既影响着国家治理的绩效,也影响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只有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有效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既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意,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国家治理能力及其构成

能力,一般指行为体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或者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们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学者黄宝玖对国家能力的界定是:“国家能力指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履行国家职能,有效统治国家、管理社会,实现统治阶级意志、利益以及社会公共目标的能量和力量。”[7]对应的,我们可以把国家治理能力看作是国家完成上述各项治理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或者主观条件的总和。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国家治理能力是指国家宏观上统筹各个领域治理,特别是运用国家制度和法律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如何优化治理结构,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治理绩效,是国家治理中面临的基本问题。

国家治理能力可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不同的维度分析和划分标准,国家能力构成也各自相异,一般有如下几种划分:

一是从国家治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上看,主要包括国家意志力、国家执行力、政府凝聚力、政府发展力、政府创新力、政府变通力、政府沟通力、政府协调力、国家纠错力等方面的能力。

二是从履行国家治理过程诸功能对执政党和政权能力的要求来看,可将其分为接纳参与能力、政治整合能力、精英录用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法律实施能力、资源提取能力、监管能力、再分配能力、维持团结能力、政治沟通能力、政治合法化能力、政治革新能力以及体制机制创新能力。[8]

三是从国家治理的层次领域划分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具体包括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履行国家职能的能力、制定公共政策的能力、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处理国际关系的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9]

(二)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绩效

国家治理能力影响着国家治理绩效。“国家治理能力反映的是国家治理行为的水平和质量,是

对国家治理模式稳定性、有效性和合法性的直观量度”[10],国家治理能力强,则国家治理的效率、水平和质量就高;反之则低。再健全的治理体系,再完善的治理机制,最终都将归结在国家的治理能力上。一般而言,突出的国家治理能力意味着国家对经济社会运行及公共事务管理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既能够较好地规避市场失灵,也能较好地防止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确保社会秩序良好稳定,满足公众服务需求,提升公民生活质量。概言之,良好的国家治理绩效有赖于国家治理能力的科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又是国家治理绩效的充分保证。

(三)国家治理能力与国家综合国力

某种程度上,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一个治理能力优秀的国家,对外可以有效维护其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表达国家意志,塑造国家形象,对内可以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系社会秩序平衡稳定,提供优质生活质量。反之,治理能力低下的国家,对外既不能有效维护其国家利益,对内更不能确保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同时,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亦愈加复杂,传统的经济、军事力量已无法取得绝对竞争优势,而政府的合法性与凝聚力、社会的团结与稳定程度、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企业的创新力与竞争力、文化的软实力等反而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快速有效提升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则都需要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入手进行科学规划和顶层设计,这些方面的发展也都离不开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与变革创新。

三、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31日的讲话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中,对国家治理能力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了高度概括和说明。他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11]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为全面提升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即以国家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为时代背景,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国家机构的履职能力、人民群众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为基本内容,以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目标,以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为目的。这既是对我国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进一步阐释,又是对当下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及其现代化的凝练概括。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转型与变革创新,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在实践中的绩效彰显,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水平高低的外在表征,也是检验一个国家治理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杠杆。”[12]因此,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按照现代政治体系和政府体制的要求,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转型与变革创新,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形成优良的国家治理制度,合理的国家治理结构,突出的国家治理绩效,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民主化。

(一)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

体制,即体系制度,指组织机构设置、形式安排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机制,指

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广义上讲,体制、机制属于制度范畴,与制度相联系,体制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机制是制度发之于内的基本逻辑和内在机理。因此,从根本上讲,体制机制现代化就是制度的现代化,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就是治理制度的现代化。一定程度上,现代国家治理就是依托制度的治理。科学、合理、健全、完善的制度,不仅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成效、进程、质态与发展方向,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源泉和持久推动力。只有不断建设完善新制度,改革废除旧制度,促进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才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降低和节约国家治理成本。国家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水平越高,将越有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因此,构建符合当下中国改革实际、契合社会发展需求、与国际先进治理经验相融合的现代国家治理制度,是促进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一是及时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旧体制旧机制,确保国家治理体制机制建设更加具有国情的适应性、实践的可行性、调整的灵活性。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期,一些原有的体制机制不能适应国家治理实践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无法满足当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格局复杂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需求,为此,必须要及时改革和完善存在于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不配套、不衔接、不合理、不稳定的旧体制旧机制,化解治理顽疾问题。

二是积极探索新的治理体制机制,为转型期出现的新的利益格局变化提供恰当的制度规范。推进国家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要针对当前深化改革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政治制度,继承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优良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治理的丰富经验,进行长远的治理制度探索,在不断地完善和探索中保持国家治理体制机制的效力与活力,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治理法律法规现代化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第二表征就是国家治理法律法规的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手段之一的法律法规必然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现代化,反过来,治理法律法规的现代化也将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与现代化。国家治理法律法规的现代化是指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切法律法规从制定、实施、实现、再到调适等一系列运行过程的现代化,即法律法规从观念走向实践、从精神走向物质这一实现过程的现代化。具体来看,应包括现代化的法律意识和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科学民主的法律法规制定,规范有效的法律法规实施,灵活创新的法律法规调适等方面。

一是现代化的法律意识和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在理想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中,宪法与法律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最高权威,社会契约和价值认同成为社会公共治理的基本规范,各治理主体均应树立现代化的法律意识,在治理活动中自觉贯彻宪法的原则、精神和规定,着力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遵守社会公共规范,促进法律意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二是科学、民主的法律法规制定。现代国家治理要求必须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则。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学习和运用法学理论,积极探索和掌握立法规律,善于运用合理的立法技术和立法策略,掌握必要的立法方法和立法操作技巧,保障公众参与立法的全过程,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规范有效的法律法规实施。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各执法主体应规范执法,公正执法,牢固树立正确执法理念,完善执法程序和标准规范,从源头上解决执法不规范问题,同时,要严格执法,依法治理,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要善于运用法律法规治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保障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实施和平稳运行,切实发挥法律法规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灵活创新的法律法规调适。好的法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律,而是能够随着法律实践的变化发展需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的法律。法律法规现代化必然包含着法律法规的灵活创新和及时必要的调适。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必须依据法律实践的变化发展要求,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次对

法律法规做出及时的调适和补充完善,增强法律的及时性、有效性、针对性,确保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我国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战略以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不断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司法改革,从依法执政到依法行政,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到法治中国,体现了一个迅速迈向现代化国家的法治自觉。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将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专门研究和部署改革开放新环境、新条件、新背景下的依法治国问题,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法治思想、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本质上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推进现代国家治理的法治化。不论是国家制度体系的现代化,还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论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还是政府治理,都要坚持走法治化道路。这是传统国家治理和现代国家治理的根本区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法治化既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现代化的前提。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就无法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必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治理方式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另一表征就是国家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一是治理方式科学化。科学化,是一个不断认识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国家治理方式科学化即国家治理应按客观规律办事,遵循治理规律,在政府治理领域,遵循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逻辑,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提高政府运行效率,优化公共服务效能;在市场治理领域,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在必要的政府调控的前提下,坚持效率优先,优胜劣汰,资源在市场自由流动,并由市场机制自主引导的逻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公民社会治理领域,遵循公民、社会组织自治的基本逻辑,充分发挥公民自主性,实现公民个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由全面发展,同时改革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社会组织与公民协同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治理。

二是治理方式民主化。国家治理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具体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一要遵循民主参与,拓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途径,保障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权利,国家治理过程中要减少以往命令、强制等单向管理方式,更多地选择间接、协商、合作的方式,扩大社会组织、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二要遵循民主决策,畅通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重大行政决策,要广泛听取、征求社会组织与公民等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广纳群言,审慎决策,确保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三要遵循民主监督,国家治理过程应当公开化、透明化,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此外,国家治理方式应当程序化,各治理主体应按程序办事,引导公民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各个领域治理运行体系,明确公众参与国家治理过程的具体权利和程序,以保障公众有效有序参与。

注释:

①关于如何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可参见拙文:“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江汉论坛》2014年第1期)、“如何理解国家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学术界》2014年第2期)、“论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11期)。

② 广义上的政治治理、政府治理与国家治理是相同的,狭义上的政治治理、政府治理仅仅指国家行政机关的治理

③也有学者认为,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是政府和社会之间不断互动的一个过程。只有政府与社会之间产生了良性的互动,才能长期有效地实现好的国家治理。具体参见徐湘林的《转型中国的结构性稳定与体制变革——以国家治理为视角》,深圳特区报,2013-6-11.

[1]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3).

[3]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Our Global Neighborhood)[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5]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1,(9).

[6]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15(1).

[7]黄宝玖.国家能力:涵义、特征与结构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4,(4).

[8]何增科.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其评估[N].学习时报,2014-01-13(6).

[9]许耀桐、刘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析[J].理论探索,2014,(1).

[10]许耀桐、刘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析[J].理论探索,2014,(1).

[11]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2).

[12]陈 鹏.决定国家治理能力高低的三要素[N].学习时报,2014-3-11(6).

On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Its Modernization

Ding Zhigang

National governance is a process of planning,organizing,standardizing,dominating and control according to certain order target and governance value of a nation.National governance capacity is an ability to unify and make an overall plan of every area,and to govern all kinds of social issues through national system,in order to mutual coordination and co-development.National governance has several characters including subject pluralism,diversified methods,multi-oriented interaction,steady and balanced structure and multiple values.The capacity of national governance not only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outcome and effect of national governance,but also indirectly influences the comprehensive power of a nation.Driving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city to modernization is mainly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mechanisms,law and rules,and make national governance methods more scientific,democratic and routinized.

National Governance;National Governance Capacity;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city

2015-1-26

丁志刚 男(1966-)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副院长

(责任编辑 方卿)

D035

A

1009-3176(2015)03-060-(8)

猜你喜欢

现代化国家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边疆治理现代化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