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副词研究综述
2015-12-09刘海波
刘海波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71)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综述
刘海波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在近代汉语副词研究方面,运用语义指向、语法化理论、认知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副词历时研究、专书副词研究和单个副词研究上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注重基础研究,注意历时研究和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结合和理论探索。
关键词:近代汉语; 副词; 语义指向; 语法化
一、近代汉语副词研究概要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以吕叔湘先生的几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论文为起点①。在沉寂了将近30年后,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兴盛期。在这段时间内,学术界通过各种语言研究方法对从晚唐开始到清朝前期的近代汉语语法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许多语言现象得到了解释,许多历史演变规律得到揭示。这其中就包括对近代汉语副词的研究。副词作为一个介于实词和虚词之间的相对封闭的词类,一直以来都是汉语语法界研究的热点。副词是只能在状中结构中充当修饰成分而从不充当被修饰成分的词[1]20。对共时层面的副词进行研究有利于揭示汉语线性组合规律和各句子成分的语义关系,对历时层面的副词进行研究有利于揭示汉语历时演变规律。近代汉语副词经过学者这几十年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下面将这段时间内近代汉语副词研究的成果综述如下:
1. 概述性研究
太田辰夫[2]和向熹[3]两位学者对近代汉语副词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不过他们的研究都是从近代汉语整体着眼,对副词进行了举例性质的描写,对于副词的历时层次和演变规律的关注比较少。太田辰夫列举了近代汉语中一百多个常用副词,列举了较早的用例,并对部分副词的来源作了初步的探讨。如“‘还’原来是‘循环、回环’之意,由此而引申为‘反而’ ‘又’ ‘再’等意义。”[2]向熹在“中古汉语副词的发展”和“近代汉语副词、介词的发展”两节中,列举了近代汉语时期的若干主要副词及较早用例,并指出了这些副词产生的时代和意义,如“奇、煞、分外、也、真个、空、转、偏、苦、一发”,等等。这种概述性研究虽然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野,但是深度和广度都还显不足,特别是对于揭示近代汉语副词的历时演变规律显得力度不够。
2. 历时性系统研究
杨荣祥的《近代汉语副词研究》是第一部研究近代汉语副词的比较系统的专著,考察了从晚唐五代到明代的副词使用和演变情况。杨文通过对《敦煌变文集》《朱子语类》《新编五代史平话》《金瓶梅词话》四种语料的穷尽性调查,并参考《祖堂集》《乙卯入国奏请(并别录)》《三朝北盟会编(选)》《元曲选》《水浒传》等语料,整理出晚唐五代至明代汉语中使用的639个副词,分析了近代汉语副词的结构形式,并探讨了几十个常用副词和副词词尾“乎、生、自、复、其、地、个”的来源及其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而且在理论上对副词发展演变规律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对副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多有揭示。
3. 断代专书研究
断代专书中的副词研究,让学术界对于近代汉语副词的整体面貌提供了基础性资料。这方面的成果也最为丰富,有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副词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香坂顺一[4]、吴福祥[5]、陈群[6]、赖慧玲[7]和张振羽[8]等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做这方面的代表。
香坂顺一列举了《水浒全传》中的300多个副词,探讨了这些副词在《水浒全传》中的用法和意义。注重对副词的语义进行鉴别,通过语义的差别来解释用法的不同,对于意义相似的副词的甄别也很到位,并发现了一些副词较早使用的例子,例如,“越”在宋代口语中就已使用开了,如《朱子语类》中有“若只看仁字,越看越不出”(卷6),《水浒》中“越”已普遍使用,一般单用,也有“越~越~”这种连用形式。如:
① 因害心疼病症,一日日越重了。(25回)
② 卢俊义全然不慌,越斗越健。(61回)
吴福祥专门对《敦煌变文集》中的约140个副词作了描写分析,将书中的副词分为时间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和方式副词五个类别,运用统计的方法讨论了每个副词在《敦煌变文集》中的出现频率,并探讨了部分副词的来源和产生时代。例如,文中认为“‘毕竟’ ‘究竟’‘终归’‘到头’用为时间副词不晚于唐代。”唐五代文献里存在这种用例:
③ 舍邪归六趣,毕竟去贪嗔。(王梵志诗·多缘饶烦恼)
④ 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究竟无益。(六祖坛经)
⑤ 纵使身游万里外,终归意在十娘边。(游仙窟)
陈群考察了明代和清代小说中出现的程度副词。将程度副词分为五大类:“太”类(太、过、过于)、“更加”类(更加、越〈越A越B〉)、“最”类(最〈最为、最是〉、极〈极是〉、极其、极为)、“很”类(很、挺、怪、颇〈颇颇、颇为〉、甚〈甚是、甚为〉、十分、非常、好〈好容易〉)、“稍”类(稍〈稍微、稍稍〉、略〈略略、略微〉、有点〈有点儿、有点子〉)。通过明清时期主要语料的考察,对于这五类程度副词的具体用法、来源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考察。
赖慧玲以《全宋词》四川词人作品中的语气副词作为研究对象。从形式与分布着眼对川人词作中出现的语气副词进行封闭性、穷尽性的考察和详细描写分析。着重考察了川人词作中的语气副词在句法功能、句类分布方面的特点,考察了语气副词对语境的依赖,梳理了语气副词的产生、演变的发展脉络。
张振羽对《三言》的副词系统进行了描写和演变考察,注重运用语法化理论、认知语法理论等相关理论对《三言》中的一些典型副词做了一番语法化的考察,勾勒出它们演变的轨迹。文中将副词分为“范围副词” “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情状方式副词”和“语气副词”六大类,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对《三言》副词系统的基本特点做了总结:①《三言》副词系统是文言副词与口语副词、通语副词与方言副词的混合体。例如“趁常”“大分”“顶”“好道”“流水”“早是”“做定”等副词具有浓郁的方言、尤其是吴方言特色;②在副词的使用上,混乱与规范并存。如“徒然”又作“抖然”、“常”又作“尝”、“翻”又作“番”、“反复”又作“反覆”、“犹”又作“尤”,等等;③在构成形式上,《三言》副词中的双音节副词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单音节副词,占有绝对的优势,在构词方式上,通过复合式构词方式创造了大量新词。
4. 常用副词的历时考察
对于常用副词的历时源流考察的单篇论文成果很多,通过对这些常用副词的源流演变进行考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近代汉语副词的历时演变规律,而且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副词和近代汉语中的常用副词的区别和联系。这类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对于特定副词的探源性研究。如:仇志群[9]的《普通话中副词“在”和“正在”的来源》、吴福祥[10]的《否定副词“没”始见于南宋》、李宗江[11]的《“也”的来源及其对“亦”的历时替换》、杨永龙[12]的《近代汉语反诘副词“不成”的来源及虚化过程》、付义琴,赵家栋[13]的《从明代小说中的“正”、“在”看时间副词“正在”的来源》、叶建军[14]的《疑问副词“莫非”的来源及其演化——兼论“莫”等疑问副词的来源》等。②对于常用副词的历时演变考察。如:李宗江[15]的《即、便、就”的历时关系》、杨荣祥[16]的《总括副词“都”的历史演变》、杨永龙[17]的《“已经”的初见时代及成词过程》、杨万兵[18]的《“莫非”的功能差异及其历时演变》、金颖[19]的《副词“无非”的形成和发展》、孟昭水,陈祥明[20]的《副词“终归”的形成》、雷冬平,胡丽珍[21]的《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再探》、麻爱民[22]的《副词“几乎”的历时发展》、高玉蕾[23]的《“却”(卻)副词用法的形成与发展》等。③对于同一类别副词的总体考察。如:张谊生[24]的《近代汉语预设否定副词探微》、杨荣祥[25]的《近代汉语类同副词“亦”的衰落与“也”的兴起》、唐贤清[26]的《汉语“渐”类副词演变的规律》等。④对于热点副词的反复讨论。如:郭良夫[27]的《近代汉语副词“白”和“白白”》、马思周[28]的《再论近代汉语副词“白”》、袁宾[29]的《“好不”考》和《“好不”续考》[30]、沈家煊[31]《“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等。
此外, 杨荣祥[1]122-124在副词词尾的来源考察中比较详细地考察了副词“乎”的来源和演变。 认为“‘乎’作为词尾,在上古汉语不是副词词尾, 而是形容词词尾。 带词尾‘乎’的合成副词近代汉语中才有。 ‘乎’用作副词词尾时,不像作形容词词尾那样附加‘……样子’的语义, 而只是起标志副词并使副词双音节化的作用。”叶建军对于语气副词“莫非”的来源和演化作了比较详细地探讨, 认为“疑问副词‘莫非’至迟在宋元之际就已产生, 它并非直接由义为‘没有谁/什么不是’的跨层结构‘莫非’衍生而来, 而是与测度疑问副词‘莫’‘莫是’‘莫不’‘莫不是’有渊源关系。 疑问副词‘莫非’生成的语境是疑问句, 生成的机制是类化。
二、近代汉语副词的分类和特点
吕叔湘先生[32]指出,“副词的内部需要分类,可是不容易分得干净利索,因为副词本身就是个大杂烩。”杨荣祥[1]48-49依据以下三条标准:一是对被饰成分的语法属性的选择;二是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三是不同次类在句法结构中出现时的顺序位置。将近代汉语副词分为总括、类同、限定、统计、程度、时间、频率、累加、情状方式、语气、否定11个次类。
杨荣祥[33]根据相关的研究,对近代汉语副词特点作了如下概括:
1. 近代汉语副词的多层次性
近代汉语副词有的是继承上古汉语或中古汉语的副词,如“皆、悉、亦、仅、只、止、唯、极、甚、最”等。有的是在近代汉语中产生或普遍使用的,如“都(表总括),也、更(表程度)、曾经、再三”等,而且由于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规律,这一部分副词大多数是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2. 近代汉语副词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系统
这主要表现在与上古、中古汉语比较,近代汉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新的副词,而有些上古、中古汉语中的常用副词则已消失或走向衰落;与现代汉语比较,又有不少副词已经衰亡或只保留在书面语或某些方言中。有些副词,既不见于上古、中古汉语,现代汉语中也不再使用,而是只见于近代汉语,甚至近代汉语中的某一个时期。如“大须、的毕、端的、非分、干当、故故、恒常、火急、看、苦死、偶自”等。例如:
① 是你下牒言我,共你到头,并亦火急离我门前,少时终须吃掴。(敦煌变文集,卷3)
② 只是如今这般人,已是大段好了。(朱子语类,卷13)
③ 公主闻兮苦死留连,慈母见兮殷勤安抚。(敦煌变文集,卷5)
④ 兵行雾中,直到夹寨下营,梁军兀自睡卧未起。(新编五代史平话)
3. 近代汉语副词的发展演变与近代汉语语音和词汇的关系密切
近代汉语副词的发展演变与语音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一些副词通用所反映的语音演变现象。如《金瓶梅》中的“一发”(又作“亦发”)在用作程度副词的时候与“益发”通用。“益”“亦”“一”在《广韵》中并不同音,“益”是影母昔韵,“亦”是以母昔韵,“一”是影母质韵,而在《中原音韵》中,“一”“益”同音,皆为齐微韵中的零声母去声字,据语音演变规律,此时“亦”也与“益”同音(《中原音韵》未收“亦”),所以相通。
近代汉语副词的发展演变与词汇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大量双音节副词的出现。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副词中,90%都是双音节词,同时少数原有的单音节副词,其使用频率逐渐低于后产生的与之同义的双音节副词,特别是到了明代的《金瓶梅词话》中。如“渐”和“渐渐”,《敦煌变文集》为42:14,《朱子语类》为105:221,《金瓶梅词话》为16:46;“果”和“果然”,《敦煌变文集》为12:8,《朱子语类》为236:16,《金瓶梅词话》为20:103。
三、近代汉语副词研究方法和理论上的思考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之所以取得很大成就的原因之一是采用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相结合
在近代汉语副词研究过程中,将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结合起来一直是探讨副词源流演变的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共时研究,可以确定某个或某类副词的具体使用情况和句法语义特征。通过历时研究,可以了解副词的历史演变情况,有利于汉语史的研究。吴福祥和杨荣祥对否定副词“没”的考察具有代表性。一般认为否定副词“没”从历史来看来源于表否定领有意义的动词“没”。“没”作为“无”的替身,开始只是动词性的,后面都是带体词性宾语,大约宋代,“没”后可以带谓词性成分,这时“没”就变成了一个单纯对事件表示否定的副词了。吴文指出,《张协状元》中有七例后续谓词性成分的“没”,经查检,至少有两例可以肯定为副词用法:
① 没瞒过我,实是你灾。(20出)
② 音书断,没成虚假。(25出)
杨文举了《朱子语类》中的用例,证明否定副词“没”在南宋确已产生:
③ 止缘初间不理会到十分,少刻便没理会那个是白,那个是皂,那个是酸,那个是咸。(朱子语类,卷17)
杨文还通过共时研究对《金瓶梅词话》前50回中这类副词的使用情况作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金瓶梅词话》前50回副词使用情况
以此来说明副词“没”产生之后,汉语中原来表示同类意义的副词逐渐衰落。
2. 语义指向研究
由于副词在线性组合中和其他句子成分发生关系,因此常常采用语义指向来研究副词的句法语义关系。杨荣祥从语义指向的角度对副词“都”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早期“都”表示对程度的强调时,语义指向是其后的整个谓语部分,还有用在补语之前指向补语的,都是后指;表示总括时,语义指向都是前指,多指向其前的主语部分,如下举例①、例②,还出现了指向“把”字句中的处置对象的,如例③,也是前指。
①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杜甫:壮游)
② 两个都无所识,宜悟(吾)不与同群。(敦煌变文集,卷3)
③ 阿郎把数都计算,计算钱物千疋强。(敦煌变文集,卷1)
到宋代的《朱子语类》中,表总括的“都”的语义指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前指,可后指,最突出的是可以自由地总括句子中的宾语,如:
④ 且如火炉,理会得一角了,又须都理会得三角,又须都理会得上下四边,方是格物。(朱子语类,卷18)
到了元明时期,“都”后指的情况又很少了,而且受到差不多和现代汉语相同的限制:总括主谓谓语句中的小主语,小主语为疑问代词;总括宾语,或者宾语中含有疑问代词,或者宾语为“(一)些+名”。如:
⑤ 玳安道:“……这一家子,都那个不借他银子使?……”(金瓶梅词话,64回)
⑥ 你不要说嘴,您都有什么功劳在那里?”(薛仁贵,1折,元曲选)
3. 语法化理论
语法化理论对于研究词义虚化很有帮助,近代汉语新副词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词义的虚化。因此,在讨论近代汉语副词来源和演变过程的时候,我们经常要采用的理论是语法化理论。很多关于常用副词的来源和发展演变的文章中都会涉及到这一研究方法。杨永龙从语法化的角度详细地考察了时间副词“已经”的形成过程,认为时间副词“已经”形成于宋代,形成的标志是“已经+V”中,施事只能出现在“已经”之前,不能出现在“已经”之后V之前,V是终结性动词或静态动词。杨文仔细论证了“已经”发展为时间副词的过程:
① 太子不食,已经六日。(撰集百缘经,卷9)
② 尔已经三过上仙籍。(冥通记,卷2)
③ 去十五年中,在京百寮,尽已经考为三等。(全后魏文,卷20)
例①是“已经+N”,“经”是句子中的主要动词,例②“经”是表“曾经”义的副词,例③是“已经+V”。副词“已经”正是由第③例这种用法发展来的。例③中的“经”后可以加入V的施事,说明“经”还是表“经过”义的动词,当“经”后V是表示不可持续的终结性情状的动词时,动词的施事不可能出现在“已经”后V之前,这样,“已”和“经”经过重新分析,由没有直接结构关系变成组合在一起作V的修饰成分。
4. 认知语言学理论
沈家煊从认知的角度对“好不”由表否定演变出表肯定的用法作了解释:“双音副词‘好不’的形成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也就是一种语用法在约定俗成之后变为语法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假设如下:
好(引述)不蛮横(反语)→好不(陈述)蛮横→好不(陈述)热闹
这个式子表示,‘好不’这个双音副词的形成源自‘好’这一单音副词的一种语用法,即‘引述+讽刺’的反语用法。”
四、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入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在半个多世纪内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很多基本问题都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基本副词的来源和发展演变轨迹得到揭示。不过在这些成绩的基础上,要使得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1. 注重基础研究,扩大文献的调查范围
近代汉语语料繁多,在甄别语料的时代性的基础上,更应该对这些语料进行共时研究。只有在考察了具体的专书中副词的使用情况之后,才能摸清楚近代汉语副词的整体情况。对于具体副词的来源、产生时代和演变轨迹的探究,更应该以语料考察为纲,在语料中发现线索,总结规律。因此,专书副词研究仍然是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此外,应该尽可能多地占有文献资料,为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打好基础。
2. 注意历时研究和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结合
在前面的研究当中,我们就发现很多学者在研究近代汉语副词发展的时候,注意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寻找线索。近代汉语中的很多语料都具有一定的方言色彩,有很多副词在普通话中都消失了,但是却存在于某地的方言当中。通过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副词使用情况和历史文献上的副词使用情况之间的对比,可以发现更多的副词演变规律,这可以极大地丰富近代汉语副词研究的视野。
3. 在研究方法上,要更多地吸收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
上面谈到近代汉语副词研究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方法的革新。借鉴和吸收最新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才能让副词研究走得更远,同一语料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发现更多的语言规律。还有,很多副词涉及到话语和语用功能,因此在进行近代汉语副词研究的时候,也要注意到篇章语言学的一些理论知识。而且这些副词往往和表达和词词义相关联,因此结合主观性、认知语义学、语法学和历史语义学等理论可以更好地加以解释。
4. 注重理论探索
在前面所介绍到的研究成果中,揭示语言事实多,进行理论探索少,特别是对于副词在整个汉语语法体系中的作用阐释不够。这不能不说是近代汉语副词研究的一大缺陷。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在近代汉语副词和近代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关系上多下功夫,以摆脱孤立研究副词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杨荣祥.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20.
[2] 向熹. 简明汉语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249-283.
[3] 太田辰夫. 中国语历史文法(修订本)[M]. 蒋绍愚,徐昌华,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259.
[4] 香坂顺一. 水浒词汇研究:虚词部分[M]. 植田均,译. 李思明,校. 北京:文津出版社, 1987:85.
[5] 吴福祥. 敦煌变文语法研究[M]. 长沙:岳麓书社, 1996.
[6] 陈群. 近代汉语程度副词研究[M]. 成都:巴蜀出版社, 2006.
[7] 赖慧玲. 《全宋词》川人词作中的语气副词研究[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8] 张振羽. 《三言》副词研究[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9] 仇志群. 普通话中副词“在”和“正在”的来源[J].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1):84-89.
[10] 吴福祥. 否定副词“没”始见于南宋[J]. 中国语文, 1995(2):153.
[11] 李宗江. “也”的来源及其对“亦”的历时替换[J]. 语言研究, 1997(2):60-67.
[12] 杨永龙. 近代汉语反诘副词“不成”的来源及虚化过程[J]. 语言研究, 2000(1):107-119.
[13] 付义琴,赵家栋. 从明代小说中的“正”“在”看时间副词“正在”的来源[J]. 中国语文, 2007(3):237-244,288.
[14] 叶建军. 疑问副词“莫非”的来源及其演化——兼论“莫”等疑问副词的来源[J]. 语言科学, 2007(3):10-20.
[15] 李宗江. “即、便、就”的历时关系[J]. 语文研究, 1997(1):25-30.
[16] 杨荣祥. 总括副词“都”的历史演变[C]∥北大中文研究:创刊号.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310.
[17] 杨永龙. “已经”的初见时代及成词过程[J]. 中国语文, 2002(1):41-49,95.
[18] 杨万兵. “莫非”的功能差异及其历时演变[J]. 汉语学习, 2008(6):30-36.
[19] 金颖. 副词“无非”的形成和发展[J]. 古汉语研究, 2009(1):39-42.
[20] 孟昭水,陈祥明. 副词“终归”的形成[J]. 汉语学习, 2009(4):23-26.
[21] 雷冬平,胡丽珍. 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再探[J]. 中国语文, 2010(1):67-73,96.
[22] 麻爱民. 副词“几乎”的历时发展[J]. 古汉语研究, 2010(3):63-67.
[23] 高玉蕾. “却”(卻)副词用法的形成与发展[J]. 语言科学, 2010(3):162-170.
[24] 张谊生. 近代汉语预设否定副词探微[J]. 古汉语研究, 1999(1):27-35.
[25] 杨荣祥. 近代汉语中类同副词“亦”的衰落与“也”的兴起[J]. 中国语文, 2000(1):57-64.
[26] 唐贤清. 汉语“渐”类副词演变的规律[J]. 古汉语研究, 2003(1):37-42.
[27] 郭良夫. 近代汉语副词“白”和“白白”[J]. 中国语言学报, 1989(3):230-244.
[28] 马思周. 再论近代汉语副词“白”[J]. 中国语文, 1990(5):386-393.
[29] 袁宾. “好不”考[J]. 中国语文, 1984(3):207-215.
[30] 袁宾. “好不”续考[J]. 中国语文, 1987(2):134.
[31] 沈家煊. “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J]. 中国语文, 1994(4):262-265.
[32] 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42.
[33] 杨荣祥. 近代汉语副词简论[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3):138-146+158.
【责任编辑李美丽】
Review of Modern Chinese Adverb Research
LiuHaibo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On the modern Chinese adverb research, great achievements had made in the study of diachronic and monographic adverb study and single adverb study by using semantic orientation, 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ext linguistics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study. In future research, basic research should be focused on, explor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the diachronic study and modern Chinese dialect research should be noticed.
Key words:modern Chinese; adverbs; semantic direction; grammaticalization
文章编号:2095-5464(2015)03-0413-06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志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