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以来唐代致仕制度研究述评
2015-12-09张金铣
汪 翔,张金铣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 230039)
近三十年以来唐代致仕制度研究述评
汪翔,张金铣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论述了近三十年以来唐代致仕制度的研究状况,从通论性著作、专题论文研究、唐代致仕相关的其他研究三方面进行梳理,认为唐代致仕制度研究具有成果数量多、逐步走向深入、多学科融合等特点,同时存在静态研究多、实证研究不足、对新材料使用不够充分等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之处。
关键词:近三十年; 唐代; 致仕制度
致仕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体制中,致仕是与官员选拔、任命、监察、考核、奖惩等并列的重要制度。唐代是我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时期,其致仕制度也逐渐走向成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唐代致仕研究成果颇为可观,其研究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笔者试图从几个方面对该领域研究进行评述。
一、通论性著作对唐代致仕的论述
致仕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官吏制度的组成部分,在政治制度史或者官制研究著作中都有所涉及,这些通论性著作开辟专题或设置专门章节进行论述。
白钢主编、俞鹿年撰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论述唐代致仕年龄及其待遇等问题。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认为,隋唐宋是古代致仕制度的完善期,表现为官吏七十致仕、父母双亡时丁忧、因病或其他理由亦听致仕,当然也存在年过七十并未致仕的特例。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概述唐代官员致仕年龄、依据和待遇等问题,认为:在唐代,致仕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观念、为多数官员所认同,又是帝王打击臣下、官员回避凶险仕途的手段;中唐以后,致仕制度遭到破坏。李超纲《中国古代官吏制度浅论》(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年)、阎平《中国古代官吏制度沿革》(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年)、张文芳《中国历代官吏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年),均从致仕条件、致仕待遇、致仕官吏安置三方面论述唐代致仕制度。杨随平《中国古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认为,唐代退休不是硬性命令,而是融合了当时道德观念,朝廷以优厚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鼓励官员自觉退休。林新奇《中国人事管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则认为,致仕制度在其发展完善期开始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的人事管理制度,唐代致仕制度开始全面实行,各项具体规定更加完备,该书从致仕制度产生发展、致仕条件、致仕待遇、致仕官的管理、致仕制度的评价几方面对中国古代致仕制度进行了考察。
沈星棣、沈凤舞《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认为,唐初在高级官吏中,致仕制度执行得较为顺利;武则天时期,一方面恋栈者多,一方面政治斗争残酷、能全身而退者少,因此高级官吏致仕者总数不多;盛唐之后,由于中央存在“入仕之门太多、世胄之家太优、利禄之资太厚、督责之令太薄”的严重现象,地方上藩镇跋扈,朝廷对官吏致仕又仅采取劝勉形式,导致致仕制度遭到破坏。佟宝贵《古今中外退休养老制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认为,唐代以后致仕制度日臻完备,并从致仕条件、待遇、归宿、致仕手续和管理机构、致仕官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考察。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分析致仕官俸禄问题,唐代前期致仕官五品以上及解官充侍者之官禄皆以“半禄”支给,唐代中后期致仕官所给禄料之半改由中央支付,致仕官俸料自贞元五年以后开始支给。谢元鲁、王定璋《中国古代敬老养老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认为,唐代文官致仕条件有年龄、健康状况、官职高低和政务需要四方面;官员一般七十致仕,但具体实施起来又有一定差异;致仕待遇包括加官、俸禄两方面,高级和中低级官员待遇差别较大;对不愿致仕的处理,政府以劝导和舆论谴责为主。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对致仕的论述多限于制度层面,多数情况下着眼于与致仕相关的诏令、规定等的静态考察,而较少涉及制度实施执行的动态考察,相关分析呈现千篇一律之倾向。
二、唐代致仕制度专题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界开始将相关研究推向深入,将视野投向致仕制度断代研究。唐代致仕研究也得到相应重视,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下面从致仕制度、致仕思想、致仕官生活三方面对相关成果加以论述。
1. 唐代致仕制度及其演变
侯仰军《唐代致仕制度新论》认为唐代致仕制度总体成功,但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原因有三:封建专制阻碍致仕制度运行;致仕措施不得力,弹性太大;官员致仕年龄规定得太高。致仕官员待遇较前代优厚、允许致仕官员参政是唐代致仕制度一大特点[1]。郑春生《论唐朝官员致仕的形式和致仕后的活动》将唐代官员致仕分为一般情况致仕(七十岁致仕)和特珠形式致仕,后者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官员因不满朝政等原因主动致仕,另一是由于被迫无奈而被动致仕。官员致仕以后的活动各不相同,或安心休养,或著书立说,或心萦朝政,或复出任职[2]。许正文《唐代官员的退休制度》论述唐代官员的退休年龄,退休后的政治、经济及其他待遇,并探讨了唐代退休制度的弊端:七十致仕的规定弹性大,执行不到位;高级与中下级官员退休待遇差别大,挫伤后者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唐中后期积弱不振[3]。张羽琼《唐代官吏致仕与国家政治之关系》认为,唐朝主要从年龄、身体、品级职务条件等方面对官吏致仕做了制度化规定;在具体执行中,从经济、政治、发挥致仕老臣作用三方面体现了扶老优贤的特点。唐前期致仕制度与国家政治相互促进,唐中后期国家政治动荡、致仕制遭到破坏[4]。龙俊波《唐朝退休制度研究》考察唐代致仕制度的发展演变和具体内容,但仅限于制度层面,对于致仕运作过程没有涉及[5]。王宏《唐代的致仕制度》认为唐朝运用律和礼(官员致仕)的手段控制官员队伍规模,并从运行顺利与遭到破坏两方面论述了唐代致仕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形[6]。另外其硕士学位论文《唐代官员致仕制度简论》又从制度、制度运行情况、致仕官员生活及制度对唐代统治的影响四方面对唐代致仕制度作了考察,将致仕制度置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中,着眼于其运行的特点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与限制,但对致仕制度未能进一步展开分析[7]。
2. 唐代致仕思想
蹇长春《从〈不致仕〉看白居易的廉退思想》通过对比白居易《秦中吟·不致仕》及《高仆射》两诗,对杜佑不致仕与高郢按时致仕的做法提出看法,并通过白氏诗歌考证其兑现“七十致仕”承诺以及退休后生活曾一度艰苦的史实[8]。 张剑光《论唐代官员致仕思想的成熟》认为,唐代大部分官员认同“七十致仕”的规定并积极遵守,少数不肯致仕的官员则受到舆论的严厉批评。大多致仕官员的生活悠闲轻松,体现其对人生价值的选择。以上现象反映唐代致仕制度日趋完善,官员致仕思想渐趋成熟[9]。
3. 唐代致仕官员生活
杨春芳《唐代致仕与休闲文化》论述了唐代官员致仕条件、程序、待遇,以及官员致仕后的生活等问题,该文将致仕官员生活分为四种类型[10]。虞法志《唐代致仕官生活研究》分析官员致仕后生活状况后,认为唐代致仕官的生活与魏晋士大夫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两宋以降士大夫重儒家伦理的修身风气[11]。
三、与唐代致仕相关的其他研究
近几十年来,随着大量唐代墓志的发现,为致仕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实证,带动致仕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入。
王学文《〈卢载墓志〉及其妻〈郑氏墓志〉考释》在考察卢载和妻子生平事迹时,对于卢载致仕时的官职,以及致仕后寄情山水、交游名士的生活和豁达心态也有所论述[12]。 盛会莲《试析唐五代时期政府的养老政策》探讨致仕与养老的紧密关系,如唐五代致仕官可获得一定的禄料,其日常侍养通常由子女承担,对家境困窘的致仕官和致仕归乡的官员,政府还往往有特别待遇[13]。 张耐冬《唐代官员待遇有多高》将唐代致仕官员的俸禄进行换算,并与全国平均粮食占有量进行比较,进而证明了官员拥有特权[14]。 彭炳金《〈医疾令〉所见唐代医疗立法》考察了《医疾令》中“诸文武职事官以上致仕有疾患、在京城者,官给医药;在外者,亦准此量给。以官物市供”等条文,认为文武职事官包括致仕文武致仕官遇有疾患,由太医署提供医药,在京外者由州县官府提供医药[15]。王志胜《浅析唐朝社会的别墅》考察唐代官员的别墅,认为多数官员致仕后常把别墅作为其归隐独善、享受天伦之乐之地[16]。 唐雯《盖棺论未定: 唐代官员身后的形象制作》对唐代官员张说、薛元超致仕时的相关细节进行探讨,揭示出唐朝出于政治目的,对于官员死后形象的刻意塑造17。 王定璋通过分析白居易的系列咏老诗,展现其乐观豁达心态及丰富的老年生活[18]。虞法志《唐前期的高龄职事官现象浅析》对唐前期高龄职事官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及影响,认为高龄职事官现象是唐前期职官管理制度的一大特色[19]。 魏恤民考察了《唐律疏议》中规定的官员离亲赴任的情况,并结合《文苑英华》中的状和表论述了移官就养和停官侍养情形[20]。陈明光《试论〈唐律疏议〉中的有关养老敬老思想》认为,开元天宝年间官员俸料钱总量在唐朝国家财政分配活动中所占的份量尚不大,不至于成为影响年度预算内收支失衡的因素[21]。 陈宝峰《唐代养老制度研究》在研究中提到,唐代地方政府组织的乡饮酒礼有致仕官的参与,并论述唐代官员致仕的条件、待遇及致仕后的生活[22]。 邓志《唐代官员待遇研究》论述了唐代官员致仕的年龄、动机、程序,致仕时经济、政治、法律上的待遇,以及官员返乡、归宁的系列保障措施,从而说明唐代官员致仕制度的成熟和完善[23]。
四、回顾与展望
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关于唐代致仕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相对具体全面。相关著作就有12部左右,硕士论文5篇,期刊论文20多篇,涉及唐代致仕制度、致仕官生活、致仕与养老、致仕的效果等问题。二是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通论性著作涉及唐代致仕,90年代以后大量专题研究成果问世,注意到致仕的各环节问题。三是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方法相结合,拓展研究内容和视角,从而使研究更为细致周密。
当然研究还存在诸多需要继续深入之处。一是静态研究较多。研究者往往专注于与致仕制度相关的法律规定、诏令制敕以及官员致仕的个案进行研究,而较少留意致仕制度执行的实际情形,及其运作机制。二是实证研究不足。如前人在论述唐代致仕制度执行是否得力、顺畅时,往往列举有限的致仕史料加以论证,而未能全面搜罗该时期的史料,因此不同的研究成果往往会得出或正或反、相互矛盾的结论。三是对于新材料的使用不够充分。因而在目前情况下,不仅需要众多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还应注意发掘新史料,特别是墓志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这样才能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侯仰军. 唐代致仕制度新论[J]. 历史教学, 1992(6):3-7.
[2] 郑春生. 论唐代官员致仕的形式和致仕后的活动[J].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99(6):24-27.
[3] 许正文. 唐代官员的退休制度[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96-100.
[4] 张羽琼. 唐代官吏致仕与国家政治之关系[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1):27-29.
[5] 龙俊波. 唐朝退休制度研究[D]. 广州:中山大学, 2009.
[6] 王宏. 唐代的致仕制度[J]. 新闻世界:社会生活, 2007(4):44.
[7] 王宏. 唐代官员致仕制度简论[D]. 合肥:安徽大学, 2007.
[8] 蹇长春. 从《不致仕》看白居易的廉退思想[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5(2):7-9.
[9] 张剑光,邹国慰. 论唐代官员致仕思想的成熟[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49-55.
[10] 杨春芳. 唐代致仕与休闲文化[J]. 华夏文化, 2002(2):44-46.
[11] 虞法志. 唐代致仕官生活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08.
[12] 王学文.《卢载墓志》及其妻《郑氏墓志》考释[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4(1):36-39.
[13] 盛会莲. 试析唐五代时期政府的养老政策[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38-48.
[14] 张耐冬. 唐代官员待遇有多高[J]. 人民论坛, 2014(7):78-80.
[15] 彭炳金.《医疾令》所见唐代医疗立法[J]. 兰台世界, 2014(8):146-147.
[16] 王志胜. 浅析唐朝社会的别墅[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5):91-94.
[17] 唐雯. 盖棺论未定:唐代官员身后的形象制作[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85-94.
[18] 王定璋. 论白居易的咏老诗[J]. 文史杂志, 2013(5):32-35.
[19] 虞法志. 唐前期的高龄职事官现象浅析[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4):39-41.
[20] 魏恤民. 试论《唐律疏议》中的有关养老敬老思想[J]. 咸宁师专学报, 1995(2):48-52.
[21] 陈明光. 试论唐前期官员俸料钱与国家财政的关系[J]. 史林, 1992(1):23-29.
[22] 陈宝峰. 唐代养老制度研究[D]. 成都:西南大学, 2011:20-23.
[23] 邓志. 唐代官员待遇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 2010:31-37.
【责任编辑李美丽】
Research Summary on Retirement System in Tang Dynasty during the Past Thirty Years
WangXiang,ZhangJinxi
(History Department,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official retirement system in Tang Dynasty during the past thirty years from was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well-rounded works, monographic study and other related research. It is considered that research on the official retirement system in Tang Dynasty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it has numerous research results; it gradually leads into a far-reaching study; it has a trend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Meanwhile, some disadvantages also exist: related static researches are enough and to spare; empirical research is far from sufficient; inadequate use of new materials.
Key words:the past thirty years; the Tang Dynasty; the official retirement system
文章编号:2095-5464(2015)03-0343-04
作者简介:汪翔(1985-),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金铣(1965-),男,安徽庐江人,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5-01-15
中图分类号:K242;F241.34
文献标志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