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疫里默氏杆菌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5-12-09吴登才林正权常志顺

云南畜牧兽医 2015年3期
关键词:米卡血清型氏杆菌

吴登才,李 珂,林正权,常志顺*

(1.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2.大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大关 657400;3.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4.宜良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宜良 652100)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危害鸭和其他家禽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1~6周龄的鸭,特别是2~3周龄的鸭最易发生,临床表现为眼、鼻流浆液性分泌物,下痢、共济失调、昏迷等,剖检变化以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为特征。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禽类重要的传染病。两种病在临床上呈单独或混合感染,且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不易区别。2014年11月,宜良县某鸭场饲养的5 400只樱桃谷父母代种鸭在20日龄左右发生一起以典型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为特征的传染病。经临床检查、实验室诊断及动物回归试验,确诊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通过玻片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进一步确定了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株血清型为2型,大肠杆菌分离株血清型为O78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阿米卡星和阿莫西林进行治疗,并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有效控制了病情。现将具体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4年11月26日,宜良县某鸭场饲养的5 400只18日龄樱桃谷父母代种鸭陆续发病,曾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进行治疗,无明显效果,发病及死亡鸭只不断增加,至11月30日,5 d内约1/3鸭只发病,死亡463只,死亡率为8.57%。

2 临床症状

病鸭采食减少或不进食,饮水增加,精神沉郁,离群独处、呆立、行动迟缓,两翅下垂,闭眼缩颈,不愿活动,共济失调,咳嗽、打喷嚏,眼、鼻分泌物多,呼吸困难;有的病鸭鼻窦肿大,眼眶周围羽毛粘连,排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粪便、恶臭,泄殖腔周围被粪便污染;死亡鸭只羽毛松散,鸭掌干瘪。部分病鸭突然头向上仰,两肢伸直,猝死。

3 剖检变化

随机剖检病死鸭12只,发病鸭2只,剖检病变基本一致,可见肝脏、心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状物,易剥离;胆囊胀满,肝肿大,呈黄色或樱桃红色;心包膜增厚附有大量渗出物,心包内充满白色絮状物,心外膜粗糙,胸壁粘连;气囊壁混浊、增厚,表面附有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腹腔肠管有纤维素性粘连;脑实质及脑膜血管充血;部分病鸭肠鼓气,肠道内出血、充血,肠壁变薄。

4 实验室检查

4.1 病毒分离

无菌采集病死鸭脑、肝组织研磨,反复冻融3次,8 000 r/min离心,取上清液过滤,将滤液0.2 mL/枚接种于12日龄非免疫鸭胚5枚,37℃孵育120 h,剔除24 h内死胚,将活胚置4℃冷却2 h后,收集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剖检胚体。结果表明鸭胚无死亡,胚体发育正常,尿囊液无血凝性,未分离到病毒。

4.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7只病死鸭脑组织分别接种于血琼脂平板,置37℃温箱培养36 h,7份样品在血琼脂平板上分别生长出形态一致、纯粹的菌落。其中4份样品生长出的细菌菌落较大,呈圆型、隆起、灰白色,暂命名为A菌;另外3份样品生长出的细菌菌落较小,其表面光滑、湿润、呈露珠状,暂命名为B菌。分别挑取单个菌落转接麦康凯琼脂平板,37℃培养36 h,A菌长出玫瑰红、圆形、边缘整齐、中等大小的菌落,而B菌不生长。分别从两种菌中挑取单菌落接种于鸭血清肉汤,37℃恒温摇床,150 r/min培养24 h,获得纯培养物。将纯培养物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A菌为革兰氏阴性粗短杆菌,B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4.3 生化实验

将A菌和B菌纯培养物分别接种于微量生化反应管内,37℃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结果显示A菌可发酵麦芽糖、乳糖、葡萄糖、甘露醇、蔗糖和鼠李糖等多种糖类,并产酸产气,枸橼酸盐试验、尿素酶试验均为阴性,不产生硫化氢,符合大肠杆菌生化特性。B菌不发酵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山梨醇、果糖、乳糖,枸橼酸盐试验、尿素酶试验均为阴性,符合鸭疫里默氏杆菌生化特性。

4.4 血清学试验

将上述7株细菌纯培养物分别接种于鸭血清琼脂斜面培养基中,37℃培养24 h后,用5 mL灭菌生理盐水制成菌悬液,121℃高压2 h,取兔抗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各血清型阳性血清各25μL于干净载玻片上,与等量待检抗原混匀,并同时设立大肠杆菌和鸭疫里默氏杆菌阴、阳性对照组,置于空培养皿中,于37℃保温15~20 min,观察颗粒沉淀情况,初步筛选出可能的血清型,然后通过试管凝集试验确定其O血清型,定型标准为鸭大肠杆菌O抗原凝集价不低于1∶640,鸭疫里默氏菌菌体抗原凝集价不低于1∶32,结果显示4株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均为O78型,3株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均为2型。

4.5 药敏试验

按常规纸片法,用16种常用抗生素药物分别对两种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的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中度敏感,对链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强力霉素、红霉素、酒石酸吉他霉素、罗红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粘杆菌素、林可霉素、氯霉素不敏感;鸭疫里默氏杆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罗红霉素、氯霉素高度敏感,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中度敏感,对酒石酸吉他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卡那霉素、强力霉素、粘杆菌素、林可霉素不敏感。

5 动物回归试验

选购14日龄健康非免疫樱桃谷肉鸭15只,设试验组10只,对照组5只,饲养至14 d时进行试验。对试验组5只鸭肌肉注射大肠杆菌纯培养物,1 mL/只(约为3×108CFU),另5只鸭肌肉注射里默氏杆菌纯培养物,1 mL/只(约为3×109CFU),对照5只鸭肌肉注射1 mL生理盐水作对照。试验组鸭注射后12 h,部分鸭只开始出现临床症状,24 h后出现死亡,72 h内全部死亡,其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与自然发病相一致。对照组鸭正常,未见死亡。分别采集死亡鸭脑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回收到所接种的细菌。

6 诊断结果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动物回归试验,确诊该起疾病为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与O78型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所致。

7 综合防制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阿米卡星和阿莫西林进行治疗,并辅助使用黄连解毒液,阿米卡星按1 g加8 kg水饮水,阿莫西林按1 g加5 kg水饮水,黄连解毒液按说明书剂量饮水,全群供多种维生素,连续使用4 d。

注意保暖防寒,将病鸭进行隔离治疗,病死鸭作深埋处理。发病期饲养用具及鸭场清洁后用0.3%的季胺盐类消毒剂进行消毒,每天1次,病愈后每周1次。鸭舍周围彻底清扫后用4%的烧碱消毒1次。

通过采取以上防制措施,2 d后鸭群停止死亡,食欲、精神明显好转,3 d后病情得到控制,鸭群恢复健康。

8 小结

大肠杆菌广泛存在饲料、饮水、粪便及正常动物肠道中,在饲养环境改变时,易诱发大肠杆菌病。本病例就是由于鸭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后,抵抗力下降,加之饲养管理不善,气温下降而未注意保暖防寒,饲养环境条件较差而并发感染大肠杆菌病。所以,养鸭户应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给鸭只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防止本病发生。

本病例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剖检变化、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确诊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并进一步确定了大肠杆菌血清型为O78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为2型。从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发病初期选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进行治疗未取得明显效果,与本次引起鸭只发病的大肠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密切相关。大肠杆菌分离株耐药性极高,仅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呈中度敏感,与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株的抗菌谱明显不同,如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对鸭疫里默氏杆菌敏感,而对大肠杆菌耐药。混合感染不仅加重了病情,增高了死亡率,而且扩大了耐药范围。从本次病例看,挑选不到对两种细菌均敏感的药物,给临床选药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鉴于药物防治的局限性,可采取免疫接种预防该病。雏鸭在出生2~3周内必须搞好疾病预防,在疫苗接种上应采用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二联苗进行预防接种,也可用分离菌制作灭活菌苗进行免疫接种。

本病易引起耐药性,所以鸭发病后,要迅速诊断确定病因,通过药敏试验,选用较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并注意药物交替使用,避免滥投药、滥用药,做到诊断迅速,用药合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成本。由于中药具有不易产生耐药性和毒副作用小的优点,而家禽消化道短,排泄快,所以采用中药水煎剂、浸出剂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加强种蛋管理,建立健康的种鸭群,实行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是有效预防该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米卡血清型氏杆菌
米卡芬净对光滑假丝酵母菌在巨噬细胞内活性的影响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羊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布氏杆菌病,你了解多少
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综合诊断与防治
试论羊布鲁氏杆菌的综合防控措施
米卡的灯花
惯偷朵斯的钱包
2005~2011年厦门市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特征分析
常德地区鸡场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