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教学方法转变的探索与思考
2015-12-09王军,顾爱华,王心如等
——————————————
毒理学教学方法转变的探索与思考
王军A,顾爱华A,王心如A,蒋雷B
(南京医科大学:A.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南京210016;
B.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江苏 南京210029)
摘要:毒理学基础作为一门预防医学领域的主干课程,对理解化学物毒性及机制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现代预防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及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这一目标,针对毒理学基础的教学特点,在教学方法的转变过程中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旨在毒理学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毒理学;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实验教学
收稿日期:2014-10-20
基金项目:南京医科大学“十二五”教育研究课题(NY2222011054);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2011NJMU275);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2JSSPITP1040);江苏省优势学科和“基于GMER 的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目(NY22225001)
作者简介:王军(1981-),男,江苏泰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卫生毒理学。
通讯作者:蒋雷(1982-),女,江苏徐州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急诊医学。
DOI:10.13555/j.cnki.c.m.e.2015.01.040
中图分类号:G642.0
Exploration and Some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Pattern of Toxicology
WANG Jun1, GU Ai-hua1, WANG Xin-ru1, JIANG Lei2
(1.School of Public Health, Nanjing, 210016; 2.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Abstract:Toxicology i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in preventive medicine teaching,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toxicity and mechanisms of the toxicants for the medical undergraduates. Therefor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reventive medic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alent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talents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we explored the toxicology teaching patter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xicology, with the purpose of stimulating learning interest and objectives,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toxicology; case teach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现代毒理学作为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支柱学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也是现代医学和药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外源性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和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学好这门课程对理解化学物毒性及机制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毒理学基础的教学模式一直以传统的“你讲我听,你说我记”灌输式模式为主,在“角色扮演”方面,教师仍是课堂的主角,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与信息的地位[2]。另外,由于毒理学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涉及学科范围广,涵盖基础学科多等特点[3],学生普遍反应难于理解记忆,兴趣不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提高毒理学的教学质量。
1联系历史重大毒害事件,实施启发式教学
针对环境污染引起的潜在健康问题及列举历史上发生的“十大公害事件”,在绪论章节中选择性的将图片、视频结合,引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结合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加强学生对于预防专业的认同。以有机磷农药暴露急性中毒为例,从腺体样亢进、瞳孔缩小、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现象出发,给予学生一个感性的临床中毒特征的认识,然后通过提问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作用机制上进行分析,同时从治疗角度出发,解释阿托品及氯解磷定能够作为解毒药物的原因,让学生从“中毒现象-机制-治疗”系统认识有机磷农药引起的急性中毒及解毒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加强了对毒理学这门课程应用的认同感。
2开展案例法教学
案例法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取案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方法及操作技能,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方法[4]。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选择不但要有代表性,而且要新颖、结合实际生活、有时代感,进而给人以引人入胜的感觉。案例太陈旧,容易与时代脱节,不易激发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对毒理学相关事件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使之成为合适的教学案例。比如《毒作用机制》中关于自由基与超氧化物歧化酶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难以掌握也更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通过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鲜活案例——尤其是部分女性偏信某些不法商家关于抗衰老、去除自由基的保健用品超氧化物歧化酶(俗称SOD生态粉)的夸大宣传,投入大量精力、财力最后效果甚微上当受骗。基于这些鲜活案例和学生进行互动,将书本中关于蛋白(包括酶)在消化道中大部分已经被消化而活性下降甚至消失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只有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或过氧化氢酶联合才能取得更好抗氧化效果的知识进行串联,使学生明白不法商家如何进行夸大宣传,欺骗消费者。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提高,课堂参与讨论的气氛异常活跃,对于自由基与超氧化物歧化酶之间的关系也很快理解和掌握。而在未使用这些案例之前,学生对该教学内容只是被动接受,认为抽象、乏味,提不起兴趣,很难理解和掌握到位。
3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也叫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5]。PBL教学法既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及知识串联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方式的培养。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与意义的构建者,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提出的问题能有步骤、有计划的完成。在PBL教学中,其核心内容是问题的设置,因此如何合理选取问题,创建问题情境尤为重要[6]。
3.1问题情境的设置要遵循学生知识结构和由浅入深的原则
在毒理学课程中,按其内容进行划分,可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但不是每一部分内容都适合PBL教学。因此,在问题的设置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从描述毒理学入手,即从观察毒物引起的机体损伤现象出发,由浅入深,选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后可以驾驭的问题。因此,毒理学中《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及《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较为适合PBL教学,而理论性、概念性较强的《毒作用机制》则适合传统授课方式。
3.2创设与现实相联系同时又与课程学习相关的问题
基于我国近年来人群较长期暴露在大气污染颗粒物PM2.5,PM10中的事实,笔者提出了“大气颗粒污染物及可能携载的化学物引起的潜在健康危害问题”,并将问题提前两周发给学生,要求课后学生通过预习书本中“化学物的暴露途径”“化学物体内转运转化”及“物理性质对化学物毒性影响”等内容,同时收集、整理资料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陈述和讨论,教师加以点评、引导和补充。通过讨论,学生一方面可将上述书本中的知识进行选择性吸收消化,同时能将理解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和加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此外,PBL教学的开展还增加了学生之间沟通的机会,增强了其表述能力,加强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使其走上工作岗位也能坦然面对要解决的新问题。
4改进以实验为切入点的教学安排
毒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毒理学实验占据了较大部分课时[7]。但受传统毒理学教学方法和观念的影响,在授课安排方面,一般对理论知识和实验首先讲解一般概念和原理,最后按照书本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实验操作,验证最后的结果是否与预期的实验结果一致。虽然这样的讲课方式对于教师而言方法简单,逻辑性较强,容易接受,但对学生而言,却容易出现不感兴趣、互动不足、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忽视了对学生探索欲、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针对以上不足,在实验课安排设计中,先让学生重温毒理学课本中有关章节内容,教师仅给出相应的受试物,让学生查阅与之相近的毒物毒作用特征,并参与该毒物急性毒性实验的设计,包括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数量选取及分组,给药方式,受试物配制等。学生做好PPT后,取代教师主讲的位置进行实验讲解,所有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的结果和过程进行探讨,存在哪些不足,写一份完整的毒理学实验报告。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从旁指导和纠正错误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同时“灌输”给学生科研的思维方式,培养其独立的动手、表达及创新能力。
5介绍毒理学最新进展,开阔学生眼界,激励创新精神
随着世界经济和生命科学不断进步,大量新合成的化学物不断出现,环境、化学、流行病、毒理等各学科呈现交叉融合的趋势[8],因此培养出跨学科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毒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毒理学的基本知识,同时渗透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开阔学生眼界,激励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毒作用影响因素》章节中,笔者介绍了已经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正在进行的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环境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实施情况。毒理学中基因的易感性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信息可能最终以“基因身份证”的形式存在,这就意味着毒理学的发展即将进入计算/预测毒理学的时代,进入数字毒理学的时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将从传统的单一化学物的毒性研究转换到多种甚至高通量筛选的研究,向学生介绍了完成或达到预期目标所采用的最新技术及技术的联用等。通过毒理学中这些发展趋势的介绍,学生对毒理学今后的专业发展将更感兴趣、更有信心。
总之,要充分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经验,通过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加强毒理学教学方法的改进,紧跟时代步伐,全面培养高素质创新性预防医学人才,方可为保障人类与环境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心如. 毒理学基础(第六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金晶,黄芝瑛,毕惠嫦,等. 多元化教学方法在药物毒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药学教育,2012,28(4):32-34.
[3]刘林华. 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毒理学教学经验总结[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0):3057-3058.
[4]刘立新,张羽男,张楠楠,等.药物毒理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3):80.
[5]任锐,张旸,高淑英,等.PBL教学法在毒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2,14(9):666-669.
[6]王金全,黄树林.毒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129-129.
[7]崔志鸿,刘晋祎,敖琳,等.以实验为中心的毒理学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298-299.
[8]冯斐斐,李春阳,徐玉宝,等.对毒理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5):104-106.
(编辑:张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