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高校旅游专业云南旅游文学知识课程构建初探

2015-12-09金梅焦云宏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学知识云南旅游云南

金梅,焦云宏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云南高校旅游专业云南旅游文学知识课程构建初探

金梅,焦云宏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对于云南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丰富的云南旅游文学知识对其将来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有着重要价值。云南旅游文学知识课程的开设可以让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到云南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深化其人文素质和审美情怀,能将相关知识运用在旅游开发与服务的实践当中,提高云南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旅游文化价值,促进云南旅游文学的繁荣发展。

云南旅游;旅游文学;课程构建

旅游文学是反映旅游生活的文学,是基于作者的旅游体验,通过对山川风物等自然景观以及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景观的描绘,抒写作者的感官体验、情感诉求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纪实性、知识性、审美性、情理性和情趣性是旅游文学的特点。

云南地质地貌多样,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厚,长期以来以“神奇的自然之旅、神秘的文化寻访、神韵的边地风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云南丰富的旅游文学也是一种旅游资源,它本身即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又在相当程度上宣传和保护着旅游景观。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强省的建设中,旅游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的事情,旅游文学素养又是旅游人才的重要内涵。但目前在旅游相关专业课程的建设中,有关云南旅游文学知识的课程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建议在云南高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云南旅游文学知识课程。

云南旅游文学知识课程应以了解云南旅游文学的发展脉络、熟悉代表作者、掌握主要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既突出本土作家和作品,亦关照到旅居云南或关注云南的外埠作家有关云南旅游文学的相关创作,同时兼顾少数民族作者和外籍作者的非汉语旅游文学创作。

在云南省内高校旅游相关专业中开设云南旅游文学知识专业基础课,既是对大学语文、导游基础知识等基础课程的补充和拓展,也将使学生具备更扎实和全面的旅游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素质修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旅游实践工作与活动中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旅游文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也应强调云南旅游文学与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宣传和旅游实践活动的关联性。

一、云南旅游文学知识在云南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旅游中,游客可以通过旅游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而深切体会到每一处旅游景点的确实存在性与独特性,从而唤起心中的种种思绪与共鸣。这时,这处景点在他们眼中不仅仅是一个供游览的实物,而是被赋予了灵魂的、活生生的历史文化片断。无论是旅游活动中起着传播文化知识重要责任的导游人员,还是旅游产品的策划与营销人员,旅游从业者在其中都起着连接景点文化背景和游客审美之间的桥梁作用。所以,作为一名将来从事旅游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旅游文学知识。

从目前情况来看,云南各高校旅游相关专业中并无专门的云南旅游文学课程的开设,除旅游文化、导游基础知识等课程中的少量章节涉及有旅游文学内容外,通常只有以基础素质教育为导向的通识课大学语文。对于旅游专业学生的职场需求而言,大学语文所学内容实用价值有限,而且与云南本土的旅游文学知识结合度很低,教师教授的引导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更不要提文学知识在旅游领域的拓展与迁移了。

云南旅游文学知识课程可以作为大学语文的后续课程,更具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高校开设精品课程、提高学生素质和技能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云南旅游文学知识课程在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定位

(一)旅游专业学生基本情况

云南省内高校的旅游专业大体上分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会展管理、休闲管理和导游等专业方向,面向旅游、酒店、景区、会展、休闲等行业,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科研机构、旅游院校等单位的管理、服务和研究工作。这些未来可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均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较扎实的汉语文字功底和应用文写作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对于处于一线的旅游从业人员,还要求有扎实的云南本土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学作品知识以支撑旅游职业技能。

旅游专业学生多数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部分来自旅游服务或导游等旅游相关专业的中职学生。他们在中学(或中职)阶段均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环节,对于汉语基础知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创作流派和代表作品等有一定的认识。

(二)云南旅游文学知识课程在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定位

如果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文学知识仅仅依靠大学语文的内容来学习,无疑只是中学语文课程的线性延伸,对于学生来说专业领域的实用性是不足的。通过云南旅游文学知识课程对于云南旅游文学领域中作者和作品的掌握,将有助于学生今后在旅游规划设计、宣传促销、导游讲解等活动中能运用更多的旅游资源,凸显更多的文化底蕴。

基于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原则,云南旅游文学知识课程设置定位可以是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大学语文的延展课程。该课程结合云南旅游资源特点,突出云南旅游文学中的作者、作品与云南旅游资源和旅游审美的联系,结合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从业目标,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整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寓素质教育于职业生涯的技能训练中,真正做到应用性人才培养素质与技能的双提升。

三、云南旅游文学知识课程建设

(一)教学基本内容的构建

云南旅游文学知识教材教学内容的选取,可设计为:导论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汉语创作的、按历史发展脉络分章节的云南旅游文学作品,第三部分是云南少数民族语言的旅游文学作品,第四部分是以外语创作的云南旅游文学作品。教学内容具体构建如下:

1.导论部分

重点对“旅游文学”的定义、特征和价值,及“旅游文学”与“旅游”的关联性等相关概念性理论进行辨析,为后续课程内容建立框架。

2.汉语类云南旅游文学

(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云南旅游文学

秦汉以前,云南大部分民族还处于刻木或结绳记事阶段,没有文字,即使有,也只是在滇池流域较发达地区存在一些简单的图画文字而已。随着以战国时期“庄蹻入滇”为代表事件的汉移民迁入,云南和内地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才有了相对密切的交往,汉文字也至迟自西汉起开始在云南使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滇王之印”刻文印章等文物,说明了使用印章和汉文字的主要是汉移民或汉化了的少数民族统治者。

这一时期的云南旅游文学,主要以云南历史文化的层面呈现于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和发掘于云南昭通的《孟孝琚碑》碑文中。

(2)唐宋时期的云南旅游文学

与中原地区相仿,唐朝时期的云南旅游文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南诏统治者多次派遣数千人到成都“习孔子之诗书”,虽然目的在于向唐王朝学习统治经验,但客观上也使西南一隅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公元757年,“安史之乱”时南诏攻陷巂州,时任西泸(今四川西昌)县令的郑回被俘,阁逻凤以其有儒学,甚爱重之,任为王室教师。异牟寻即位后,任郑回为南诏清平官(宰相),秉政用事,积极推进汉化,主张在各个方面仿效唐朝,促使南诏与唐恢复友好关系。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郑回亲自起草了《南诏德化碑》,在碑文中清楚表明了南诏愿与唐恢复友好关系的愿望。德宗贞元间,南诏与唐修好,其后南诏与唐盟誓于点苍山神祠。《南诏德化碑》碑文歌赋兼为,骈散交替,五色生辉,藻饰富丽。叙事委婉曲折,如千溪百转;陈理则一泻千里,如长江大河;抒情则瑰丽动人,如春风舞柳,滇碑中无出其右。

宋朝时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内地的先进文化对云南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当时的大理国常常通过官方和民间的渠道学习内地的科技和文化知识。而来自西藏、东南亚、中亚乃至遥远的西方的各种宗教、文化、艺术也先后传入云南,使云南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佛教文化作为大理国的国教得以兴盛起来以外,包括旅游文学在内的文学样式并未像前朝那样繁荣。当然,我们从大理国书商李观音得向大宋购书的货物清单末的附诗中,也能窥探到当时云南人对知识的渴望。其诗云:“言音未会意相合,远隔江山万里多。”袁嘉谷《卧雪诗话》云:“滇在唐时,诗已成卷。时蝉联为寂寂,因玉斧一挥,蜀道遂阻,滇人欲购书通聘,均道邕州,李观音得‘远隔江山万里多’遂为仅见。”

这一时期的云南旅游文学名篇有郑回编撰的《南诏德化碑碑文》、寻阁劝的《星回节游避风台与清平官赋》、段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等诗文。

(3)元朝时期的云南旅游文学

随着忽必烈南征收复云南的步伐,云南的学校教育制度继续完善起来。昆明、大理、建水等地纷纷建盖文庙、崇尚儒学,科举考试也在云南落地生根。蒙古人、色目人(意为各色各目之人,是元朝时中亚、西亚、欧洲民族的统称)和汉人带着他们不同的商业贸易、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来到云南。一时之间云南成为了世界文化的大观园。马可·波罗于1287年看到的押赤城(昆明)“城大而名贵,商工甚众。人有数种,有回教徒、偶像教徒及若干聂思脱里派之基督教徒。”(《马可·波罗行纪·云南行纪》)比起前朝,旅游文学有了复苏的迹象。

元朝一代,除了云南本土官宦文人的旅游文学作品,亦也不少寓居或宦滇文人留下了众多优秀篇章。李京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虞集《李景山诗集序》云:“二十年间,为诗几数百篇,而云南诸作尤为世所传诵。”除了诗词短章,有元一代云南文人的旅游辞赋散文创作水平也较前代有很大提高。昆明人王升的《滇池赋》写景抒情俱佳,文中提到的八处景观,被列为元代昆明八景,为世人称道。

这一时期的云南旅游文学名篇有李京的《初到滇池》和《过金沙江》等咏滇诗、文璋甫的《火节》、王升的《滇池赋》等诗文。

(4)明代云南旅游文学

如果说元代是云南社会融入中国大家庭的一代,那么明代则是中原政治、经济和文化大踏步浸淫云南的时代。明代以前,迁徙到云南的汉族大都融合进少数民族之中,而明代在云南实行的大规模移民屯田、“改土设流”、兴教办学、开科取士等政策,则使汉族最终成为云南的“多数”民族。这些汉族与当地各民族朝夕相处,进一步传播了以儒学为核心思想的文化科技知识,使云南的社会发展水平跻身中原。

明代前期,政治家、军事家杨一清以滇人进入朝廷、以诗文享誉海内,兰茂以布衣之身在音韵学、药物学和文学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成为滇中英杰。这一时期,云南大地诗文别集大量涌现,作家群体初步形成。明代后期,一代才子杨慎流寓入滇,在他的影响下出现“杨门六学士”或称“杨门七子”,“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时盛事”。与此同时,丽江木氏土司家族文人辈出。相较于中原地区整个旅游文学创作的沉闷与徘徊,明代的云南旅游文学则显现出“花枝不断四时春”的繁荣景象。

云南本土士阶层的勃兴和部分文人的隐逸,云南文人出滇入仕、宦游或寓居,内地文人因移民、宦滇、经商或谪戍原因寓居云南,这些活动共同成就了云南旅游文学的崛起。

这一时期的云南旅游文学名篇有机先的《滇阳六景》、程本立的《昆明池》、兰茂的《东钟》、郭文的《登太华兰若》、杨一清的《山丹题壁》、顾应祥的《昆明池歌》、杨慎的《滇海曲》和《渔家傲·滇南月节》、徐霞客的《游太华山记》、担当的《山茶花》等诗文。

(5)清代云南旅游文学

清初统治者即在云南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既加强了满清政权的政治统治,也促进了云南经济文化与中原的进一步整合与发展。清代的云南旅游文学继承了明代蓬勃发展的态势,虽然整体上没有出现过杨慎谪滇时期井喷式的创作高峰,但读书应举、吟诗作文逐渐成为社会风尚,特别是在乾隆嘉庆年间和道光及其后的时期人才辈出,众星丽天。

这一时期的云南旅游文学名篇有赵士麟的《题滇南胜境》、王思训的《滇南述古诗》、孙髯的《大观楼长联》、钱沣的《宿太华寺》、师范的《杜鹃花》、阮福的《普洱茶记》、何彤云的《黑龙潭古梅歌》、赵藩的《游西山十首》、袁嘉谷的《昆湖泛秋二首》等诗文。

(6)现当代云南旅游文学

“五四”运动之后的云南旅游文学,主要受益于南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所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随校南迁的师生组成了庞大的文学创作阵容,云南的山水风物、人情事故为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泉源。即使离开云南数十年,旅居云南的峥嵘岁月依然让这些作者追忆无限。

这一时期的云南旅游文学名篇有张问德的《答田岛书》、沈从文的《云南看云》、李广田的《花潮》、鹿桥的《未央歌》、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季羡林的《石林颂》、于坚的《南高原》等诗文。

3.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旅游文学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云南众多旅游目的地展现少数民族神话传说、风物习俗等内容的文学作品也成为了旅游资源组成的一部分,对旅游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所以也可归为当地旅游文学的范畴。

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生活在云南的各民族保留和传承了千姿百态、独具韵味的生产、生活、宗教和文化形态,其中很多内容以少数民族语言的形式被记录下来甚至广为传唱。但由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语言复杂,很多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流变性。再加上一直以来研究、翻译和宣传等工作的力度有限,特别是建国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少数民族的汉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些作品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云南的民间文学在全国同类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诸如石林县的《阿诗玛》,楚雄州的《梅葛》,双柏县的《查姆》,西双版纳州的《召树屯与喃木诺娜》,以及青藏高原多民族的《格萨尔》等作品,在旅游文学领域都应占有重要一席。其次,丽江纳西族的《崇般图》、《东埃术埃》和《鲁般鲁饶》等作品也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

4.云南外语旅游文学

伴随着忽必烈征服云南的步伐,马可·波罗也接踵而至。《马可·波罗行纪》告诉世人昆明是一座“壮丽的大城”,使云南开始走向世界。19世纪末期以来,世界各地的旅行者以传教士、外交官、军人、商人、工程师、大学教授的身份进入云南游历考察,自然资源、开埠通商、风土人情等成为他们的旅游目的,留下了内容丰富的报告、笔记、书札和文章。由于写作习惯、思路、兴趣点、目的迥异,他们的记录较重视第一手材料的获得和个人的直观感受,较多地使用数字、图表进行描述,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态度的晚清云南风貌,为云南留下丰富的旅游文学作品。

以外国语言创作描述云南旅游文化的名篇包括詹姆斯·希尔顿的《失去的地平线》、顾彼得的《被遗忘的王国》、洛克的《纳西文学研究》、比尔·波特的《彩云之南》等。

(二)教材编撰的基本结构

整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分为导论、汉语类云南旅游文学、少数民族语言类云南旅游文学、外语类云南旅游文学四个部分,除导论外,其余三个部分又根据内容分为若干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首先“核心知识”呈现云南旅游文学的主要篇目和作者;“背景知识”对此篇目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情况等进行介绍;“文学常识”对此篇目的文学内涵和文学特点进行阐述;以“拓展阅读”引入相关或相类似的中国旅游文学名人名篇;“知识链接”指导学生自学阅读相关旅游文学篇目;“旅游百科”展示此篇目与相关旅游资源的关联性,使学生能够多层次、立体化地掌握云南旅游文学的核心知识。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云南旅游文学知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秉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在梳理云南旅游文学发展脉络的同时,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学情和就业方向进行内容的选取,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导入文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云南旅游文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实践当中,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并能主动进行知识的迁移。

比如,针对导游专业方向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以“滇池”为文学主题的任务,把李京的《初到滇池》、王升的《滇池赋》,机先的《滇阳六景》、程本立的《昆明池》、顾应祥的《昆明池歌》、杨慎的《滇海曲》、雷跃龙的《昆池篇》、孙髯的《大观楼长联》、袁嘉谷的《昆湖泛秋》等名人名篇串连起来,形成不同年代背景、不同作者感受、不同审美视角的滇池旅游文学作品群,让学生可以在掌握文学名篇的同时,编撰出更具人文情怀的滇池导游词,提升职业自豪感和就业适应力。

在教学手段上,应注重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审美评价能力、学以致用和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诗词朗诵、故事讲述、作者评价、作品赏析等方式,驱动学生自觉进入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的场景,真正从课程学习中获益。

五、结语

“旅游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属于新兴的学科类别,相关研究的理论化和体系化尚在探索阶段,尚未取得权威性进展成果。云南旅游文学知识课程作为云南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处女地,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都还需要更多层次地进行研究与实践,相信随着课程教学活动的推进,教师和学生都能更深厚地体验到旅游活动中的文学审美价值,也可籍由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推广给世人更立体地体验云南旅游强省和民族文化大省的旅游之美,文学之美和云南之美。

[1]焦云宏,金梅.杨慎诗词中的云南印象[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4,(2).

[2]罗明义.体验云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3]李伟.关于《中国旅游文学》课程建设的思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陈永春.关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课的建议——以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实践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0,(5)

[5]周志永.旅游与旅游文学的关系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3,(6).

[6]洪波.旅游文学在导游工作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8,(51).

A Primary Study of Course Construction of Yunnan Tourism Literature Know ledge of Tourist Specialty in Yunna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JIN Mei,JIAO Yun-hong
(Yunnan Tourism Vocational Institute,Kunming 650221,Yunnan)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program in Yunn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mastery of rich tourism literature know ledge of Yunnan is important to their future employment in tourism-related industries.The courses of Yunnan tourism literature know ledge offer tourism-majoring students more chances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rich tourism resources in Yunnan and deepen their humanistic quality and aesthetic feelings.The application of the tourism knowledg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ervices will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and cultural value of Yunnan tourism destination and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Yunnan tourism literature.

Yunnan tourism,tourism literature,course construction

G640

A

2095-6266(2015)02-049-05

2015-1-25.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校级课题“‘云南旅游文学知识’课程研究”(2013YLZY02)。作者简介:金梅(1972-),女,云南保山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焦云宏(1970-),男,陕西富平人,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文学知识云南旅游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云南旅游手机报正式开通
22条新规能否给云南旅游去病根
云南旅游乱象,政府早该亮剑
浅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文学知识的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文学知识的选择与编排
人类学视野中的云南旅游史①——兼论茶马古道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