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015-12-09杨德宝

园艺与种苗 2015年7期
关键词:拔节期白粉病分蘖

杨德宝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街道办事处,山东泰安271500)

小麦是中国传统的粮食种植作物,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粮食作物之冠。小麦在中国已有5 000多年种植历史,分布广泛,目前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安徽等省[1]。中国人口众多,对于小麦的需求量极大。但在目前的小麦生产中,仍然存在着诸如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少、栽培技术不配套、产业化经营能力低等问题。其中,把握小麦的栽培技术要点,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小麦的持续、稳定高产,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 麦田整地技术

小麦的耕作整地一般包括平时深耕和播前整地两个环节。平时深耕应做到耕透耕平耕实耕足,耕层达到20~25 cm为宜,透耕耙耕不漏耕漏耙,土壤细碎无明暗坷垃,地面平整,上虚下实,底墒充足。

近年来,中国冬麦区普遍采用旋耕机进行耕地,但连续多年只旋耕不深耕的麦田,在土层15 cm以下容易形成坚实的犁底层,这不利于小麦根系下扎,也不利于土壤蓄水保墒[2]。因此,建议单产9 000 kg/hm2以上的高产田采用2年旋耕配合1年深耕的模式,单产7 500 kg/hm2的中产田采用3年旋耕配合1年深耕的模式,可以有效防止犁底层的形成,为小麦生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小麦在播种前也要进行深耕,耙地保墒,土壤墒情差时应及时浇水灌溉,耕足耕透不漏耕,耕翻深度以25 cm为宜。一般要耕地2~3遍,并做到随犁随耙,耙实耙透,达到上虚下实标准后待播[1]。

2 播种技术

2.1 选用良种与种子处理

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栽培条件、产量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良种。例如,根据当地热量条件(积温、无霜期等)选择品种熟性、种性。选用小麦良种的原则是:选择单株生产力强、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2]。

品种选定后,可以通过发芽试验等方式进一步进行种子筛选,并可通过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为种子萌发和病虫害防治提供有利条件。

例如,小麦播种前要先晒种2~3 d,以提高小麦发芽率;对种子进行包衣和药剂拌种,以防治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和小麦全蚀病、纹枯病等;还要搞好土壤处理,用3%辛硫磷颗粒剂45~60 kg/hm2,耕地前均匀撒施,随后犁地入土[1]。

2.2 适期播种

积温是适期播种的决定性条件,应当根据冬前积温确定适宜播期。对于小麦而言,从播种到出苗所需的积温为120℃左右。出苗后冬前,主茎每长一片叶平均需要75℃[3],根据合理的群体结构所要求的冬前分蘖数和叶蘖同伸规律,可推算出冬前应长出几片叶,进而计算出所需要的积温数。然后,根据当地气象资料即可确定适宜播期。

2.3 合理密植

生产中通常采用“以地定产,以产定种,以种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的方法确定实际播种量,即以土壤肥力高低确定产量水平,根据计划产量确定品种,根据品种的穗粒重确定合理穗数,根据穗数和单株成穗数确定基本苗数,再根据基本苗和品种千粒重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等确定播种量[3]。

3 施肥技术

合理施肥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土壤肥力,肥料类型以及施肥时期的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确定适宜的施肥量,养分配比,施肥时期和方法,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

3.1 小麦对营养元素的需求

小麦一生中吸收的养分,约有2/3来自土壤,1/3来自肥料。小麦不同生育时期营养元素吸收后的积累分配,主要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

起身期以前麦苗较小,氮、磷、钾吸收量较少,不足20%,随后,养分需求量急剧增加,拔节期至孕穗期达到小麦整个生长期需肥量的高峰期,对氮、磷的吸收量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对钾的吸收量在抽穗期达最大累积量,然后出现负值[4]。

3.2 施肥时期

施肥时期应根据小麦的需肥动态和肥效时期来确定,一般用有机肥和氮磷钾肥。其中50%氮肥做底肥,50%的氮肥于起身期或拔节期追施。

中产条件下或群体偏小时,起身期以追施为宜;高产或超高产条件下以拔节期追施为宜。其中,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在拔节期稍前或拔节初期,待基部节间伸出地面1.5~2 cm时追肥为宜;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宜在拔节中期追肥;地力水平高、群体适用或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后期追肥。

4 灌溉技术

为了维持土壤的适宜水分,小麦播前要浇足水,生长中也需补充灌溉。条件允许情况下,应浇足三次水,推荐浇冬前水、拔节水和开花水,也可以是拔节水、孕穗水和灌浆水。若生产情况只允许浇两次水,可选择冬前水和拔节水,或者拔节水和开花水。若生产情况只允许浇一次水,应选择小麦生长发育对水分需求最敏感的拔节期浇水。

5 田间管理

5.1 苗期管理

小麦苗期是指从年前(出苗至越冬)到年后(返青至起身前)这段时期。此时小麦的生育特点是以长根、长叶、分蘖的营养生长为中心。其调控目标是在保证全苗的基础上,促苗早发,促根壮蘖,达到壮苗标准。即麦苗长势茁壮,敦实健壮,叶片宽厚葱绿,根系粗壮发达,主茎在越冬前能出叶达到五叶一心到六叶一心,冬前总分蘖数约为计划穗数的1.5倍。

苗期的管理措施:①查苗补种,疏除过密苗,缺苗要及时补种。补种时要选用相同麦种,以防混杂。在雨后及时松土。②灌冬水。不能盲目浇水,如果气温还比较低,土层还没化冻,这时浇水不能渗透下去,会导致积水,冻结,影响小麦的根系发育,使其生长发育延缓甚至停滞。灌冻水要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土层已化冻、水分能下渗时进行。这样做利于保苗越冬、年后早春保持较好的墒情,以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③返青时进行顶凌耙压保墒,促进麦苗早发稳长。④根据土壤墒情和小麦苗情浇返青水,先浇旱情重的苗,后浇旱情轻的苗;先浇大苗壮苗,后浇弱苗;先浇渗水性好的沙土苗,后浇渗水性差的黏土苗;盐碱地更要晚浇;过旺苗可推迟浇水,促其大小蘖的两极分化。在浇水的同时配合锄划,苗情弱的田里适当施肥,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5.2 中期管理

小麦生长中期是从起身、拔节到抽穗前这段时期。这是小麦生长发育最旺盛时期。该阶段的生长特点是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与小穗、小花等生殖器官分化、生长、建成同时进行。其调控目标是,根据苗情,适时、适量运用肥水管理措施,协调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群体与个体的生长关系,促进分蘖两极分化,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杆壮、穗齐、穗大,为后期生长奠定良好基础。

小麦的中期管理主要把握以下3个时期:①起身期。该时期要依据田间诊断结果,进行施肥浇水。对过旺田要深耕断根,减少春季分蘖量,控制旺长;对壮苗田要适当中耕,损失部分根系,抑制无效分蘖;对弱苗田要轻中耕,以免伤根,从而达到提温保墒,促进生长的目的。②拔节期。此时水肥应遵循瘦地弱苗早进行,肥地壮苗迟进行的原则。墒情好,壮苗应在拔节期实施春季第一次肥水。具体时间和水肥量以具体苗情而定。③孕穗期。此时是小麦的需水临界期,一定要确保水分供应充足,这样可以减少幼花退化,促进花粉发育,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5.3 后期管理

后期是指从抽穗到灌浆成熟的阶段。该阶段是以籽粒形成为中心的开花受精、养分运输、籽粒灌浆、产量形成的过程。其调控目标是保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抗灾防病虫,防止早衰与贪青晚熟,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争取粒重[5]。

后期管理措施:①在开花后15天左右即灌浆高峰前及时浇好灌浆水,可防治早衰,促进营养物质积累和籽粒重量增加。为改善品质,此后不再灌水,尤其要避免麦黄水,浇麦黄水时大水漫灌容易导致倒伏。②后期麦田植株郁闭,不利于土壤追肥,且根系衰退,吸收力弱,可进行叶面施肥,以增加粒重、改善品质。此时的叶面肥通常为2%~3%的尿素溶液或0.3%~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10%左右的草木灰水,750 kg/hm2。③及时防治白粉病、锈病、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这些病虫害往往是小麦减产的主要因素。白粉病一般发生较早,且整个小麦的生长期都可能会发生,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产生白粉病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与品种和栽培方式有关,有些品种易感病,氮肥施用过多,播种过多过早,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等都会导致白粉病。可以通过控制播种量和肥料比例,增加磷肥施用量,药物管理如播种时采用15%三唑酮,按种子重量0.2%~0.3%拌种,可以控制苗期的白粉病;在孕穗末期用15%三唑酮0.75~1.05 kg/hm2喷施,可以防止抽穗期白粉病,还可以防止锈病。白粉病和锈病还可用12.5%的和果利可湿性粉剂0.3 kg/hm2进行喷洒治疗,间隔10 d再喷一次,可治标。蚜虫的发生与栽培管理有很大关系,如小麦穗型紧,蚜虫受害会较重;播种早,蚜虫迁入时间会较早;肥力好的麦田,蚜虫受害也会较重。蚜虫的防治可以通过除草,减少杂草寄主;适当延迟播种;水肥适当,促进小麦健康生长,增强抵御虫害的能力,另外还可用化学方法,如10%吡虫啉0.45 kg/hm2喷施。吸浆虫可用卵期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750~900 ml/hm2喷施地表;成虫期用高效氯氟氰菊酯900 ml/hm2喷施[6-8]。

6 适时收获

小麦生长到蜡熟中期,植株茎叶全部变黄,下部叶片变脆,穗下节间已全黄或微绿,用指甲掐可见痕迹,此期约1~3 d。之后生长至蜡熟末期,植株全部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色泽和形状接近品种固有特征,较坚硬,此期约1~3 d。小麦生长至最后完熟期,植株全部枯死和变脆,易折穗、落粒,籽粒全部变硬并完全呈现品种的固有特征。

小麦在蜡熟末期收获,千粒重最高,品质也最优。人工收获时,可在蜡熟中期收获,机械收获时,则以蜡熟末期到完熟初期收获为宜。

[1] 刘春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4(7):72.

[2]李强.北方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9):85.

[3]彭传广,窦予新.浅析小麦的播种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1(3):47.

[4] 丁亮.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06):177-178.

[5]黄淑敏.小麦的后期管理及收获[J].农村科学实验,2001(06):8.

[6]刘传经.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199,207.

[7] 李苹.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4(12):20.

[8]闵晓敏,何竞,余军.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探析 [J].农技服务,2015,32(4):49.

猜你喜欢

拔节期白粉病分蘖
夜间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四川水稻分蘖-拔节期低温连阴雨时空特征
200 g/L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示范分析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2021年山西省小麦返青拔节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玉米分蘖产生的因素及去留对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麦田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