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思路做广播
2015-12-09□刘霞
□ 刘 霞
声屏漫议
换一种思路做广播
□ 刘 霞
每天一早便要浏览手机上几十个微信公众号,和其他新闻编辑商议今天本地有哪些重要新闻,了解朋友们正在关注什么热点事件,督促主持人将要上传的有声文学朗诵文章及时发到邮箱,并开始思考如何策划排版、组织文字、挑选图片……这是现今地方新闻广播新媒体编辑一天的工作状态。
不知不觉中,大众生活中开始出现“刷屏”一词,即通过智能手机了解新闻,看朋友圈,网购,炒股,发感想等。新媒体的应运而生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传统广播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各个网络私营电台节目层出不穷,话筒背后是更加年轻的主持人,个性更突出,搞怪、新奇具备这个时代的超前想法,直入青年一代的内心,备受他们喜爱,整个广播媒体市场步入各领风骚的格局。长期身处传统媒体一线的广播一批人,开始焦虑,怎么办?没了受众即没了市场,没了影响力就没了生存之路。
冷静下来,我们发现,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其高度的权威性无法取代。大时段的新闻和节目编排,对于舒适陪伴型收听更具人性化;策划的各类活动如爱心送考、自驾游、亲子动脑动手、大学生创业互助等活动参与性强,彰显了媒体人的人文关怀和价值体现,更倡导一种正确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理念。如果这些与听众的思想和行为完美融合,让广播和听众彼此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与接,更像是朋友,都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就可以开启一场全民媒体互动模式。如果再将大时段的节目板块和小时段的微信微博条目式推送融合起来,给听众更多的选择,让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来选择通过哪种方式关注,看到主持人主持节目和活动参与的现场图片,就能极大地弥补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弊端。这种无缝式多样化的对接,会让传统媒体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润物“更有”声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在这个极具个性化的时代,没有好的内容,没有受众乐于接受感兴趣的声音和方式,任何传播平台都是一个毫无生命力的载体。因此任何新的媒介出现并不可怕,完美合理的配套使用,生产出极具时代特色、接地气有思想、品质优良的好节目才是必胜的法宝。长期从事传统媒体的广播人,不妨转变一种思路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