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思想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
2015-12-08蔡聪裕
蔡聪裕
(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108)
儒家“五常”思想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
蔡聪裕
(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108)
文章针对于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和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从传统文化儒家“五常”思想的视角,具体分析“仁、义、礼、智、信”蕴涵的丰富思想资源。在此基础上,以闽江学院中文系的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为例,打造高校资助育人多维模式,探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思路。
传统文化;儒家“五常”;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障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国家密集出台多项学生资助政策措施,建立了多元学生资助体系。资助项目已经涵盖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师范生免费教育、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资助金额和受资助学生惠及面较大。据《2013年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3724.07万人次,资助总金额574.11亿元,比2012年增加26.28亿元(其中主要资助项目的资助人数及金额如表1所示)。此外,资助的额度也呈现递增趋势。2014年7月,《关于调整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相关政策措施的通知》决定调整国家助学贷款相关政策资助标准,将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由每人每年不超过6000元,调整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每人不超过8000元,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不超过12000元。
表1 2013年各项资助人数及金额[1]
从宏观角度来看,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有效地保障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学习,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实现了经济资助的目标。但是从微观层面来分析,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发挥育人的实效,却还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着重视经济资助、忽视育人的问题,未把资助和育人有效地结合起来,造成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新的“精神和心理贫困”。[2]部分受资助的学生出现了伦理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缺乏感恩之心,不能传递爱心;只管索取,不付出,把受资助当做理所当然;公平正义感不强,不愿意去参加志愿服务;诚信缺失、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等。这些不良现象违背了资助工作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成才的初衷。因而,从儒家“五常”思想挖掘蕴涵其中的优秀思想资源,探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思路,对促进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实现,达到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儒家“五常”思想为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思路提供丰富资源
儒家“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人伦纲常的代表。[3]它围绕道德规范和原则进行阐述,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而产生,内容涵括了政治、文化、教育以及日常行为生活的各个房面,尽管制约了当时人们的行为规范,有不合理之处,但它发挥了核心道德和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有利于人们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性和自豪感的树立。因而,儒家“五常”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思想,如果能科学合理地把儒家“五常”引入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中,就能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优良品质和良好道德规范的培养。
(一)“仁”:仁爱和谐
“仁”是“五常”之首,也是儒家文化的基础。“仁”来源于《尚书》,是由周代“亲亲”、“忠厚”、“仁民”等仁爱思想发展而来。它的核心是爱人,孔子最早以“爱人”解释“仁”,认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先是“爱亲”,爱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人,然后还要推己及人和物,去爱与自己无关的其他人和物。《中庸》里指出“仁者,人也”。孟子也认为“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的核心在于人际交往中要注重人的价值,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爱天下人。并用“人之异于禽兽者,在其有仁义礼智”(《孟子·离娄下》)强调了“仁”重要性,认为它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从上述阐述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在于爱人之心。善待自己、友爱他人为仁,勤俭节约、乐于助人亦然为仁,“仁”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而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仁爱思想的缺失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全国高校中曾出现多起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伤害同学的事件,这就要求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要加强学生仁爱的意识的培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去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二)“义”:正义奉公
“义”是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纲领性准则,是孔孟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先秦以前社会中正义、公平、无私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升而来,侧重于处理君臣关系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本义是“适宜”的意思,“义者,宜也”(《中庸》)。“义”是指人在与他人交往中的思想与行为适宜,恰到善处。后发展为对人道德的评判标准,人们更多地把它作为一种道义的力量,化身为侠义英雄,江湖道义这些富含正能量的词汇。当然,现代文明社会,法律维持了生活中的正义,但是仍然需要提倡做人的正直公道,提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更是“义”充分体现。而当前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志愿服务精神不强,需要从“义”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把这股正义继续传递下去,感恩别人给予的帮助,志愿服务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需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加强对“义”的重视和引导。
(三)“礼”:尚礼守法
“礼”既属于“五常”又是“四德”之一。起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祭祀仪式,“礼,履也,所以事鬼神致福也”(《说文》),后来演变为标志人们身份地位的等级制度,用于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论语》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就是说礼的作用,以恰到好处为可贵。古代圣贤君王治国之道,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做得恰当,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只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礼)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孔子也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口号,认为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这就需把“义”的价值准则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从本质上讲,“礼”要求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中形成固定化的行为模式,促进良好的道德关系与社会秩序的形成。[4]P196-197而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要使得经济困难学生都做到“恰当”(即义),仅仅依靠个人的道德自觉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向善性的发展。
(四)“智”:明辨是非
“智”不单是知识智慧的代名词,还被赋予了道德的内涵,孔子说“智者不惑。”孟子认为它是“是非之心”(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由此可见,“智”主要是指道德认识和观念,其最重要的功能在于使人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儒家认为,人们在道德行为选择中,不但要知道何事“不可为”和“可为”,而且要深入把握道德的实质,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分析善的大小之分,恶的轻重之别,从而在道德理性的指导下对行为作出正确的选择。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只有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智”的教育和引导,才能通过“智”将“仁”的实质、“义”的宜度、“礼”的节、“信”的诚度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观念,从而把社会的道德内化为个体自身的道德。
(五)“信”:诚实守信
“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基本伦理规范,是立身兴国的根本。作为“五常”中的信德观念,孔子认为“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说明了信是人们应该恪守的做人基本原则,要有信用,真诚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并提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观点(《论语·学而》),认为人际交往中要言行一致、信守诺言,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信。在封建社会,孔子认为信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而在当今社会,“信”仍然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培育良好社会风气的精神纽带,是发展友好关系、稳定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石,具有非常重要的道德价值。对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而言,部分高校助学贷款的违约率较高,反映了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观念的不足,更有部分同学谎称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冒称“贫困学生身份”,骗取国家的助学金。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加强对诚信教育的重视力度。
三、儒家“五常”思想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索
在高校资助育人中,合理地利用儒家“五常”思想,通过“五常”思想去打造高校资助育人多维模式。闽江学院在多年资助育人实践中,吸收儒家“五常”思想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赋予了“五常”思想新的内涵,打造“晨欣爱心家园”特色品牌,形成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点的“一中心五基点”多维资助育人模式(图1)。
图1 高校多维资助育人模式
(一)仁:仁爱教育,爱心行动
为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仁爱意识,闽江学院本着“仁”的原则举办仁爱教育系列活动,以活动的形式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系列活动主要包括一是爱心中转站。在新生入学之初,为新生中的经济贫困学生提供部分生活用品和旧军服的活动,让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仁爱”的温暖。二是爱心回收。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困难学生主动去传递“仁爱”的意识。由经济困难学生组成爱心义务使者团,开学军训结束后回收旧军服,每个月定期上门回收同学手中的闲置物品,回收再利用,引导同学树立环保、勤俭节约的理念。三是爱心义卖。将爱心回收所得的闲置物品到校园二手市场上展卖,将所得资金用于帮助其他学生和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四是爱心捐赠。组织学生在学校进行旧衣物的回收,捐给公益组织,通过慈善社团将这些旧衣物捐给西部经济困难地区的民众。通过以上的四项“仁爱”系列活动,让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仁爱”的温暖和传递“仁爱”的快乐。
(二)义:义工之家,志愿服务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应注重经济困难学生“义”的培养,提倡做人的正直公道,提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鼓励学生得到社会的帮助后,主动去感恩社会,尽力去帮助社会中的其他弱势群体。为了达到这个育人目的,闽江学院通过招募经济困难学生担任爱心义务使者,构建义工之家。一是定期开展各种义工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开展“情系光荣院”活动,组织爱心义务使者定期轮流到老人院看望和照顾孤寡老人,帮助他们日常生活起居,为他们带去欢乐。又如组织“义工”维持交通秩序,自愿献血的宣传、为农民工子女免费课业辅导等志愿义务活动;二是通过感恩教育强化学生的“义”。通过召开“励志感恩”的主题讲座、开展感恩文化月的系列活动(如感恩知识竞赛等),让学生接受感恩相关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美德熏陶,强化感恩意识,从而强化学生之“义”。
(三)礼:建章立制,完善制度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学生“义”的践行,也需要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促进,促使学生的发展。闽江学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并制定下发了《闽江学院中文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细则》、《闽江学院中文系各类资助评定办法》等制度来保证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确保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各项教育活动中,制定和完善了《闽江学院中文系爱心义务使者实施条例》,对经济困难学生每学期参与志愿服务和教育活动的次数进行量化考核,督促其参与到各类教育活动中,在活动中强化育人的功能。此外,制定了《闽江学院中文系爱心基金管理条例》,成立中文系爱心基金,用于帮助临时有经济困难的中文系学生,如家庭遭遇突发灾害、生病住院、父母过世等情况出现时,均可得到爱心基金的帮助,甚至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寒假返乡车费也进行了一定的补贴,充分体现了温暖的人文关怀。这就从制度上保障立体化、全方位的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智:见贤思齐,榜样示范
学生“智”的养成,需要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闽江学院通过开展“爱心帮帮团”活动,选拔一批高年级中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低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一对一”帮扶小组,对其进行心理、学业、生活上的引导和帮助,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励志自强的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低年级经济困难学生向这些具有优良品质的学生学习,促使其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此外,开展“自强之星”的评比活动,通过活动选拔出自强的模范人物,寻找励志成才典型人物事迹,举办励志人物经验交流讲座通过优秀人物事迹的宣讲会和交流会等形式,宣传先进事迹和自强精神,树立导向性,引导学生刻苦学习、自强自立。
(五)信:凸显价值,诚信教育
将儒家思想中“信”的价值取向融入到诚信教育中。一是针对于贷款学生开展“诚信还款”主题诚信教育,普及还贷知识,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的解答,营造浓厚的“诚信贷款、自觉还款”的氛围。二是开展“诚信书苑”等诚信教育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知识的传统文化教育,然后通过学生自行投币诚信购书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诚信的魅力所在。此外,还结合专业特色,通过开展“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总结和感悟诚信。三是建立失信的处罚机制。对于假冒的“经济困难学生”,及时地撤销其资格,并相应的处罚办法,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杜绝不良之风的蔓延,让真正困难的学生能够得到切切实实的帮助。通过以上做法,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诚实守信,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以踏实肯干的态度面对学习和工作,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1]2013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8/26/c_126917346_6.htm,2014-01-20.
[2]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81-85.
[3]吕开东,张学超.儒家“五常”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148.
[4]曹刚,唐凯麟.重释传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Exploration on the College Funding Education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Five Constant Virtues”of Confucian——Tak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of Min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AI Congyu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funding education work and the phenomenon of the moral abnormality existing in the part needy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the paper analyzes the abundant thought resources with the concepts of“benevolence,righteousness,etiquette,faithfulness,wisdom”.And on this basis,taking the practice of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Min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it proposes a multiple funding education pattern and explores new ideas in the college funding education work.
traditional culture;“Five Constant Virtues”of Confucian;the college funding education
G467.8
A
1674-2109(2015)05-0069-05
2014-12-02
2014年闽江学院科研专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MYZ14032)。
蔡聪裕(1985-),男,汉族,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资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