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材感悟思想导向思维
——一道源于教材的中考试题命题的实践与思考

2015-12-08傅瑞琦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金华321000

中学教研(数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平分线过点等腰三角

●傅瑞琦(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金华321000)

基于教材感悟思想导向思维
——一道源于教材的中考试题命题的实践与思考

●傅瑞琦(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金华321000)

试题设计一直重视教材资源的应用和拓展,特别是试卷中的关键试题.由于承担着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数学素养的重任,更需要立足教材,依据教材素材,改编形成试题,力求在学习经验积累、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数学潜能上对学生适度区分,达到对“数学深层思维”的考查目的.现以2014年数学中考金华卷第24题的命制过程,浅谈如何利用教材资源,探讨压轴题编制的尝试与完善.

1 教材素材

根据命题计划,最后一题的素材选自教材.我们期望,一是背景设计为学生熟悉;二是考查内容选自数学核心知识的交汇处;三是改编为具有开放性、动态探究相结合的综合性问题,将观察、探究和计算有机融合,综合考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材已知:如图1,P是∠AOB内一点,PD⊥OA,PE⊥OB,D,E分别是垂足,且PD=PE.求证: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

图1

素材解读这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2.8节“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的范例,通过应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得出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若联结DE,则△PDE是等腰三角形.

改∠AOB为钝角,点P是一动点,研究△PDE是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图2

图3

图4

1)若△PDE是等腰三角形,点P的位置除了在∠AOB平分线上外,还有2种情况(如图2):当DP=DE时,点D在线段PE的中垂线上;当EP= ED时,点E在线段PD的中垂线上.

2)若∠AOB=120°(如图3),则△PDE是正三角形.

3)若∠AOB=135°,除了∠AOB的角平分线上的点P外(如图4),还存在△P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种情况.

结合上面的分析,将背景放置在直角坐标系中,对点P的位置给出一定的限定,寻找隐含在其中的几何基本图形,让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初稿分析考查的可行性.

2 研究过程

初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x-4与x轴交于点E,过抛物线上的点P分别作x轴、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E,F,当△PEF为等腰三角形时,试求点P的横坐标.

分析设点P的横坐标为t.如图5,△P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有t1=-4;如图6,△P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与x轴成45°角的直线PF与抛物线的交点有P2和P3这2种情况,直线PF的解析式为y=x+4,由,解得

图5

图6

图7

如图7,点P在∠ODF的角平分线上,过点F作FH⊥PE,由,得方程

但该方程的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含有根式,求解已经超出课标要求.

调整直线l的位置,并将抛物线改为双曲线形成第2稿.

图8

图9

图10

分析如图8,△P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求得点P1的横坐标为.如图9,△P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有2种情况,设P1F2=F2E=t,则

如图10,点P在角平分线上,延长P4F4,交直线l于点H,设DF4=DE4=t,则

另外,从图形看,点P的位置是直线l与x轴夹角平分线与抛物线或双曲线的交点,求2个图像的交点坐标即为点P的坐标,计算复杂,方法单一.

因此,基于选择抛物线、双曲线都会出现超标的方程,因此改为直线型图形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于是形成第3稿(定稿).

3 定稿分析

定稿如图11,直角梯形ABCO的2条边OA,OC在坐标轴的正半轴上,BC∥x轴,OA=OC=4,以直线x=1为对称轴的抛物线过点A,B,C.

1)求该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2)已知直线l的解析式为y=x+m,它与x轴交于点G,在梯形ABCO的一边上取点P.

①当m=0时,如图11,点P是抛物线对称轴与BC的交点,过点P作PH⊥直线l于点H,联结OP,试求△OPH的面积.

②当m=-3时,过点P分别作x轴、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点E,F.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以P,E,F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分析第①小题应尽可能让学生得分,入口要宽,设置的问题“当m=0时,求△OPH的面积”.一方面,当m=0时,直线l过原点,使问题背景更简洁,在对问题的理解上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求△OPH的面积时,需要用到PH与抛物线对称轴夹角45°这一结论,这为第②题的求解起到引领思路的作用,从而降低求解难度.

第②题的求解,对2种等腰直角三角形的2种情况(如图15),只要能够分析画出图形,求出点P的坐标,是容易的.对后2种的求解则需要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如图13,点P在边BC上,则点P为∠OGD的角平分线与BC的交点,有GE=GF,设为t.

方法1如图15,过点F分别作FH⊥PE于点H,FK⊥x轴于点K,则△PHF,△FGK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

由PE=PH+EH,得

图16

图17

方法4如图18,过点F构造矩形PQKE,则

由QF=PQ,得

图18

图19

图20

方法5如图19,分别过点E,G作直线l,PF的平行线,相交于点H,则

方法6如图19,过点E作EK⊥PF于点K,GH⊥EK于点H,则

方法7如图20,延长FP交y轴于点K,设CP=m,则△KF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得

方法8如图21,延长CP交直线l于点K,设CP=m,则△KCH,△PFK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CH=CK,得

图21

4 命题反思

4.1 选择教材素材,引导教学导向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具体化,以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性质法则和例题习题为载体,将有效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背景“亲切熟悉”,可以确保情境的公平性,将有利于学生的发挥.选择一个核心的教材内容,加工改造,将解决问题需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文化内隐其中,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试题.

角平分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等问题都是学生熟悉的,顶点P在梯形边上运动,很自然地将角平分线定理的基本图形内隐其中,但夹角为45°角的不变性,为图形的分析给出思路和求解方向.既保证了情境的公平性,尊重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又对引导课堂教学回归教材,师生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少题海战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教学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4.2 问题引导探究,感悟数学思想

依托课本素材进行命题,反应数学的本质.本题是等腰三角形存在性探究问题,难于用两点距离公式进行求解,引导学生画出图形,根据图形的特征寻求解题思路.

问题的设置,基于对学生知识水平和活动经验积累的了解;问题的呈现,采用递进式的循序渐进.第1)小题入口窄,对最后一问的求解提供思路或知识的铺垫;第2)小题的解决,对等腰直角三角形2种情况,求解通过画图是不难发现其结果的,但角平分线上2个点的求解,涉及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加图形分析的转化层次,增加题目分析过程的复杂性,需要学生较高的思维能力,比较丰富的数学积累,来表现出自己在从事观察、数学表达、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方面的能力,在问题的探究解决过程中,能很好地甄别学生的数学素养.

4.3 解题思路多元,突出考查思维

试题的设计应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加思维量而适当控制计算量.如图13,当点P为直线l与x轴夹角的角平分线与梯形的边的交点时,图16~19所示的方法都是根据“∠EPF=45°”这一图形特征,用不同的形式补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图18中补成一个矩形,出现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图19中则分割成1个矩形和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而图15中则补成直角梯形,再利用直角梯形的特征分割成矩形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通过割补这2种常见手段,出现等腰直角三角形,转化为方程问题得到解决.

猜你喜欢

平分线过点等腰三角
玩转角的平分线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两圆一线”巧算等腰三角形
角平分线形成的角
一个圆锥曲线性质的推广
多用角的平分线证题
“潜伏”在平行四边形中的等腰三角形
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
折叠莫忘角平分线
数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