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性格的形成

2015-12-08岳春梅

人间 2015年33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守望者

岳春梅

(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性格的形成

岳春梅

(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誉为美国二十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离开学校后三天的游荡经历揭示了美国迷惘沮丧的年轻一代内心的苦闷与挣扎。小说剖析了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路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成长小说;迷惘;蜕变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这是一部典型的关于美国青年人的成长小说。小说中,霍尔顿的心路历程向我们展示了年轻的主人公艰难痛苦的成长蜕变。

作家塞林格描述了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的三天时间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并借鉴了意识流的写作方法,将少年所经历的烦恼与忧愁娓娓道来。这部小说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内心世界的苦闷与挣扎,这也反映了美国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的愤怒与焦虑。主人公霍尔顿那种没有清楚目的的反抗,是二战后美国学生和青少年的典型病症,因此也引起了所有年轻人的共鸣。

一、痛苦孤寂的成长历程

小说里的主人公霍尔顿,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然只有16岁,却整日游荡,对学校,老师,同学,球赛厌倦透顶。而小说作者塞林格本人就是个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孩子,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相似的家庭和教育背景不免让广大读者认为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传达着作者本人的真实感受。

霍尔顿这个不安于现状的中产阶级弟子苦闷彷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家庭成员的影响。

首先,弟弟艾里的死对还是懵懂少年的霍尔顿来说是生命中难以之重。“艾里死的那天晚上我睡在汽车房里,用拳头把那些混账玻璃窗全都打碎了,光是为了出气。我还只有十三岁的时候,他们就要送我去作精神分析,因为我用拳头把汽车间里的玻璃窗全都打碎了。”[1]霍尔顿这样描述到自己无法忘却的悲痛时刻,难以宣泄的愤懑和伤悲使得年少的他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弟弟的早逝让同样还只是孩子的霍尔顿感受到了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他受伤的心灵只有靠写作来慰藉。

谈及到虚伪的哥哥DB,作者这样描述到:“我对DB有一点不很了解,他那么痛恨战争,却在今年夏天让我阅读《永别了,武器》这样的小说。我实在不了解DB一方面那么痛恨军队和战争,一方面却能喜欢这样一个假模假式的人。”霍尔顿对于成人的不削也源于哥哥的伪善面孔。

因此,在他看来,“人们就是不把真正的东西当东西看待。”这“真正的东西”究竟是什么,霍尔顿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只是觉得和妹妹聊聊天、怀念死去的弟弟是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对他来说是“真正的东西”。[2]

二、脆弱敏感的少年

霍尔顿虽然玩世不恭,但是在他叛逆姿态的背后却隐藏着一颗敏感柔弱的心。

在小饭馆,霍尔顿偶遇了两个修女,看见修女的破旧沉重的手提箱,他忍不住上前帮着提,并且主动捐钱给两位修女,而另一方面他却害怕被问及到自己的信仰,他为自己并非天主教徒的身份而苦恼不已。霍尔顿乐于助人的善良天性由此可见一斑。虽然不是天主教徒,但是他对自己信仰的归属还是非常在意的。

在寝室里,霍尔顿将自己的手提箱从架子上取下来,搁到了床底下,好不让室友老斯莱格尔产生自卑感。这一细节的描述凸显了霍尔顿非常细致入微的对他人的关怀。然而,奇怪的事发生了,当霍尔顿把箱子搁到床底下之后,过了一天斯莱格尔却把它们取了出来,重新搁回到架子上。斯莱格尔这样做的原因,霍尔顿过了很久才找出来,原来这位室友是要人家把霍尔顿的手提箱看作是他的。善于洞察人的心理也是这个少年敏感的原因所在。

虽然对于父母,霍尔顿并不是太喜欢,但当被学校开除,收拾自己的物品时,看见母亲为自己买的新的滑冰鞋,霍尔顿仍旧会伤心。几乎每次都是这样,每逢有人送他什么礼物,到头来都会让他觉得伤心。霍尔顿触景生情的场面在文章中的很多地方都有描述。而正是作者这些细致入微的描述,刻画了年轻的主人公特有的敏感个性和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

三、虚伪的社会环境

这部小说里,塞林格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叛逆的青少年眼里的美国社会芸芸众生相,对于美国社会的虚伪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对于当时社会里中产阶级的慈善捐款,塞林格这样描写道“至于老萨丽的母亲,老天爷,只有一种情况下她才可能拿着篮子出去募捐,那就是人们捐钱给她的时候个个拍她马屁。如果他们光是把钱扔进她的篮子,对她不瞅不睬,连话也不跟她说一句就走开了,那么要不了一个钟头她自己也会走开。她会觉得腻烦。她会送还那只篮子,然后到一家时髦饭店里去吃午饭。”老萨丽的母亲代表着当时大部分中产阶级慈善捐款的心态,究其根源还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3]

当霍尔顿谈及自己离开爱尔敦.希尔斯最大的原因之一,他说是因为发现四周围全都是伪君子,就是那么回事。到了星期天,有些学生的家长开了汽车来接自己的孩子,校长老哈斯就跑来跑去跟他们每个人握手。霍尔顿受不了这类事情。它会逼得他发疯,会让他烦恼得神经错乱起来。英国评论家认为,霍尔顿发现了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卑鄙,然后他的神经就出现了问题。

正是成人世界的卑劣,才促使霍尔顿甘愿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孩子天真纯洁的孩子。霍尔顿在与妹妹菲芘交谈中说道“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家庭成员爱的缺失,青少年特有的脆弱敏感和社会的虚假伪善使得主人公霍尔顿以其自身的堕落揭示和反抗着异化社会中道德的堕落,这也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1]施咸荣.《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林出版社

[2]张鑫.不可能之舟上的英雄——论《麦田里的守望者》对英雄原型的解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3]罗世平.《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反正统文化语言[J].外国文学评论.

I712.074

A

1671-864X(2015)11-0001-01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守望者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大桥上的守望者
守望者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
美丽乡村守望者
守望者:动态漫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