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人士座谈会的历史溯源及实践意义——陕甘宁边区党外人士座谈会述论
2015-12-08贺永泰
贺永泰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党外人士座谈会的历史溯源及实践意义
——陕甘宁边区党外人士座谈会述论
贺永泰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党外人士座谈会早在抗战时期就已有召开。它是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新形式,是“三三制”政权补充形式的一种,是巩固和加强“三三制”政权的需要。陕甘宁边区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在边区、分区、县(市)三级政权中均有召开,且开得有声有色,中共中央以领导人批示、讲话,转发文件,发表社论等方式予以倡导、宣传和推广。边区党外人士座谈会召开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当代中国政治中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具体形式——党外人士座谈会最重要的历史渊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陕甘宁边区;党外人士座谈会;历史渊源;协商民主
党外人士座谈会早在抗战时期就已有召开。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中的一大创造,曾在许多根据地广泛运用。其中,陕甘宁边区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召开得最多,最具代表性,资料也最完整,成为当代中国政治中党外人士座谈会最重要的历史渊源。
一、党外人士座谈会的性质及召开的原因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下,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为了团结抗战和团结建国的大业,中国共产党提出在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的政策和原则,在同“党外人士”*“党外人士”这个概念是1940年3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指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亦称为“非党人士”、“党外人员”、“其他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党外民主人士”等。现在,主要是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关系上实行“民主合作”的政策和原则。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1]809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2]
而共产党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就要“倾听党外人员的意见,和他们一起,共同商量问题与决定问题”[3],就必须和其他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多商量,多座谈,多开会”[1]239,通过“开座谈会、谈心等等办法”,对党外干部进行帮助和培养。[1]349座谈会由此成为共产党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一种新的具体的形式。
党外人士座谈会使“三三制”政权更加巩固,更加有力。通过党外人士座谈会去团结广大的中间分子,包括开明士绅、中小地主、商人、资本家,以及国民党中主张抗日与民主的分子,使“三三制”在政权机关以外得到补充和发展,这是边区在政权建设中的创造。《解放日报》社论指出,“党外人士座谈会,是三三制政权的补充形式的一种。……巩固和加强三三制政权,巩固和加强各阶层的团结,还需要定期听取党外人士对政权工作的批评与意见。”[4]
二、陕甘宁边区党外人士座谈会的召开情况
(一)县、市一级士绅座谈会
党外人士座谈会,起初称为士绅座谈会。在陕甘宁边区,这一会议形式首先在县、市一级开始举行。1941年和1942年,边区的部分县、市,如延安市、靖边县和子长县等率先召开士绅座谈会。座谈会由县、市政府召集,或由县委与政府联合召集。主要内容涉及诸如人民的负担、机关与群众间的关系、军民关系、市政建设,以及生产建设等问题。座谈会召开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中共的施政纲领和抗战宣言,征求士绅们对地方政府及其工作的意见。在子长县举行的士绅座谈会上,黄县长要求各士绅尽量提出对地方、对政府的意见,并称,这些意见经过县议会讨论通过,即将带到将来召开的边区参议员代表大会上去。[5]
(二)西北局党外人士座谈会
1943年1月底,西北局邀请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教育厅正副厅长、建设厅副厅长及参议会中的党外人士在延安交际处举行座谈会,传达西北局“高干会”*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在开幕和闭幕时,在讨论政府工作及财政经济工作时,均邀请了政府和财经机关的党外负责人士参加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时,边区政府及参议会中的非党民主人士也出席了会议。参见《解放日报》,1943年1月31日第2版。的经过及内容,听取党外人士的批评与意见。座谈会由边区参议院副议长谢觉哉主持,西北局秘书长贾拓夫报告了高干会所讨论的各项问题。党外人士在座谈会上均发表了意见,认为共产党吸收群众意见,征求非党人士意见,是很好的,并希望共产党要研究党外人士的心里,真正与党外人士合作;党与党外人士的关系,以后应更加密切,特别是关于边区一切重大问题,在讨论决定前应多互相交换意见,求得思想上行动上的完全一致,以便集中全力去实现发展生产、增强教育及精兵简政等重大任务。谢觉哉与贾拓夫对党外人士提出的意见表示赞同,并说明过去在这方面还有做得不够的地方,以后应当更加改善。[6]
座谈会结束后,贾托夫将“关于高干会问题与边区政府非党人土谈话的经过”报送毛泽东和分管陕甘宁边区工作的任弼时审阅。毛泽东在座谈会情况的简报上批示:“以后西北局可每两月召集座谈会一次。”[7]任弼时也批示:“以后凡经政府通过执行的重要政策,可以先与他们交换意见,然后提出。”[8]这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对召集党外人士座谈会这一会议形式所作的第一个批示。一年后,西北局办公厅又召集在延党外人士举行座谈会,征求对当年工作的意见。西北局领导提议以后每两月由西北局办公厅召集座谈会一次,以便同党外人士交换关于边区新民主主义建设许多重要问题上的意见。[9]
(三)分区党外人士座谈会
1944年7月,边区参议会常驻会与政府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决定运用党外人士座谈会的方式,听取党外人士对政府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意见,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确定工作方针和改进工作的参考。[10]249西北局也发出对各地委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分区立即邀请边区参议员、县级参议员和政府委员中有声望之党外人士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各项工作的批评与建议,每县至少邀请二人出席,分区党政军负责党员的参加。[11]7月21日,中共中央将西北局对各地委工作的指示转发给其他中央局、分局及各地方党委作为参考。
中央转发西北局对各地委工作的指示之后,党外人士座谈会在边区的陇东、延属、绥德等分区及许多县召开,成为边区民主政治的一种新形式。其中,以延属分区党外人士座谈会影响最大,最为著名。
延属分区党外人士座谈会,主要是听取党外人士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民关系等各方面的意见,切实改进政府工作,把边区建设得更好。[12]座谈会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揭发与批评缺点,第二阶段主要是提出积极建议,并通过“提案十一条”*这是中共党史上唯一仅见的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提出并通过提案,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创,也是独创。;第三阶段主要是总结成绩、自我批评。毛泽东亲自参加了一些座谈会,并发表了讲话。他着重指出这种座谈会的方式很好,很需要,要大家多批评缺点,多提意见,以便把缺点纠正,使工作改进。[13]
座谈会召开期间,《解放日报》发表了“党外人士座谈会的意见”的社论。社论指出:七月间边区参议会常驻会与政府委员会之后,各地先后举行党外人士座谈会。各地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提出的意见,尤其是对于边区政权工作中各种缺点的揭发与批评,以及改善工作的积极提议,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党外人士的座谈会,敌后各根据地都应该举行。[4]
(四)民主党派参加座谈会
在全面内战和解放大西北的日子里,边区没有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外人士座谈会在边区恢复召开。但与此前不同的是,参加座谈会的党外人士有了一个新的变化,即多了一个民主党派。1949年5月初,西北局邀请民主人士座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习仲勋书记在会上说明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及中共与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到会民主人士表示拥护。[14]3157月初,西北军区司令员兼西安市军管会主任贺龙,邀请西安市各民主党派、工人学生代表、各阶层民主人士举行座谈会,座谈新西安的建设事宜。[14]3251950年5月西北局统一战线部邀请党外人士召开座谈会,座谈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200余人参加。习仲勋书记、汪锋部长参加了座谈会。民主人士一致反映:这样的会很好,希望今后多开。[15]
三、边区党外人士座谈会召开的重要意义
(一)党外人士座谈会是一种协商性的会议形式,较参议会有其优越性。党外人士,尤其中间人士们,不习惯于在会议上讨论问题,因此,许多重要问题,主要通过会前会后“个别协商或座谈方式”来决定。这方面,边区政府的经验是:(1)使党外人员对报告和讨论的问题,有机会知道具体内容,有时间考虑意见。(2)对重要问题和可能的争论,要尽量在会前同他们交换意见。(3)尽力造成他们积极参加讨论的机会和条件,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4)会议形式要随便一些,使他们觉得不受拘束。[16]这些经验,在实践中已得到充分证明。“若干专署和县府,召开了各界人士开诚协商的座谈会,此种方式也很有益处,今后值得推广。”[17]由于党外人士座谈会目的明确、议题集中、会期短、收效大,因而较定期召开的各级参议会具有诸多的优越性。[10]249-250
(二)党外人士座谈会是共产党同党外人士团结合作的有效方法。团结就是要团结党外人士的心,团结的方式可以开座谈会,其他会议。因为会议是表现团结合作的形式之一,而会议采取座谈形式,让党外士绅们想起什么就说什么,讲出真心话,积极参加讨论,这样,“党内人只管讲,党外人只管听”的形式就会消失,要解决的问题圆满解决了。所以,“日常实际问题和政权问题的座谈,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各种会议上正确地发展民主讨论,更是有效的方法。”[16]实践证明,边区党外人士座谈会的召开,对于加强党与广大党外人士的团结,更广泛地发扬民主精神,教育干部(特别是区乡干部),改进工作(特别是政权工作)等各方面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一些分区专署因此决定以后每年召开两次。[13]
(三)党外人士在座谈会上对政府工作提批评、提意见、提建议,有助于解决问题,提高效率,改进工作,转变作风。延属分区党外人士座谈会期间,毛泽东指示林伯渠,讨论和批评对我们总是有帮助的。凡是对的意见,我们都要研究解决,逐条解答。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会议上提出的问题,只要是正确的,立即予以适当解决,不使拖延时间。例如,边区参议员霍祝三提出训练区乡干部的建议,毛泽东得知后,立即指示一年可训练一次。西北局遂于1944年冬至1945年初,办了一期区乡干部如何为人民服务的训练班,此后,训练区乡干部成了边区的一项制度。又如,延川县根据党外人士的建议,召开专门会议,组织路工委员会,动员民众利用冬闲修路建桥,并召开区乡干部会,检讨工作,撤换不称职的乡长,干部作风有了很大转变。[18]
(四)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有效方法。边区党外人士座谈会之所以开得好、开得有声有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到会党外人士均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踊跃发言,积极建议,凡有意见莫不全部提出,付诸讨论。以往某些未曾直爽倾吐之言,尽情地谈了;以往旁观为客之想法,一扫而空了。会上济济一堂,上下一致,气氛融洽。事实证明,参加这些会议的非党人士,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热烈地检讨工作,他们不但指出成绩方面,而且认真地批评缺点方面,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办法。政府和地方人士之间,共产党员和其他党派与非党派人士之间,融洽一致,互相商讨,都为一个目的——把工作做得更好而共同努力。[4]毛泽东指出:“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1]1096
当然,党外人士座谈会,不只陕甘宁边区召开过,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有些地方也曾举行过,收到了实效。[4]例如,1943年2月山东分局领导的滨海区在一届参议会第二次大会召开之前,党政军民领导机关召集全区各阶层领袖及士绅名流召开时事座谈会。座谈会上,莅会代表及士绅批评了政府工作,提意见多达158项,并积极地提出改进意见。[19]又如,1945年初太行边区政府为了使民主运动更加深入,指示各专区县,要在边参会、县参会未正式成立前,召开士绅会,以团结各阶层发扬民主作风,健全和巩固三三制政权。[20]这两个地区的士绅座谈会都是在地方参议会召开之前或未正式成立之前召开的,都为民主而开,不仅发扬了民主,而且发展了民主。
此外,中共中央在延安也曾邀请党外人士召开过座谈会。1942年6月,中共中央派王若飞、杨尚昆、晋西北区党委书记林枫等在边府交际处,邀请晋西北士绅参观团举行座谈会,征集诸先生对地方党、政、军的意见,他们希望就参观所见及晋西北地方情形,畅所欲言地加以批评与建议。士绅们一致称,对延安印象均佳,尤其是“三三制”的实施和整风学习的热烈,使他们深信在延安看到“新中国”的曙光。[21]这是目前仅见的抗战时期由中共中央主持召开的一次党外人士座谈会。座谈会上,中共中央征求意见,士绅们提出批评与建议,这对此后的边区党外人士座谈会的召开不无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22]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作为一种协商性会议,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6.
[4]党外人士座谈会的意见[N].解放日报,1944-08-21(1).
[5]子长举行士绅座谈会[N].解放日报,1941-09-03(2).
[6]西北局邀党外人士座谈,李副主席等发言赞誉高干会成功[N].解放日报,1943-02-03(2).
[7]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25.
[8]任弼时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39.
[9]西北局办公厅欢宴党外人士座谈关于本年工作的意见[N].解放日报,1944-02-02(1).
[10]宋寿金,李忠全.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11]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146-147.
[12]延属分区专署召集党外人士座谈会,大家踊跃发言,批评工作中缺点[N].解放日报,1944-08-19(1).
[13]延属分区党外人士座谈会闭幕,发扬民主改进工作[N].解放日报,1944-08-29(1).
[14]张俊南,张宪臣,牛玉民.陕甘宁边区大事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
[15]中共中央西北局统一战线部邀请党外人士举行座谈会[N].人民日报,1950-06-09.
[16]林伯渠.陕甘宁边区三三制的经验及其应该纠正的偏向[Z].1944-03-25.
[17]林伯渠.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新阶段[Z].1944-12-05.
[18]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时期大事记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365.
[19]滨海区召开士绅座谈会[N].解放日报,1943-03-19(3).
[20]太行各县热烈选举参议员,召开士绅、劳英、干部会[N].解放日报,1945-01-20(1).
[21]中共中央招待晋西北士绅[N].解放日报,1942-06-29(2).
[22]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2-10(1).
[责任编辑 高 锐]
Historical Origi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Non-Party Personage Symposium:Narrative and Discourse on Non-Party Personage Symposium in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HE Yong-ta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Yan'an University,Yan'an 716000,Shaanxi)
Non-Party personage symposium was a new form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PC and non-Party personage.As a supplement to the three-thirds system,it consolidated and reinforced the three-thirds system.Non-Party personage symposium of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went with a swing in the border region,subarea and the county,so CPC central committee publicized and popularized it by such forms as instruction and speech,document,and editorial.Non-Party Personage Symposium of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y serving as the most important historical origin of present non-Party personage symposium,and laying prac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socialist consultative democracy.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non-Party personage symposium; historical origin; consultative democracy
2015-01-23
陕西省教育厅2014年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研计划项目“陕甘宁边区党外人士座谈会研究”(14JZ065)
贺永泰(1967—),男,陕西清涧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D251
A
1004-9975(2015)02-0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