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畜牧业思想述论
2015-12-08周有健
周有健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毛泽东畜牧业思想述论
周有健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出生农家成长经历、自觉地汲取马克思主义畜牧业理论和对民生的关注凝铸成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一贯重视畜牧业的情结。强调农、林、牧相结合以及基于养猪对积肥、百姓肉食、出口创汇等作用的思考提出的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的主张是毛泽东畜牧业思想的具体外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反思毛泽东畜牧业思想要求谨慎对待情结和中心论,统筹协调抓好各项工作。
毛泽东;畜牧业;民生
毛泽东出身农家,对畜牧业有着天然感情和浓郁的情结,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十分关注畜牧业,提出了许多发展畜牧业的见解和主张,论述了发展畜牧业的作用,形成了其畜牧业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新时期,反思毛泽东畜牧业思想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一、历来重视发展畜牧业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认清中国革命的动力,毛泽东于1926年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分析,在分析贫农经济地位时毛泽东指出种杂粮、捕鱼虾、饲鸡豕能补足一部分贫农的劳动成果,使之勉强维持生活。1927年为答复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为期32天的考察工作,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报告中列举农民诸禁时毛泽东把农民禁止养猪、养鸡鸭、禁止杀牛等项列举出来,说明了农民禁止养猪、养鸡鸭、禁止杀牛的原因。
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为科学认识中国农村实际,毛泽东从1930年到1933年深入农村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写出了《寻乌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调查报告,在这些调查报告中毛泽东用专门篇幅调查鸡、牛、猪等家禽家畜,记述鸡、牛、猪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情况。
抗日战争时期,针对根据地发展经济和平衡出入口问题,毛泽东写信给谢觉哉,提出通过加大农贷与合作社贷款,兼放畜牧贷款等途径增加粮食和牛羊产量,使畜产和商业相当繁荣以及通过发展农、盐、工、畜、商各业之主要的私人经济与部分的公营经济,输出农、盐、工、畜、商各业产物于境外等办法来达到根据地经济的发展和出入口的平衡。1942年根据地处于抗战以来最困难时期时,为摆脱困难、解决财政经济问题,毛泽东号召根据地机关、学校、部队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并对根据地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地位做出划分,指出畜牧是边区农民的三种主要副业之一,要求陕甘宁边区政府和根据地采取适当的步骤和办法帮助发展人民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1943年毛泽东又要求各根据地的党委、政府和军队开展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大生产运动,指出:“凡不注重研究生产的人,不算好的领导者。”[1]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提出不久,毛泽东指出,畜牧业走国营和合作经营之路实有必要,认为此举“是一项大财富,不但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可以帮助兄弟国家”。[2]1791953年秋,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农民发展畜牧业的情绪大跌,不少地方大量杀猪、宰牛羊,毛泽东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角度指出“农民杀猪宰牛羊是生产力起来暴动”,[2]355为此,毛泽东批示放慢合作化的步骤,安定农民生产情绪,避免苏联曾犯过的大批杀掉牲口的错误,要求在粮食统购时让农民能够留有较多的粮食增加牲畜饲料。1955年下半年全国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毛泽东对合作化过程中牲畜入股问题作出考虑,要求畜牧业不要急于搞投资过大、过分集中的生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毛泽东撰写《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规定县以上各级党委抓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十四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各级党委抓包括畜牧在内的十四项社会主义农业工作。为推动畜牧业的发展,1959年毛泽东专门写信给吴冷西批评某些人在发展畜牧业问题上的拖踏作风、懦夫和懒汉的人生观。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期间在发展畜牧业上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左”的错误带来的危害,毛泽东倡导调查研究,改变“三包一奖”的生产责任制,实行以队为基础的分配模式来调动农民生产猪马牛羊鸡鸭鹅等的积极性。进入“文革”后,虽然我国经济遭到了破坏,但对畜牧业的发展毛泽东仍提出了一些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重视畜牧业是毛泽东的一生情结,之所以如此,与其出生农家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联系,是毛泽东对畜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科学认识、对民生一贯重视的结果。
其一,毛泽东出生农家,农家以农牧为本,猪马牛羊鸡在农家生活、经济收入中的作用,毛泽东有着深深的感受和浓郁的情结,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曾有一段时间“停学在家务农”,“白天同成年人一起在田间劳动”,[3]亲身的农业劳动体验进一步加深了毛泽东对猪马牛羊鸡作用的认同,为其后在革命和建设年代重视畜牧业奠定了最初的感性认知。
其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吃穿问题的解决。人类吃穿与畜牧业关系甚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此,马克思、列宁多次论及。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一书中指出:“家畜是由生殖过程而繁殖的,此外,它又会供给种种常年的生产物,如牛乳,羊毛,皮革等物材;这种物材,和森林中取得的材木一样,是工业劳动的最初基础。”[4]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中同样指出:“商业性畜牧业的发展开辟了国内市场,首先是生产资料的国内市场——牛奶加工用的器具,房屋,牲畜的厩舍,从陈旧的三圃制改为多区输作制时所用的改良农具等等”[5]234。不仅如此,列宁还指出牲畜是“制造肥料的机器”,并被“当作劳动力使用”[5]226。对于马克思主义上述观点,毛泽东多次引用和阐述。1939年在讲到我们的教科书应该多讲一点大米、小米、养牛、喂猪等东西时毛泽东指出:“这一套就是马克思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讲法,天下是经济第一,其他东西第二,而这些小米、大米、喂牛、养猪等,都正是社会的经济基础。”[6]1957年底,为了强调农业畜牧业的重要性,毛泽东又引用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一书观点说:“按照马克思的学说,工业是由农业有剩余产品开始的。”[7]不仅如此,毛泽东关于畜牧业重要性的某些提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提法也非常相似,比如列宁曾提出“农业是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8]1966年经毛泽东审阅的《重农不能轻牧》的《人民日报》社论则指出:“没有畜牧业的国民经济,是一种不完全的国民经济。”由此可知,毛泽东畜牧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脉相承。
其三,畜牧业与民生密切相关。民生问题始终是毛泽东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战争年代在指挥打仗时毛泽东就提出实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吃饭、柴米油盐问题。建囯后毛泽东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农业发展战略思想,一方面大力抓粮食生产,解决人民群众吃饭问题,另一方面大力抓畜牧业生产,解决人民群众吃肉问题,把吃肉问题看成是“一项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有伟大意义的社会主义事业”,要求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有志气、有决心、有信心做到使人民群众“有菜吃,有油吃,有猪吃,有鱼吃,有牛吃,有羊吃,有鸡鸭鹅兔吃,有蛋吃。”[9]891956年当谭震林提交湖南省攸县农村调查报告给毛泽东提到农村生活起了巨大变化,讨饭和主要吃稀饭的人没有了,有的乡村平均生活水准已达到中农程度,但吃不到豆腐、油、猪肉等问题时毛泽东强调:“有必要号召农业生产合作社立即注意开展多种经营”[10],确保人民群众吃上豆腐、油、猪肉。正是由于对人民群众吃肉这一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使毛泽东对事关民生的畜牧业倍加重视。
二、倡导农、林、牧相结合
毛泽东历来重视畜牧业,在论述畜牧业时毛泽东不是就畜牧业谈畜牧业,而是跳出了中国自古以来存在的狭隘的小农业思想的羁绊,立足于大农业视角来论述畜牧业发展。早在1934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论述红色区域的农业时就指出:“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值,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11]这里毛泽东首次对农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林业和牧业作出界定,蕴涵了农、林、牧结合的思想因子。新中国成立后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农、林、牧结合的思想进一步丰富。
其一,强调农、林、牧结合。1958年在审阅廖鲁言成都会议发言稿时毛泽东指出:“农业、畜牧业的经营,还一定和各地大、中、小片各种类型的(用材林、薪炭林、其他各种经济林、防风防沙防潮林和风景林)林业经营相结合。总之农、林、牧三业要结合。”[12]1958年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又指出:“农林牧不可分,人、动物、植物,三件东西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东西”。[13]3在强调农、林、牧结合时毛泽东充分肯定、极力推崇苏联威廉斯(氏)的农、林、牧三结合学说。1958年在郑州中央会议上毛泽东说:“同志们,你们不要看不起林业。林业,森林,草,各种化学产品都可以出。所以,苏联那个土壤学家讲,农林牧要结合。你要搞牧业,就必须要搞林业,因为你要搞牧场。”[14]1959年在给吴冷西的信中毛泽东指出:“苏联伟大土壤学家和农学家威廉氏强调地说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把三者放在同等的地位,这是完全正确的。”[15]101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又说:“我是相信苏联威廉氏土壤学的,在威廉氏的土壤学著作里,主张农、林、牧三结合。我认为必须要有这种结合,否则对于农业不利。”[15]303
其二,强调农、林、牧综合平衡。综合平衡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毛泽东指出:“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9]68就农业而言,毛泽东同样强调综合平衡。首先,毛泽东指出农业不仅仅指种植业,“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个方面。”[9]68毛泽东把这五个方面的综合平衡问题看成是他所认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三种综合平衡之一。其次,毛泽东对农、林、牧、副、渔五个方面综合平衡关系作出具体分析。毛泽东认为所谓农者,指农林牧副渔五业综合平衡。蔬菜是农,猪牛羊鸡鸭鹅兔等是牧,水产是渔,畜类禽类要吃饱,才能长起来,于是需要生产大量精粗饲料,这又是农业,放牧性口需要林地、草地,又要注重林业、草业。由此观之,为了副食品,农、林、牧、副、渔五大业都牵动了,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在给吴冷西的信中毛泽东对农、林、牧综合平衡的思想进一步作了通俗的解释,他说:“我认为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为儿子了。这就是三者平衡地互相依赖的道理。”[15]69
其三,提出农、林、牧结合发展的决定条件。农、林、牧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范畴,其存在、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毛泽东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指出:“用机械装备农业,是农、林、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15]101并且提出用机械化装备农业的水平是衡量农、林、牧结合大发展的重要标准。
三、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
(一)以养猪为中心
猪为六畜之一,在毛泽东畜牧业思想中养猪占据着重要位置,作为畜牧业一个方面的养猪,毛泽东始终把它作为畜牧业中心问题加以重视。早在1942年针对根据地有些人以为养猪浪费粮食而不愿养猪的情形,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经验证明,不是喂猪浪费粮食,而是不喂猪浪费粮食”。[16]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与绥远负责人谈话时毛泽东又指出:“政府工作人员可以在业余时间搞生产,每天劳动一二个小时,主要是种菜、养猪。”[17]10农业合作化时期集体养猪受到重视,为推动集体养猪开展,1955年毛泽东在其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编有“多养猪和养好猪经验”材料,在给该书收入的176份材料中104篇写的按语直接或间接论述养猪的有15篇之多,在这些按语中毛泽东要求:“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17]4591956年毛泽东又高度赞扬没有养猪习惯的阳谷县石门乡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变了不养猪的习惯,开始养猪并取得成功和发展的做法,指出:“这个合作社可以这样做,为什么别的合作社不可以这样做呢?”[1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为推动养猪业大发展,1959年在写给吴冷西的信中毛泽东赞成把猪的地位提升为六畜之首,并号召大养而特养其猪,在毛泽东大养而特养其猪的号召下,全国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养猪高潮,这一号召成为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导,1975年中共中央甚至专门发出《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业》的通知,以中央的名义通知养猪,这是十分罕见的举动。
毛泽东不仅在思想高度重视养猪,一再提出养猪的要求,而且多次从肥料来源、百姓生活、出口创汇等方面论述养猪的必要性,让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其提出的养猪要求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其一,养猪是肥料的重要来源。肥料是粮食及农作物生产的重要保障,肥料有化学肥料和自然肥料、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之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缺乏制造化肥的机器设备,几乎无化肥生产,虽然在苏联的援助下建设了一些化肥厂,但化肥厂从设计到投产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为此,毛泽东指出:“在农业上我们现在不提化肥化”,“因为多少年内还不可能生产很多化肥”,“提了这个,大家眼睛都看着它,就不注意养猪”。[9]272另外,在对化学肥料和自然肥料、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权衡中,毛泽东倾向于自然肥料和有机肥料。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化肥太多,会破坏土质,还是以自然肥料为主。”1958在《政治经济学批语》中毛泽东又指出:“无机肥料也要有,但是如果只靠它而不同有机肥料结合起来,会使土壤硬化。”[13]4基于上述认识,毛泽东一再强调通过养猪积累肥料。1959年在写给吴冷西的信中毛泽东指出:“我国的肥料来源第一是养猪及大牲畜。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这是有机化学肥料,比无机化学肥料优胜十倍。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工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15]1011959年在一次谈话时毛泽东又说:“我看,农业恐怕要抓住这两个东西就好办事,一个水,一个猪。只要水和肥料充足,粮食就能上得去。化学肥料放到第二位,主要靠粪肥。一亩一口猪,不增产我就不相信。”[19]
其二,养猪事关百姓肉食。百姓肉食的主要来源是猪,对通过养猪提供肉食的必要性毛泽东多次从肉食与粮食、肉食与健康、肉食与经济关系角度予以论述。1942年在《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吃肉少则吃饭多,吃肉多则吃饭少。故喂猪增加肉食,不但为保持健康所必须,且在经济上亦是合算的。”[13]3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在关于粮食问题的批语中毛泽东再次指出:“吃肉多,吃粮少,动物蛋白优于植物蛋白,人的体格会更发展,会更健康。”[15]84从上论述可知,毛泽东认为肉食有利于节约粮食、肉食有利于健康、肉食有利于经济发展,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养猪,通过养猪来提供食肉,进而节约粮食,增强体质,发展经济。
其三,养猪是国家出口创汇和换取国家建设资源的重要途径。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出口创汇以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猪作为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建国初期出口创汇和换取国家建设资源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对此,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一文的按语指出:“养猪是关系肥料、肉食和出口换取外汇的大问题”。[17]4581959年毛泽东在杭州召集周恩来等开会时又指出:“养猪的利益极大,它可以产肥料,肉可以吃,又可以出口”,[9]2341960年国家审计局印发《养猪对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大意义》材料,材料用统计数字详细说明了养猪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出口的重要意义,指出“猪肉、猪鬃、猪肠衣等,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物资,每年为国家换回大量的钢材和机器”。[9]313毛泽东阅后批示此材料为科学性总结文章,要求中央各同志即阅。正是由于猪在出口创汇和换取国家建设资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毛泽东对养猪非常重视,强调大养特养其猪,目的在于通过养猪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必要条件。
毛泽东对养猪的重视是全方位、立体式的重视,他在提出必须养猪、阐明养猪必要性的同时还立足客观实际的变化适时提出了一系列养猪的方针和办法。
建国之初,适应农业合作化的形势,毛泽东提出商品毛猪逐步走国营和合作经营道路的主张。1955年下半年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集体养猪受到重视,但社员养猪问题没有处理好,导致生猪存栏量下滑,1956年国务院发布经毛泽东审阅的《关于发展养猪的指示》,确定实行“私有、私养、公助”的方针,生猪下滑局面得以扭转。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各地大办公共食堂、收回社员自留地,使家庭养猪业难以维持,许多地方无偿调集社员的猪办集体猪场,挫伤了农民家庭养猪的积极性,生猪数量锐减。针对此种情况,1959年在审阅廖鲁言关于《关于分配私人自留地以利发展猪鹅鸡鸭问题》的指示稿时毛泽东要求迅速改变这种局面,提出“采取公社各级集体养猪和社员家庭私养并重,两条腿走路”的养猪方针。[9]40为确保“公养私养两条腿走路”养猪方针切实落实,毛泽东着重解决了二个问题,一是平调农民养猪问题,二是农民自留地问题。对于平调农民私有养猪问题,1959年在郑州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农民私养的猪一部分不归社,一部分作价归社,而不能无偿归社,1960年毛泽东则批示农民所养之猪永远不许一平二调。对于农民自留地问题,1959年中央下发经毛泽东审阅的《关于农业的五条紧急指示》以及《关于分配私人自留地以利发展猪鹅鸡鸭问题的指示》中强调:“没有自留地不能大量发展私人喂养的猪鹅鸡鸭,不能实行公养私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要社员私养猪、鸡、鹅、鸭,就要给社员一定数量的自留地。”[9]40这些方针实施后,全国养猪数量再次回升。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养猪方针由“公养和私养并举,以公养为主”调整为“公养和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对于这种调整1960年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表示赞同,同时毛泽东还设想今后可能出现“公有公养,私有私养,公私合养,公有私养,私私合养”等多种养猪方针模式。[9]508
在怎么养猪的问题上,除了提出上述具体指导性的养猪方针外,毛泽东还善于发现和推广在养猪过程中出现的好办法、好经验,先后树立浙江省上华合作社、河北省吴桥县王谦寺公社等养猪典型,批转安徽省国营方秋湖农场种饲料放牧养猪、农业部党组关于当前养猪运动情况的报告、上海养猪工作大会情况报告、江苏省省委关于生猪发展情况报告等养猪经验材料引导全国养猪的开展。
(二)全面发展畜牧业
毛泽东畜牧业思想是是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的统一论,在重视养猪的同时毛泽东对马、牛、羊、鸡、鸭、鹅、驴、骡等家畜家禽也倍加关注。早在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就指出:“牛,这是农民的宝贝。”[20]1933年在长冈乡调查犁牛合作社时毛泽东提出了“在现时的农业技术条件下,耕牛的作用仅仅次于人工”的论断。[21]1942年在《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又指出:“喂猪之外,如有牧地,养羊也是有利的”,“羊的繁殖,对被服有很大关系。”[13]3建国后农业合作化时期面对死牛之风,毛泽东强调:“死牛之风,应该算过去了,不能再重复。”“中国共产党如果有本领,今后不要再发生死牛之风了,要做到三不叫,人不叫,牛不叫,猪不叫,叫了就有死的可能。”[17]503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毛泽东要求:“全面规划保护和繁殖牛、马、骡、驴、猪、羊、鸡、鸭”。[17]509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在写给吴冷西的信中毛泽东建议:“各级党委、各级党组织将养猪业、养牛养羊养驴养骡养马养鸡养鸭养鹅养兔等项事业,认真地考虑、研究、计划和采取措施,组成一个畜牧业家禽业的委员会或者小组,并派一个强有力的人去领导。”[15]78
为确保畜牧业全面发展,毛泽东一方面不断强调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提出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的方针和办法,另一方面又不断提出事关畜牧业全面发展的饲料、防疫等方面的主张。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就指出:“牲畜的最大敌人是病多与草缺,不解决这两个问题,发展是不可能的。首先,疾病的破坏力很大。……再则牧草不足,又极大的阻碍牲畜的繁殖。”为此,毛泽东要求推广牧草种植,指出:“边区牲畜大多数是放牧,牧草不佳,容易生病。因此应该普遍推广苜蓿的种植。”“此外应动员农民,秋季大量割野草,贮备冬用,不但可免牲畜因吃冷草生病,而且可免农民因无冬草卖掉牲口。”同时毛泽东要求做好防疫工作,指出防疫是“研究防止兽瘟与医治兽瘟的简单办法”,“向牲畜较多的农家劝导实行,这是普遍易行的。”[13]4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指出:“农业问题:一曰机械、二曰化肥,三曰饲料。”[15]78为着解决饲料问题毛泽东提出“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购”[15]83的饲料政策,同时毛泽东要求必须适当留给每户社员一份耕地以便大搞饲料生产,这些主张的提出为畜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四、结语
毛泽东畜牧业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对畜牧业的重视对于革命年代根据地经济建设,帮助根据地度过最困难的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畜牧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对农、林、牧结合的强调是毛泽东对农、林、牧三者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深刻揭示了农、林、牧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是一个富有远见的战略思想,符合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它的提出促进了我国20世纪50、60、70年代农、林、牧业的发展,对我们今天从事农、林、牧业生产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毛泽东提出的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的主张是毛泽东在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情基础上提出的发展国民经济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战术思想,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毛泽东对养猪这一关系民生问题的重视启示我们党在事关民生问题上,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要当成重要工作抓紧抓牢。但当我们辩证地看待毛泽东这一主张时也会发现其不足之处,特别是其提出的大养特养其猪虽然促进了养猪业的大发展,但这一主张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实践中以养猪为中心演变成养猪取代一切,尤其是片面追求“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因饲料不足而“穷养猪”的做法,不仅破坏了料畜平衡,而且造成了畜牧业内部比例失调,成为刮共产风的风源之一,这种不顾社会经济均衡发展需要而单方面大养特养其猪、以养猪为中心的教训是深刻的,亦启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新时期:一要谨慎对待情结。情结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情结过于浓郁常影响理性的判断,当今中国发展处于关键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从感情出发,而应该讲究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二要正确对待中心论。毛泽东历来主张抓住主要矛盾,着力解决中心问题,这种抓主要矛盾法有优势,但运用过头就可能存在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事物多种多样,实践极其复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不能以中心工作代替、冲击全面工作,也不能因全面工作而忽视中心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心工作与全面工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既全面发展,又统筹协调。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13.
[2]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
[4]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卷[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58.
[5]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石仲泉.关于国外毛泽东研究的民粹主义问题[J].党史研究,1992(6):45.
[7]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组织委员会.毛泽东百周年纪念——全国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697.
[8]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77.
[9]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23.
[11]毛泽东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
[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64.
[13]毛主席关于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的论述[J].云南畜牧兽医,1975(2).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毛泽东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7.
[1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毛泽东选集[M].沈阳:东北书店,1948:866.
[17]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7.
[19]毛泽东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021.
[2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7.
[21]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2.
[责任编辑 高 锐]
Discussing the Thoughts of Mao Zedong's Animal Husbandry
ZHOU You-jian
(Taizhou Colleg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Taizhou 225300,Jiangsu)
Upbringing in peasant's family,learning from marxist theor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concerning on the people's livelihood decided Mao Zedong's animal husbandry.The main content Mao Zedong's thought of animal husbandry included the union of farming,forestry,animal husbandry,people's meat,foreign exchange-earning,pigs as a center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In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socialist,reflecting the animal husbandry thoughts of Mao Zedong requires us to treat complex and center theory carefully,the 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efforts of all works.
Mao Zedong; animal husbandry; people's livelihood
2015-02-08
周有健(1971—),男,江苏泰兴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讲师。
A841
A
1004-9975(2015)02-0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