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传播应结合法治去其糟粕

2015-12-08本刊综合

清风 2015年3期
关键词:儒学国学法治

文_本刊综合

国学传播应结合法治去其糟粕

文_本刊综合

在国学热的当下,也有不少专家和市民对国学的作用存疑,担忧国学能否被大众尤其是儿童所理解,担心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会成为建设法治社会的思想阻碍,诸如此类的忧虞也不无道理。因此,我们在传播国学文化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比照当代的现实语境,将之融汇贯穿于依法治国的现实语境中。对国学知识,我们不能机械地加以继承,而应合理地古为今用。为此,本刊将部分专家对国学的不同看法进行了综合,以供读者参考。

袁伟时

警惕某些儒学提倡者走歪道

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各有所长。正确的态度是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修身是儒学之长。剔除不符合自由、平等的内涵,它多年凝结的道德规范、修身方法等等可以直接继承。与此紧密联系的与人相处的某些智慧,也有可取之处。培养浩然正气,坚持正义更是珍贵遗产。好些政治智慧也是值得珍惜的。

问题是现在的某些儒学提倡者走的是歪道。

第一,构筑抵制外来文化的思想堡垒。把所谓“国学”作为文化的聚焦点,就值得质疑。学术无国界。洋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算不算“国学”?20世纪从国外引进并已生根开花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是不是“国学”?除了概念不清外,更可怕的是排外。

第二,一群挂牌或没挂牌的国教派崛起,玩弄“政治儒学”,要求把儒学变为国教,冀图排除他们认为不利于自己特权的各种学术文化。例如,他们鼓吹修改学术规范,把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概念一一重新修改,把他们认为危险的思想因素一一剔除干净,建立“中国式”的概念体系。

第三,他们哄骗乃至强制少年儿童读腐朽的《三字经》《弟子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教孩子们这样做,出了事,要不要追究法律责任?“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是儒学一贯推销的礼仪,两千年来制造了数不胜数的假孝子,真两面派。时至21世纪,为什么还要贩卖这些破烂?“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们相信这样的歪理,真是“功德无量”啊!

再翻翻《三字经》。这部书全文1722字,涵盖了当时的天文、地理和其他自然知识,道德规范和各种人文知识,包括中国的朝代、学术史、典籍史。就学术维度看,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应更新了。就教育维度看,内容繁复,根本不是孩子们所能理解的。儿童教育的始点应该是培育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怀疑精神,死读《三字经》,只会与之背道而驰。“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 。”它所传递的诸如此类的伦理观念,更值得斟酌了。

(摘编自刊登于《财经》双周刊2014年第30期,原题《中国传统文化:辉煌・历史危机・现实危险》,有删节。作者袁伟时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毕宝魁

现在很多人借着国学的东风出名

国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学习的途径也很多,如何学习国学才是最好的方式呢?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毕宝魁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带着问题去读书才是最好的学习,特别是国学。国学是一种智慧,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理解,理解不同,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因此必须要自己去体会书中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听别人讲道理。听来的道理和自己悟出来的道理,在实践中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读书也是我认为最好的学习国学的方式。 ”

毕宝魁说:“现在很多人借着国学的东风出名,一时间学术界很少听闻的人也都成了社会上的大家。我不反对各种形式对于国学的推广,但只是不要把国学讲得太浅、太薄、太庸俗,这样会使大家改变对国学本身的兴趣,特别是接触较少的受众,可能就会走歪路。不能直接阅读原著,说明社会上具有一定国学造诣的人太少了,哪怕是从事国学教育的人,都不一定对国学有着深刻的了解。这很可怕,因为教的人都不懂,学的人就更不容易懂了。其实不明白不怕,怕的是不思考,如果读这个问题不明白就先把书放下,去读别的,读得多了,心中本来解不开的问题,自然就明白了,可以接着读下去了。 ”

(摘编自《辽宁日报》,原题《辽宁大学教授:现在很多人借着国学的东风出名》,有删节。毕宝魁系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

彭富春

“反科学、反民主”的糟粕不能当国学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彭富春对我国目前国学教育“虚火过旺”的现象提出看法。彭富春认为,国学热确实有其时代需求。另外,在当前的社会上,经济层面的追求太多,精神层面的追求确实很少,我们需要国学来弥补,寻找传统文化所传承的价值观念和情感的支持,是一种精神寻根的需求。

但是,中国现代化就要搞现代教育,以国学教育取代现代教育的想法值得警惕,“国学不能过热,一热就会膨胀,就会发炎,就会产生病态。”

彭富春说,在目前这股国学热中,最大的问题是人们没有区分以儒学为主体的国学的精华和糟粕。国学确实存在很伟大的思想,但由于历史的限制,其中也有许多错误的知识和观点。

首先是“反科学”,彭富春指出,国学中的很多知识是违背一般真理和现代科学常识的。这是因为,国学的知识都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基础上的,和现代科学技术相比,许多知识缺少现代实证科学的检验。比如,《弟子规》提倡孝道,“亲有疾,药先尝”,让健康的人尝患者喝的汤药,其本身是违背医学常识的。

其次是“反民主”。彭富春认为,现在推崇的国学是以儒学为主,而儒学主要讲究的是孝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孝道治天下。孝道是很好的,但不能破坏正义,不能违背现代社会的法治原则。实际上,农业经济时代的孝道,都可以通过现代途径来实现,如办好养老院,让社会承担养老责任,而不是将养老矛盾推向家庭。现代社会作为法治社会在根本上是依法治国。

彭富春认为,不能不加选择地用《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这些文本来教育孩子。他建议由政府出面,如教育部负责编著适合中小学生乃至于大学生的国学读本。

(摘编自《武汉晚报》,原题《人大代表称国学教育过热,坚决反对孩子读经诵经》,有删节。彭富春系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郝铁川

国学传播须防止伤害法治

国学中的主要内容是儒学,而儒学与现代法治精神存在许多对立观点,主要有如下数例:

第一,儒家信奉性善论,用泛道德主义思维处理问题,是一种“内倾文化”而忽略外在约束;而现代法治则假定人性善恶兼具,因而重视用法治约束人性之恶,张扬人性之善。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是人心固有,治世之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种泛道德主义的外化过程。所谓泛道德主义,是指道德无所不能,其他规范和学科都是道德的婢女。由此而来的治国方略是德治、礼治和人治,德治崇尚道德教化,礼治崇尚尊卑区别,人治崇尚榜样示范,而法律只是辅助德治、礼治和人治的工具,可有、可无,可行、可不行,可因人而异,可随时变通。儒家试图通过道德教化让人们发扬自己固有的善性,心悦诚服地顺从国家的纲常礼教(等级制度)。

现代法治认为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主要通过外在法治的约束,加上宗教、道德的引导,使自己保留天使的善性,遏制魔鬼的恶性。法治不把长治久安主要寄托于人们发扬内心的善性,而把法律作为保证国家正常运转、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手段。因此,法治一是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即在宗教、道德、社团纪律等所有社会规范中,它的地位最高,其他规范皆不能凌驾其上;二是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践踏法律。尤其是遇到掌权者意志和法律相冲突时,前者必须向后者低头,所谓“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三是强调法律的公开性,人人可知,不能秘不示人、恩威莫测。

第二,儒家主张义务本位,人人都是履行义务的主体,不能主动争取自己的利益,而要靠政府恩赐和别人行善获得;法治则主张权利本位,认为权利是做人的资格,其实质是自由。人首先要拥有权利,才能去谈履行义务。妨碍人们实现权利的阻力,往往首先是公权力的滥用,其次是他人的侵害。因此,人们要防范公权力的越界,排除他人的侵权。“为权利而斗争”是法治的一个响亮口号。

第三,儒家主张贵贱有别,法治主张人人平等。儒家重视礼制、礼仪、礼教,这“三礼”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礼所以别贵贱”。因此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而现代法治正好与之相反,它非常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不懈地反对一切特权,不屈不挠地反对一切歧视。

既然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国学存在诸多与现代法治相冲突的观点,那就需要我们坚持用现代法治思维方式审视国学、传播国学,防止旧的拖住新的、死的拖住活的,真正科学地找到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

(摘编自《新民晚报》,原题《国学传播须防止伤害法治》,有删节。作者郝铁川,系法学博士,为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儒学国学法治
“垂”改成“掉”,好不好?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儒学交流在路上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