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腐与正能量

2015-12-08张晓霞

清风 2015年3期
关键词:官场硬币廉政

文_张晓霞

反腐与正能量

文_张晓霞

“正能量”这个词现在很火。微博、朋友圈里有许多“心灵鸡汤”,不断鼓舞人们积极向上、泰然处世,字里行间都是人生的大智慧,可谓满满的正能量。生活里,大家也主张交正能量的朋友,给自己带来动力、快乐。现在,新闻的报道上,也强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反腐报道当然也不例外。

不过,反腐就难免要暴露触目惊心的腐败,而腐败侵蚀着官场的生态,危害着公平正义,天然充塞着负能量。比如小官巨贪的马超群、家里的钱烧坏4台点钞机的魏鹏远,这些负面新闻会不断加深人们对腐败的痛恨和对官场的失望之情。因此,反腐如何传播正能量,颇让人困惑。于是有人调侃,报道反腐取得的成绩是正能量,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是负能量。这样的调侃确实可博人一笑,类似的还有报道事故产生的原因是负能量,报道有关部门如何积极善后就是正能量。

调侃归调侃,仔细推敲起来,也不全是那样。比如大力报道反腐取得的成绩一方面说明高层反腐决心大、反腐策略得当,另一方面也说明官场腐败存量巨大,反腐形势严峻。这传递出的到底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只能是见仁见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多位省部级官员落马,确实提振人心,给人以正能量;但也有人担忧反腐的前景,因此增加了悲观情绪,充满了负能量。

而分析腐败或者事故产生的原因也并不一定是负能量,比如如果你笼统讲腐败的产生是因为制度不健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估计没人找你的茬,还会说你思维严谨、一语中的。但是如果你过于执着,还要条分缕析,戳到了某些人的痛处,甚至让人有了对号入座的联想,那传播负能量的帽子你可能要戴上了。

报道一个腐败案件的新闻事实,客观真实是其生命力,最终传播出的能量是正还是负,很多情况下全在于读者,更准确的说是有关部门。就拿腐败案例来说,里面有落马官员的各种勾当,权钱、权色交易无处不在。有人担心这样的案例充塞太多负能量;有人则觉得这是以案说法,可以警醒很多人,可谓用心良苦。鲁迅先生评述《红楼梦》时便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如果曹雪芹还健在,不知该如何自处。

我们强调传播正能量,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社会的进步,看到政通人和的新局面,从而凝聚人心,也希望大家能从正能量中得到精神的洗礼,择其善者而从之。但是现在一说正能量,很多人就将其与假大空联系起来,极尽戏谑之词,是因为我们报道时经常避重就轻,或者一味追求正能量,让真实打了折扣,如同一个人只露了美丽的半边脸,一转身就露馅了。

就说反腐方面的报道,相关部门很乐于报道如何预防腐败,比如上了多少廉政课、发了多少条廉政短信、如何健全制度等,也乐于报道反腐取得的成绩,比如查了多少案子,通报处理了多少干部,多少人被移送司法机关等。这些往往是大家眼中的正能量,也是治理腐败的两大利器。然而,仔细一想,这样的正能量之间隐约存在着矛盾。如果说预防腐败是成绩,是正能量,那么反腐取得的成绩越大,就是对那些预防措施和制度的一种讽刺。而且反腐成绩多少算大,也只是相对而言。这样的报道多了,非但没有产生正能量,反而落下信口开河、纸上谈兵的口实,说那些预防措施都是花架子、不切实际。

再说我们为了倡廉而树立的廉政典型,这可谓真正的正能量;但如果正能量太满了,就给人过犹不及之感,往往陷入高大全的窠臼,正能量是宣传了,榜样的作用到底有多少,不得而知。

其实,正能量和负能量,有时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传播什么能量取决于硬币哪面朝上,而对于熟悉硬币的人而言,无所谓哪面朝上,因为大家早已心如明镜。在反腐成为多数人共识的当下,不论官方还是学者,都在寻求反腐的治本之策,媒体的报道理应为此摇旗呐喊、出谋划策,这便是满满的正能量。如果有人借着传播正能量而讳疾忌医,始终只把硬币的一面放在手心到处忽悠,不管花样几何,只能是自取其辱、贻笑大方罢了。

猜你喜欢

官场硬币廉政
廉政教育走“新”更走“心”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让硬币飞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廉政”一词为晏婴首提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硬币
官场动态
硬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