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月光的灯里品尝纸上的时光

2015-12-07张德明

诗歌月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美学意境天空

张德明

当代诗人王学芯有自己独具个性的写作习惯,他的灵感多发于夜晚时分,往往是几杯小酒下肚之后,他方才踱步到窗前,就着窗外迷蒙的月色,揿亮桌案上的灯盏,在铺开的纸张上从容写下诗情熠耀的分行文字。“今夜没有什么新鲜的不安/我在月亮的灯里/品尝纸上的时光”(《两盏灯》),这也正是他从事诗歌工作的日常状况之真实反映。宁谧的夜晚,迷蒙的月色,柔和的灯光,轻盈的白纸黑字,构建了一个具有浓郁诗性氛围的存在场域,也无形之中给王学芯的诗歌世界涂抹上某种温馨的色调和神秘的气息。读他的诗歌,你会被文字中营造的优美画面所默默感染,也会为那交织着古典情韵与现代感受的意境之美所深深打动。这组《夜筑的鸟巢》,同样给人以强烈的画面冲击和意境熏染,散溢着古典的韵致,也弥漫着现代的精神气息。

王学芯的诗歌,往往具有鲜明的镜头感,其突出的画面效果既有助于构成诗歌整体性的美学图式,又能给读者带来赫然的视觉震撼。《一颗黑星》通过聚焦一只滞留于半空的小乌,来折射自然世界的某种妙美生趣。其诗曰: “一只乌在玻璃的天际线上/站立 那半空半透明一角/锐利 光泽同迷漾的天空一色/一只鸟 如同机灵的黑星/凌空闪烁/在半空寻找全部的天空//这么一点黑影挡住天空/天空在乌的脖颈四周转动/过程中 四只乌从高空飞过/它一动不动/另外两只乌 从树木边飞驰而去/它仍然不动/这只凌空而站的鸟/用一个巨大的时辰寻找最美的瞬间/决心成为一个目标/让肺腑的呢喃响起回声/撼动天地//一只乌把自己裹在翅膀里/如同一滴很浓的墨水 猛然化开/精神在通过渴望的意义”,显而易见,在诗意的组构中,诗人巧妙运用了多种摄影技巧,摄取远景、静景、旁景等不同景象,来多方描绘小乌的生存样态,既有对小鸟形如黑星情貌的精彩聚焦,又能采撷各种侧影来烘云托月,将小乌置身于别有意味的景深之中,进而使整幅画面体现出某种令人心动的神秘力量。王学芯不少诗歌的诗景构建,往往存在一个可以清晰捕捉的立足点,这可以称之为某种审美视点,或者说是摄影中的某个取景之点,《窗口》《凌晨之窗》《这样离去》等即是典型例证。《凌晨之窗》选取“窗”为立足点,“窗”既是诗人观照世界的起点,同时也构成诗景铺缀和诗意呈现的枢纽性方位,诗歌的前两节描窗外之景致: “树梢上的一颗光亮/窗帘打开哈欠的掩饰/一只脚挪移 深蓝色的天空如同静物/一只脚停下 树枝间的展曦/微微流淌,/泛白的小路 从矮房的挤压中/弯曲过来 歇在我的门口/那些对面的窗口/清晨的肺叶在灯光中呼吸/深黑的影子/响起水在发光的声音”,后两节述窗内之情形: “手掌一片片湿透/如同吸附油烟的抹布/急促的呼吸 随后开门关门/泛白的小路在挤压中转弯/时光驰向扩散的路口//而我看不见自己整个身体/梦倚着墙/很长时间呆立不动/看见远处的高楼/漆黑 像一套深色的睡衣/趴在软软的睡眠里”,以“窗”为物景的结构点,窗内与窗外、主体与客体、实景与虚景、现实与幻象等巧妙勾连在一起,一幅意味隽永的图景由此呈现。立足点的有效设置,既凸显了诗人主体的“在场”,又使所有纳入诗章的物象得以有机统一,进而形成生动有序的画面感和镜头效果,这样的诗意结构法,显然是切实有效的。诗人这种擅取立足点来组合诸物、结构诗章的艺术技法,也许要归因于他早期系统的美学训练,还可能与他对摄影摄像等艺术的独到理解与领悟有关。

王学芯的诗歌,时常能营造出某种幽深谐和的意境,从而展现自身有别于他人的美学辨识度。如果说镜头世界主要体现着现代性精神气质的话,那么意境之美则应归根于古典诗学,是古典文学传统浸染和规训的结果。在当下诗坛,不少诗人是通过在诗歌中极力展示显在的矛盾性、张力感、悖谬性、不谐和性等,来突出反映自我对现代社会的心灵体验和情感认知,但王学芯不一样,他所提炼出的艺术世界并不是那样的矛盾重重、悖谬不断、满是焦虑感的物化世界,而是一个有着温馨和怡人色调的人文世界。《夜筑的鸟巢》《夜风》《古樟群》《看一片稻穗》《天上的湖》《两盏灯》等等,都是闪烁意境之美的诗章。《丢失时光的颤栗》用诗歌描绘了一种现代精神病症一一“失眠”,即便是描述“失眠”这种现代性精神症候,诗人也不去渲染其中可能存在的生命焦虑和心灵冲突等紧张性情节,而是写得情韵款款,趣味油然,既让人看到诗人面对非常态生存时的坦然与淡定,又使诗歌的意境之美鲜明彰显: “树影在墙角回旋/一年过去了 桌上的灯变得晶亮/洁净无瑕的眼镜/升到鼻梁上方/四周的黑零碎地流逝//子夜时分/月亮在窗外轻轻转动/青蛙没完没了的嘴/池塘变成空空的晴朗天空/丢失时光的颤栗/从身边的椅子/到温暖的床荒凉/我无措的手足/深陷在一秒钟一秒钟的泥潭//白发滑过指间/飘落在地 又死去一丝丝气息/虽然异常地缓慢/但没有喊叫的惊恐/睫毛下的那些词语/在失眠的墙角/沮丧地涂改树影”。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失眠”比喻成“丢失时光的颤栗”,是极为贴切的, “颤栗”本是指心灵受到某种刺激后而产生的强烈悸动,要具体绘制“颤栗”所折射出的现代性图谱,诗人本可以取用很多带有强力感和破坏性特质的词汇,但那样处理肯定会撑破诗歌的理想格局,这是诗人不愿意看到的,为了保持诗歌的宁和局面和整体效果,诗人在述写“失眠”的精神情状时,有意选择了一些力量并不强烈、色彩并不冷艳的词汇,如“回旋”“晶亮”“洁净无瑕”“晴朗”“温暖”“滑过”“飘落”“缓慢”等,这样一来,诗歌中的矛盾性和冲突性就被悄然抑止,而浑然一体的意境效果也得以显山露水。在此基础上,我们似乎可以说,注重诗歌表达上的整体性美感,是王学芯自觉坚持的一种艺术追求。

尽管在诗歌美学境界的营造上,王学芯始终追求意境之美的达成与落实,成功实现了古典诗歌美学的现代转换,但这并不影响诗人对当下生存现状的深度思考与理性反馈。对现代性精神境遇的反思,对现代化痼疾的批判,同样构成了王学芯诗歌极具分量的重要美学内容。《雷同的城市》是对现代化加速时代越来越同质化的城市空间的深度反省与大胆批判,《天上的湖》以“天空”来折射人间,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代疾病加以指斥,《树坑》将关注目光投向对大森林滥砍滥伐的人类肆虐行动,对之也进行了无声的控诉,《未被拆完的村庄》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的命运,那种目睹乡村被破坏乃至被吞噬等惨状的心痛之情与焦虑之感呼之欲出。这是《天上的湖》所写到的内容: “天空灰漾混杂着尘粒/天上的湖泊 云傍水而居/飘流自己呼吸的孤岛//没有四季的星辰 喉咙粗糙/乌在虚空中干咳/寻不到摇曳的树枝//一束暗冷的光在高空深处/透入我站立的草地/云在天的耳朵里嗡鸣//我沉静地观察天空/天上和地上相似/浑浊伴着灰尘涡旋”,在诗人写来,曾经星月辉映、洁净如洗的天空,如今只剩“暗冷的光在高空深处”,而天空中灰漾污浊的状况正与糟糕的大地类同,“天上和地上相似/浑浊伴着灰尘涡旋”,从这样的诗句中,我们能确切地感知到诗人对工业化语境下不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所怀有的深深忧郁。

王学芯是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立场、艺术个性和诗学品质的优秀诗人,他至今仍坚持在纸上书写,通过墨渍和字迹来凸现诗情诗意,在当下日益浓厚的电子文化时代,王学芯这种独特的写作姿态无疑是深富意义的,它能让某种古典的人文情怀和生命趣味得以继承和延续,抵御现代化的某种侵蚀。而他在夜深人静中书写出的具有意境之美的诗章,也因富含浓郁的古典情韵而能沁人肺腑,撩人心襟,给人带来悠悠不绝的艺术歆享和美学回味。

猜你喜欢

美学意境天空
印花派对
天空之镜
春色满园
纯白美学
一朵花的意境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一和one
天空之舞
天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