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都有戏
2015-12-07王薇高静
王薇 高静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小学自2010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第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来,以“提升内涵、唱响品牌”为目标,致力于国粹京剧的传承普及。三年来,在特色学校建设之路上,且行且思,健康成长。
一、追溯缘起。确立特色之魂
裕华西路小学位于石家庄市区中心,毗邻市少年宫,附近有石家庄京剧团、河北省梆子剧院、石家庄评剧团等多家戏曲院团,很多学生都来自艺术家庭。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促使学校确立了“打造艺术教育特色”这一发展方向。2007年,学校决定将京剧作为校本课程引入课堂教学环节。2008年,教育部《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给还在摸索中的学校师生指明了前进方向。2010年,凝结着艺术家和老师们汗水的校本教材《京剧——我们的国粹》初步完成(见图1)。这套教材被省教育厅评为校本教材编撰一等奖。
随着对京剧艺术的逐步深入了解,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和外聘京剧艺术家达成了共识:要在全体师生中普及京剧,就要挖掘京剧艺术的文化内涵,经由一个“了解京剧——热爱京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民族”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
于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戏”的办学理念就这样确立起来了。“有戏”是京剧特色和教育本质二者之间无缝连接、彼此彰显的体现。办一所“有戏”的学校,就是要“有趣味”、“有游戏”、“有故事”、“有审美”、“有希望”、“有梦想”……让每个学生都有戏,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之梦。
二、思考解读。实践特色之道
在京剧进校园的过程中,学校探索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归结为四个“注重”。一是注重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通小学,京剧教学的重点不是唱念做打和舞台表演,而是要把老一辈艺术家刻苦练功、表演时的精气神以及他们身上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愫,一代代传承下去。二是注重校园生活多元丰富。学校京剧教学不是培养京剧演员,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京剧艺术的认知和兴趣、审美素养的积淀和提高,充分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三是注重使教师获得新知识、新能量、新智慧。通过京剧教学,唤起教师身上潜在的生命能量,使教师面对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和学生一同感受国粹之美,丰富自己的教学生涯,成就最美好的自我。四是注重丰富校园文化。学校大门向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探索敞开,营造多元、开放的校园氛围,使学校成为一个有游戏、有故事、有美的追求和有梦想的家园。
三、浸润实践,夯实特色之本
1.环境熏陶,让学生爱上京剧艺术
裕华西路小学的后院被孩子们称为“梨园”,这里地面用灰白相间的方砖铺成,中心位置是雕刻了生、旦、净、丑脸谱的四块青石板,十几棵梨树静静地围绕在四周,它与京剧课专用教室“梨园厅”遥相呼应,寓意着这里有一群可爱的梨园弟子。步入梨园厅,四周展板上的内容是京剧的服饰、乐器和名家介绍。南北两面主题墙,记录了小梅花艺术团成长壮大的历程。此外学校还建成了小梅花剧院,二楼音乐吧,为喜欢京剧的学生提供学习、欣赏的场所。
校园广播课间播放京剧歌曲,设立“京剧欣赏”栏目,学校网站开设“裕西京剧娃”专栏,利用大课间做独创的京剧体操,开展“京歌对抗赛”。而学校每年举办的戏曲节,将全校师生学习京剧的热情推上高潮。
2.严格管理,让京剧教学规范可行
京剧教学实行定课时、定时间、定人数、定教师、定地点、定教材、定教案的“七定”规则。学校聘请奚派传人、中国京剧院三团张建国团长为学校名誉校长,聘请国家一级演员赵玉华、武建荣等教授京剧名家名段。聘请省京剧团著名编导、一级演员田桂芳老师为顾问,共同编写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京剧校本教材。
3.多元评价,让京剧教学充满活力
在京剧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分成不同层级进行评价。第一层次,观众级、戏迷级、粉丝级;第二层次,演员级、小明星级、小梅花级。评价标准有6条:观众级,即了解京剧基础知识,能听戏;戏迷级,即喜欢听戏,知道很多京剧知识;粉丝级,即懂流派,能够从京剧偶像和京剧人物身上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演员级,即参加小梅花艺术团,学习自己喜欢的流派;小明星级,即在小梅花艺术团演出中有突出表现;小梅花级,即在全国小梅花比赛中获奖。2003年9月初,学校为获得全国小梅花大赛金花奖的任思源同学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有了激励机制,孩子们学习京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学校还制定了教师评价机制,分为普及级(经常听京剧,知道经典剧目,能引领学生学习京剧);新秀级(爱听京剧,了解京剧文化,能够在课堂上渗透京剧知识);骨干级(爱听京剧,了解京剧文化,能够以“京剧”为主题与学科结合进行教学);名师级(有一定演唱水平,能够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4.创建社团,为京剧表演提供舞台
学校组建小梅花艺术团,聘请专业教师重点教授京剧名段演唱和折子戏表演,开展小梅花艺术团成员和艺术家们交流的一系列活动(见图2)。2011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三次报道裕华西路小学京剧进校园工作。2012年,国家京剧院三团张建国团长带领演员们来到学校,与小梅花艺术团团员共同联欢。2013年,在全国戏曲小梅花大赛中,任思源同学获得金花奖,在首届全国少儿京剧大赛中获得银奖第一名。
小梅花艺术团像一张精美的名片,为学校树立了良好形象。“娃娃唱戏,国粹生辉”成为一道最独特、最亮丽的风景。
5.课堂渗透,为京剧教学拓展外延
除了专设校本京剧课外,老师们逐步尝试在其它课程中进行京剧渗透教育,将京剧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融为一体。音乐课上,教孩子欣赏京剧唱腔和唱段;舞蹈课上,教孩子学习和模仿京剧身段;体育课上,学习京剧武生动作和京剧操;美术课上,带孩子一起画戏剧脸谱和服饰;语文课上,则寻找京剧文化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讲解有关京剧名段的历史故事……
四、多彩活动。感受特色之美
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京剧艺术的丰富内容,感受京剧文化的伟大力量,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形成良好的品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组织“我心中的京剧艺术偶像”、“戏曲进校园”、“京剧艺术形象专题欣赏”、“我是中国人”展播月、“向京剧名家献花”等系列活动。
开展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阳光体育活动”抖空竹和少数民族体育趣味活动,组织经典诵读比赛。2014年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就是《三字经》、《弟子规》、《对韵》、《百家姓》唐诗宋词等中华文化经典背诵汇报。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命名梅兰芳班、郑板桥班、裴艳玲班、包拯班、杨家将班等特色文化班。这些活动促进了小学生对京剧艺术家、艺术形象的了解和热爱,他们身上高尚的道德情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真挚的爱国情感深深扎根在了学生的心中。
成立民乐队、戏曲队、魔术队、曲艺队、舞蹈队、赛诗会、报社编辑部等,为学生搭建更广大的民族艺术教育成长空间。每一届的戏曲节都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五、传承创新。收获特色之果
伴随着京剧进校园活动的播种、萌芽、成长和壮大,中华文化艺术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全体师生,学校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校园文化内涵得到提升
在创建京剧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办一所有戏的学校”、“让每个学生都有戏”逐渐深入人心,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指导师生教与学的行为。
2.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京剧进校园”活动使学校大门向社会敞开,吸引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同时,校园文化的辐射力也影响了上游初中的特色学校建设,为学校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品牌。
3.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艺术化模拟,京剧让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那些历史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在孩子们丰富的想象中鲜活起来,真正激发了他们对经典国粹的热爱之情,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
4.教师理念得到更新,教学行为得到提升
“京剧进校园”像一盏信号灯,引导老师们给自己重新定位,开始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工作,在其中学习、领悟、提升,重新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和美好。
行进在“京剧进校园”的探索之路上,裕华西路小学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都感受着国粹之美,深深为之着迷。“京剧进校园”,让学校教育充满悬念、高潮迭起;让学校教育多元丰富、精彩纷呈;让学校教育新意不断、永葆活力。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