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阅读能力 促进自主学习
2015-12-07王茹
王茹
摘要: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新人教版七上社会教材为例,简单阐述了锻炼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自助学习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锻炼;阅读能力;促进;自助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238-02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阅读,阅读的主要载体就是教材。很多学生以为阅读就是浏览书中的文字和图片,但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却无法准确回答,这是为什么?阅读不是看懂文字,阅读更需要思考。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做好文本解读,培养归纳概括梳理能力
文本是阅读的主要内容,也是教材的主体,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对阅读能力进行锻炼。在新版教材中,许多章节都明确设计了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归纳,有效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在《耕海牧鱼》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影响日本渔业捕捞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的答案语句分别出现在正文、图片中人物对话和阅读卡中,但仔细分析这三者陈述的内容并非并列关系,如果直接抛出正确答案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于是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内容的关系,发现日本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导致了现在捕鱼范围的大大缩小,最后引导学生把影响日本渔业捕捞的因素再进行分类,从国际和国内因素去认识。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本的内容,也对怎样阅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教材的后两个单元区域地理部分,各个章节相对独立又结构相似,对于部分简单的章节,完全可以通过导读的形式让培养学生的自主梳理知识的能力。我采用导学案(见附录)的形式让学生自学,主要目标是通过阅读理清学习的主线,明确教材的逻辑结构,形成知识的框架。
二、充分利用地图,培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七上的历史与社会中,涉及大量的地理知识,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的地图,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如教材中图4-19,班加罗尔在印度的位置,虽然书中的出示主要用来指出班加罗尔在印度的位置,进一步介绍班加罗尔的特点作好铺垫。这张地图其实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有一条重要的纬线穿过,说明了什么?(2)图上这条河流是叫什么?流向怎样?(3)图例又隐含了怎样的信息?学生们发现北回归线穿过印度北部,可见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恒河是印度的主要河流之一,大约自西向东注入孟加拉湾;通过图例发现印度的首都是新德里;孟买位于印度的西部,是印度主要的港口城市。在这样的引导中,观察仔细的学生发现了新信息,在印度边界外面的西北角有一些“十”字图案,这又代表了什么呢?——学生在书本最后的常用地图图例中找到了,原来是军事分界线、停火线。这背后又透露着印度的历史发展的轨迹。虽然本课的主题并不是印度这个国家,而是其中的这个城市,但是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们懂得阅读不仅仅是文字,在地图中同样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地图中不仅包含了地理知识,还有隐含的历史信息。地图对知识的呈现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为学生更好地解读地图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巧妙分析图表,培养归类、比较能力
为了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符合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人教版全新改版的《历史与社会》中,提供了许多图片与图表,除了对文字材料进行直观展示或者补充说明之外,其实有些图片加以挖掘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气象万千》中新教材对世界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说明,特别提供了10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图,在教学要求中,要求学生能利用地图认识世界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这对初一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区分呢?教师可以对照每幅图片,相应介绍每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但这样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只是过眼云烟。在教学中,我先展示这10种类型的气候特点图,向学生提出疑问:我们能不能将这些气候类型分为几类分别进行认识?学生通过观察将气候类型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高山高原这几大类,也有的季风气候归为一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学习的思想。接下来我出示三张季风气候的气温降水表,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气温和降水方面有怎样的共性?又有什么差异?怎样通过图片进行判断。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从气温上区分三者更加容易,而在降水上三者有明显的共性。最后,鼓励学生将他们的发现以表格形式更加直观地进行呈现,于是有了下面的探讨成果。
同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同温度带的几种不同气候类型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共性和特性,从而正确区分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这样的阅读,在引导和比较中,学生不但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了解了如何去掌握知识,运用分类、比较、列表的方式都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四、捕捉细节,深化知识,培养质疑和求真精神
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深层次的是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究的精神。比如在学习《耕海牧鱼》时,有学生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教材标题是——耕海牧鱼,但在作业本中却是——耕海牧渔,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我没有立即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在课堂上表扬了学生的细心和求真精神,同时把这个问题抛向了全体学生。问题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促使他们深入探讨所学知识,在探讨中,他们认识到“耕海”是指日本人以海洋为生,就像许多国家是以耕地为生;那么牧鱼指的是放牧鱼群,就像许多国家以放牧牛羊等为主要生计,而“渔”指的是渔业,放牧渔业就行不通了。探讨不仅弄清了文字的对与错,更使学生对“耕海牧鱼”有了深入的认识,因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耕地稀少,而人口众多,日本人可以说是以海为生。但是海洋有恩赐,也有惩罚,无限制不合理地利用海洋使日本的渔业面临众多问题;对鱼群进行有效的管理,但同时就像草原里的羊群一下,可以享受自然环境的恩赐。《耕海牧鱼》这个标题要揭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理念。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过,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朱良才老师在他的书里曾引用一位专家的话:当一个人把所学的知识都遗忘了以后,还保留下来的正是教师要交给学生的。保留下来是什么?就是能力和习惯。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附录:
第五课 干旱的宝地(第2课时)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以色列地区的案例,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智慧来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存的。
2.了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科学发展观。
一、位置和自然环境:
1.位置:以色列位于( )洲西部,( )海东南角。
2.气候: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色列北部( )气候,南部( )气候。
3.读图分析:阅读课本85页图3-69思考:
(1)以色列主要的河流是( )
(2)以色列降水有何特征?这对其水资源有何影响?
4.我来总结:
二、以色列的经验:
1.阅读课本86页内容,思考:以色列之所以能够拥有发达的绿洲农业,与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密不可分。请根据材料列举以色列人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保护有限的水源免受污染
2.阅读P87相关内容,概括以色列如何通过调整作物的品种来带动国家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 (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