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理论视域下的青年学生骨干培养模式探究
2015-12-07周星宇王俊杰
周星宇+王俊杰
摘要:当前青年学生骨干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被动式学习、缺乏系统培养、忽视前瞻性学习等问题。U型理论作为新的学习型理论,在国际及国内社会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可,本文正是将U型理论与传统的青年学生骨干培养相结合,进行了新的模式探索。
关键词:U型理论;青年学生骨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207-02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青年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年学生,特别是青年学生骨干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年学生骨干作为青年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有服务、引领、示范、带动的作用。因此,培养出具有创新力、领导力的青年学生骨干,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高校的实际发展需求。本文正是从当前青年学生骨干培养中的问题切入,借鉴目前U型学习理论,探究新的培养模式。
一、当前青年学生骨干培养存在的问题
1.被动式学习多于主动式探讨。目前,高校的青年学生骨干培养主要是依托团学组织进行,通过“青马工程”、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等载体进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模式,学员存在被动性大于主动性的问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调动,青年学生骨干提升思考力和创新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课程设计内容存在被动性,目前的课程以模块式为主进行,基本是学校进行统一设计,人员固定,学生缺乏内容设计的参与感,缺少自发主动参与的选择,在学生独立意识凸显的今天,难以激发学生的求学热情。授课方式存在被动性,目前的培养方式多为传统培养模式,学生作为被动接受信息的主体,并未能与授课教师进行充分的互动,同时也缺乏同学间的探讨与交流。成果呈现方式的被动性,目前一般的培养模式,需要培养对象在培训课程全部结束时,提交培训成果,多以小组形式完成一项实践或者课题,但是目前基本是“命题作文”,学员根据个人兴趣或者需求进行探索研究的空间较小。
2.培养模式的系统性有待提高。当前的青年学生骨干培养模式中,一般包括理论培训、社会实践、素质拓展、校际交流等环节,类似活动的举办及平台的搭建,为学生拓展视野、认识社会、提升视野等方面提供了切实的帮助,但由于缺乏系统设计,往往呈现出零散化、拼接化、短期化的问题。零散化,是指培训模式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各环节的前后安排设置上,缺乏严谨的结构,并未完全从学生意识培养或教育规律的角度出发;拼接化,是指培养模式在构建的过程中,并未形成固定的培养菜单,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存在今年有、明年无的现象,这也成为了骨干培养存在良莠不齐的原因之一;短期化,是指现有培养模式,对学生骨干的培养以阶段性的学习为主,缺乏阶段性的交流、总结,缺乏对培养学生骨干的后续跟踪。
3.注重继承性学习,忽视前瞻性的展望。青年学生骨干作为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未来国家主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亟需在其培养过程中提高其创新力,增强其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和把握。而目前的培养模式中,较为注重的是对已有方法、经验、案例的学习,较为注重对现实存在问题的梳理和思考,进而形成了学员“下载式”学习的习惯,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因此,面对未来发展,现有的模式在启发性、前瞻性方面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加强个体和群体的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以及可能出现问题的深入思考,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二、U型理论及其特点
1.U型理论与学习型组织理论互补。U型理论的提出可追溯至1999年,它与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互补而生的。学习型组织的经验证明,一个领导者,如果他想做出改变就会成功,否则就不会成功。U型理论并不是只讨论现象和工作方法,而是让学习者进入更深层次的事物本质。多年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从两个点产生的,一个是过去,一个是未来,即一类的学习是向过去学习,一类是向未来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是向过去学习,经验式地学习。但是,面对当今的挑战,只是从过去学习是不能满足领导力提升的。所以U型理论产生的动因,就是在未来呈现的时候,向“未来”学习,解决未来的问题。
2.U型理论的七项能力及三个过程。U型曲线是由七项能力和由其所促动的七项活动构成的,依次为悬挂能力、转向能力、弃旧能力、新成能力、结晶能力、原型能力、制度化能力。U型理论包含三部分,分别是学会观察、进入沉寂、成自然之力,并由此形成了“感知”、“当下”和“实现”三个过程。在信息时代从涌现中的未来学习,U型理论是这一创新学习方式的代表。因此,可尝试在U型理论视域下对青年骨干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探索,根据U型理论的能力训练及实现过程与传统培养模式相结合,培养面向未来的青年学生骨干。
3.U型理论关于改变的四个层面。U型理论不是发现未来,而是感知未来。它是让学员必须停下脑子里旧有的模式、经验,然后通过仔细观察,迸发灵感,构建原型,再检验、修改,从这一过程中得到反馈。U型理论是和“当下”连接,然后再对突发的事情去做出决定。U型理论有一个关于改变的四个层面。第一层是被动反应,一个人如保持习惯性思维,就很难思考和改变。只有你学会观察,开放思维,才可以发现新事物。第二层是改变系统,改变系统比经验主义进了一步,但仍是外在的。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改变视角。第三层是改变框架,即改变改善心智模式,要争取从本质上改变问题。第四层是重新生成,也就是去联结本质,寻求问题的解决。
三、U型理论视域下的青年骨干培养模式构建
1.理论教学,增强互动性。在理论教学的设计上,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理论教学是目前青年骨干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高校青年学生相对于成年人来说,还处于不断发展、成长、成熟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不断的形成,理论教学正是这一关键时期的助推器,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正本清源,理清知识脉络,故而在培养模式的构建中,理论教学仍为第一环节,但是需要在这一环节的设置上,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通过讨论、问卷等方式了解青年骨干的需求,遵循学生的需求及教学的规律进行课程设置。融入多元的因素,丰富内容,激发青年骨干思维。在课程的安排上,注重内容的充实,知识的变换,进行多版块、多模块设计,引入工作方法、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商业理念等不同的课程元素,让青年学生通过多视角的观察,丰富对事物的看法,善于从理论的、历史的、现实的、逻辑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同时进行“下载”后的信息预处理,激发学生从多视角中总结凝练,形成自己的认识。改变授课模式,增强课堂活跃度。在授课方式的设计上,每堂课包含授课与讨论两个环节,将传统的授课模式与互动式教学、探讨式的新型课堂模式相结合,形成师生共同感知当下的氛围,形成一个相对活跃的场域,同时引入创新性教学,采用先做集体或创新力考验类游戏后做讨论的模式,增强对于团队意识、创新力的相关认识。endprint
2.实践体验,重视社会观察与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角色扮演,鼓励换位思考。设计为期1~2天的角色扮演活动,比如体验环卫工人的一天,体验农民的一天,体验弱势人群如残疾人、孕妇、老人等在公共交通出行中的一天,通过类似的角色扮演,从所扮演人群的角度来看问题,进而感知在社会当下存在的问题,从另外的视角和体验中进一步加强感受,并通过集体讨论交流,将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利用学员间多学科的背景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职场体验,深入开展社会观察。与知名企业合作,让学员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并进行社会观察,与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实地体验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运营及发展,并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问题,这种方式形成了深入的社会观察,并将青年学生骨干与社会青年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青年学生骨干全面认识社会。
3.集体谈论,结合当下,感知未来发展趋势。集体讨论是整个模式中较为重要的工作环节。专业背景的不同,让集体讨论充满乐趣。由于青年骨干来自不同的专业,面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学科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整理,可以从运营管理、制度设定、专业设计等多个方面来预测未来相关事情可能发展的方向,并且分析出可能会出现的不同问题,由此可以促使学员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同时,可以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多元化的、丰富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实践领域的不同,可产生相关的联动反应,由于学员们参与的实践各有侧重,因此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可以折射出不同社会角色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可以衍生出多个方向的讨论,可以预测这一问题的变化是否会引起其他领域的连锁反应,并为之进行相应的准备,形成应对的方案,切实增强青年骨干的洞察力、创新力。
4.构建“原型”,增强创新力,提升领导力。由集体讨论后,在进行分小组讨论,并根据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完善、整理,建立解决问题的“原型”方案,并由团队成员进行综合的总体上的设计完善,由此形成对于即将发生的问题的反应预案,再通过最后的集中展示交流环节,将各组构建的“原型”进行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员间可再一次进行相互借鉴与学习提升。由此,经过全过程的环节设定、课程设置和集体讨论,学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创新力、创造力、思考力得到了不断增强,并通过学习获得方法的掌握,站立潮头,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切实增强其领导力。
参考文献:
[1][美]奥托·夏莫.民主主义教育[M].邱昭良,王庆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6.
[2]程冠军.U型理论:让学习逾越精神的鸿沟[N].学习时报,2013-0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