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木刻插图教学中有关构图的几点思考
2015-12-07林莹
林莹
摘要:本文主要对木刻插图教学中有关构图部分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构图定义和研究构图的目的、构图的理念、基本框架、原则、木刻插图中的构图的特殊性研究。
关键词:木刻插图;教学;构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194-02
一、构图的定义和研究构图的目的
构图是一件艺术作品的骨架,如若没有它,其他什么立意、材料、色彩、肌理都是散的,彼此不能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它像一个指挥家,只有在它良好的指挥下,一场交响乐才能够震撼人心。
在中国,国画在理论上通常喜欢用布局这个字眼。当然出现在设计中它一般叫创意组合。摄影中又叫取景。这种种称法都是将一些基本的画面元素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起来的,运用一些构图的原则,使得它符合审美的基本规律,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构图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各形象之间的大小、比例的搭配、前后空间的透视安排、主体物同背景的关系、以及留白与各个形之间的呼应关系。其实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可以精简成点、线、面这三个基本的画面构成元素。画面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图的好坏。好的构图能使作品内容得到完美的表现,画面上层次分明,主角突出,看起来赏心悦目,甚至可以打动观者,达到共鸣的效果。构图的目的必须是明确的,就是研究首先如何在一个平面上分割、如何和组合,扩充二维的平面,才有可能去创造虚拟的三维空间作品。构图处理是否得当、是否新颖以及是否简洁对于突出主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以及艺术作品的成败有很大关系。
二、构图的理念
构图的基本理念讲究的是:通过合理的画面分割达到各方面感觉协调,以及画面各个基本元素之间的互相呼应关系和画面中视觉中心的确立。要创作一件艺术作品,首先要了解作为承载物也就是基底画面的基本信息。简单而言就是画纸给我们的是一个拥有四条边线的空间范围,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打破这个原有的均衡空白画面,按照自己的思路另外重建一个新的均衡的整体。这个过程就是作画的过程。在画面上,下笔可以理解为对这个空间范围的一种分割,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经历不同,选择分割这个空间范围的方式也不一样。
在教学中我先会布置课题,只允许在一个空白页面上绘制两根线,要求是使得绘制完成后的画面看起来均衡完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练习,它甚至可以从某些心理学的角度来诠释。这里要引进一个概念,就是想象力。做艺术是一项充满想象力的人类特有的行为,绘画更是如此。没有想象力,整个作品就好像失血而缺乏生机。艺术家的思维活跃,有时还多愁善感,他们的行为往往被普通的民众认为很怪异,而这些恰恰就是想象力丰富的表现。在完成空白页面上绘制两根线的作业后,我会要求每个同学讲解他的画面,调动想象力把它变成一个故事、一个情节。长期“灌输式”的教学环境培养出的孩子已经被束缚得太久了,他们害怕自己的与众不同,缺乏自信。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打开思维,引导他们展开想象,把教学的课堂氛围安排成轻松而活泼的感觉。慢慢的,学生就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在研究构图的原则之前,首先要明确绘画基本要素的含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点、线、面是最基本的绘画元素。每张绘画作品都可以精简成这三个元素的组合。
三、构图的基本框架
构图的基本框架大致可以划分为直线构图、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V形构图、同心圆构图几种。
直线构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构图方式。按线的类型和组合又可以往下细分为水平线构图与垂直线构图。水平线构图多适合表现比较宁静和谐的氛围,将要表现的物品集中于一条水平线,刻意将其他物体舍去或移动位置留出空白处,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垂直线构图往往是多根组合而成,给人以巨大的牵引力,往往让人在联想的时候把其与地心引力联系起来。这种极速的下坠感适合表现一些庄严肃穆的题材。三角形构图是种较为复杂也是最为常见的构图。几乎在一开始学绘画时就会提及到它。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是最为稳固的图形,以最少的线构成最稳固的结构。以最宽边为底边的构图往往比其他边为底边的构图来得更为稳固。将边放置于整个画面最下方位置的构图较将顶点放置于整个画面最下方位置的构图更为稳固。这点就是正三角和斜三角、倒三角构图间差异的根源所在,实际当中根据需要表现的题材内容安排合适的构图。S形构图适合表现流动、曲折变换、缠绕的有深远感的内容。画面给人以延伸的扩充感,突破画面空间的局限性,在二维的平面上产生虚拟三维空间。很多艺术家都喜欢用S形构图来表现一些比较女性化、感觉柔美的题材。这点与曲线本身的特征是密切相关的。V字形构图包括V字形、M字形、N字形和W字形构图。这类构图易于表现统一而又繁杂的对象,能使得画面既能突出主体又非常丰富,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空间延伸感。画面虽不似S形构图般的流畅却也较直线构图来得活泼。同心圆构图可以说是个很个性化的构图,通常使用它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但是也有很多限定性。主要是利用视觉焦点集中的手法来突出主体,并且将这个视点如涟漪一般一圈一圈向外围扩散开,将视觉关注点牵引出来。根据其的围绕牵引方向又可以划分为向心和离心圆构图两种类型。两者可以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与其他构图组合起来。
四、构图的原则
构图的各种基本形式只是一个最开始的框架,需要附加各绘画元素的合理搭配。这里就涉及到构图的原则问题。首先是一个取舍原则,然后随之而来的是“松”和“紧”的原则,此外还有节奏的原则、平面与立体的原则,等等。
在绘画中,一幅画面总是有一个画者希望表现的主题,整个画面都要围绕这个主题来构图。画家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潜意识里总有个取舍的意识存在。绘画不同于照相技术,是上升到一个高层次,要借对象的形和色表现和抒发自己的情感。不是所有内容都要表现在画面上,这样一来自然就有个取舍的过程。怎样经过创作者的头脑思考进行合理的取舍是构图的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这里必须引入一个视觉中心的观点。一个画面就像一个完整的王国,有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有城门,有街道,观众就好比游人在参观它。创造这个画面的作者要设定一个路线引导观众从哪里进入,按照怎样的路线来游览,最后怎样走出来。画家设定的画面的视觉中心点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但一定有主有次。艺术作品的视觉中心就是大门,它将视点引入进来,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以前也有人提过对于画面的处理简单的说成是将离你最近的东西画得最清晰、最精致,细节最丰富,表现得也最细腻,其他的逐层递减就好了。其实不然,有很多情况下并不光靠远近来定主次的。主次的关系效果很大一部分是对比出来的。endprint
在空间上说:前景的细节可以被画家舍去,仅仅将细节舍去而加强对比使得从画面整体看前后空间依然显著。中景的细节强调,有时候为了表现主体甚至可以挪用其他地方的细节来完善它,这个就是“取”。远景作为空间上最远的地方是要大胆的舍去,主动减弱。
这从平面上说,就是构图框架了,由于构图框架的规范性,它有规律可言。一般来说,线与线的交叉点往往是最吸引人目光的地方,也是画家设定视觉中心的地方。看各个构图框架就可以很明显发现:我们的视线不会在没有交叉的地方停留很长时间。
设置好视觉中心点后,还要考虑“松”和“紧”的原则。离视觉中心近的处理得“紧”反之则“松”。“松”到极致就可以是空白。国画中的留白是运用中最常见的手法,根据画面其他部分的绘制可以将留白处想象为水面、雪地、天空,等等。画面绘制到“紧”处要密不可插针,可以将现实中看得到的细节和看不到的、假象的、其他地方的挪用过来丰富它。艺术家讲究在构图中达到均衡,而非对称,当然更不是一边倒。这样一来,画面才丰富、活泼,十分好看而又不失庄重感。
强调画面节奏感是也是丰富画面的一种手法,近似的形象在一幅画面上反复出现,互相有某种联系,而又不是简单的复制,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节奏。有节奏感的画面比没节奏的画面来得更吸引人,更能让人印象深刻。
平面与立体的原则,纵观绘画史会发现艺术家们一直在立体与平面之间寻找切合点,很多艺术大师们都有一个有意无意地模仿立体的过程,追求着“不平”的视觉效果。如何在有限的二维平面中创造出“三维”空间甚至是“四维”空间来,一直是艺术家探究的课题。在平面材质上(比如纸张等),利用各种元素努力拉伸视觉空间。一类是如埃舍尔的画,他的画面运用的就是空间错觉,画家从“不可能”的角度重新描绘了这个客观世界。这种打破常规的视觉感受带给人视觉冲击力。
另外一类是将不同空间、时间出现的东西集合在一个画面上,有意地夸张某些地方,达到类似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
五、木刻插图中的构图的特殊性研究
首先由于工具的限定性,决定了木刻作品在取舍上要幅度更大。木刻以刀代笔,讲究木味与刀味。实际刻版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随机性,是个做减法的过程,可修改的余地比较小。印制过程还会因为材料的损耗和墨质的好坏产生变化,这点是其他画种所不涉及的,木刻有很大的趣味性和独立性,这中间讲究个人手感。
木刻插图由于尺幅的限制和数量上要求,对过于精密的细节是要回避的,一般来说要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利用“松”来突出“紧”,减弱次要的来突出主体。木刻作品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明暗并不是完全写实的,而是根据画面需求安排光线的方向。一张作品中可以同时出现多个光源,对于固有色、环境色也是主观处理,强调形与形之间的咬合感,各个块面在刀法处理上的呼应关系。总体而言木刻是一种非常需要主观能动性的艺术,它讲究的是创意和画面的形式感。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从收集素材到起稿,教师要给予较大的发挥空间。以利于开拓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对于故事的情节性则鼓励学生画日记,学会讲故事、编故事。在刀法上不求多而求个性化。培养其良好的艺术感知能力和画面处理能力,这样对于其他设计也会有很大帮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