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利弊与发展趋势
2015-12-07邢晓英
邢晓英
摘要:我国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经历初期的普遍津贴型奖学金制度、中期的等级奖学金制度,发展到目前的多元量化动态奖学金制度阶段。当前,奖学金制度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注重条件,点面结合;标准量化,动态更新;综合评定,分级管理,基本体现出奖学金制度应有的激励、引导、资助和德育的功能,但还存在三个不足,即评定标准表面量化而实质上却是模糊的,大的级差和高额收益不利于研究生的创造和个性发展,日常表现或德育考评流于形式。本文建议今后应向扩大受奖面、推行专业化评定和取消学费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发展趋势;国家研究生资助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001-02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是国家研究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学业中起着保障和促进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高,奖学金的额度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一等国家奖学金可高达2~3万元,获奖一次相当于3年的学费,相当于2012年12个月的国内最低工资水平。奖学金属于学生资助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直接的赠予性资助,是基于效率优先的原则对教育资源进行再配置,是直接赠与,不需要获得者偿还和劳动付出,体现社会目标及其价值取向。所以奖学金具有条件性、多样性、货币化和竞争性等四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和激励、导向、资助以及德育等四项基本功能。
一、我国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发展可以归纳为初期的普遍津贴型奖学金制度、中期的等级奖学金制度和目前的多元量化动态奖学金制度三个阶段。初期的普遍津贴型奖学金制度大约持续15年,始于1977年恢复高考,于1992年结束。这一阶段的奖学金实际上是以研究生津贴的形式平均发放的,奖学金的功能主要是单一的资助功能。尽管如此,这种奖学金制度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培养高级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2年,开始将研究生津贴改为奖学金制度,进入中期的等级奖学金制度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3年。但这一阶段的奖学金只分两个等级:普通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优秀奖学金的出现在使研究生奖学金的资助功能得以保持的同时,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也开始得以体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5年。目前的多元量化动态奖学金制度始于2006年。随着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平均主义的奖学金制度受到严重挑战,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更有机理、机制的奖学金新制度,呈现奖学金制度的多样化格局。高校提出实行成本分担、奖励优秀的奖学金制度,即研究生要交学费,但有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其学费和奖学金的额度与入学成绩挂钩。企业和研究院所则实行免学费、分等发放少量奖学金的资助与激励并存的奖学金制度。这些奖学金制度的共性是开始注重奖学金全功能的发挥,并通过评定条件的量化实现动态更新。2012年和2013年发布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两个文件使奖学金制度实现并轨,走上统一的奖助学金轨道,即全部都要交学费,而奖学金是分等分级的,使奖学金制度彻底进入轻资助、重竞争和激励的轨道。
二、现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利与弊
伴随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奖学金已经成为一种国家对研究生进行公费资助的主要形式,相应地,奖学金对研究生的影响加大,他们也格外重视奖学金。奖学金对研究生来说不仅仅是物质鼓励,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奖励。如果出现奖不当奖、罚不当罚的现象,就可能会产生消极作用,造成不良后果。归纳起来,我国现行的奖学金制度的要点是:每个研究生都要缴纳同一额度的学费,而每个研究生都有参评奖学金的权利。奖学金的评定时间固定,基本是每年评定1次。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基本是定量的,极少是定性的,不同的学校有自己的一套评定办法。奖学金的额度分等分级,综合奖学金一般分为一、二、三等。奖学金的来源广泛,包括国家、学校、社会组织等。
现行的这种奖学金制度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和优势:(1)注重条件,点面结合。现行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既强调重点奖励优秀,又通过分等分级扩大受益面;既能充分体现其导向和激励功能,也能发挥其资助和德育功能。这种全功能的奖学金制度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兼顾学习、科研、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因素,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2)标准量化,动态更新。现行的研究生奖学金每年评定一次,采用量化的评定标准进行动态更新,既能克服以往简单的平均主义做法,也能克服以定性评价为主的主观性,使奖学金成为广大研究生可见、透明、定量排序的“实在物”,给每个研究生提供公平的获奖机会。(3)综合评定,分级管理。现行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普遍采用“校—院(系)—班(专业)”的三级评定方式,学校对奖学金的资源、额度、等级等进行宏观控制,院系对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和办法进行细化,班级或专业进行日常表现的定性评价和推荐。这种三级联动、分级管理的机制便于结合各学校的实际,发挥出奖学金“优秀”的相对性。
但是,必须看到,这种奖学金制度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方面,这种奖学金制度实施时间较短,尚没有成熟的、完善的经验,处于摸索阶段,难免有失公平;另一方面,现在的研究生面临的经济压力较大,其价值趋向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对公平、民主看得很重,一旦评定不公平,由于研究生的包容程度较低,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现有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至少存在如下弊端:(1)评定标准表面上量化准确,实质上却是模糊的。尽管现行的评定标准都在争取量化,但量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值得思考的。例如,对于低年级的研究生,体现学业完成水平的指标是课程成绩,而研究生的课程成绩评定却不够严格;对于第一年的奖学金评定,主要依据的是入学考试成绩,但入学考试成绩中的复试成绩,特别是面试成绩,则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对于高年级的研究生来说,学业成绩中有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技术推广等多方面的科研业绩,但在这些业绩中研究生自己的贡献度又是一个难以说清的事情。如何确定入学成绩、课程成绩、科研成果、日常表现等在总评中的权重更是一个主观成分极浓的问题。因此,现行奖学金制度在评定方面存在长官意志。(2)大的级差和高额收益不利于研究生的创造和个性发展。现行的奖学金额度高,级差大,其导向作用和机理作用过强,导致研究生会急功近利,在选课、选题、实验以及写论文等环节与导师之间出现矛盾,影响自身开展创造性的科研训练和个性发展,而是盲目趋同,追求评定奖学金中加分的方面。而且,这种大的级差和高额收益使大约40%的学生需要半自费完成学业,大约20%的研究生需要全自费完成学业。而据相关调查,考研者中的50%~60%来自不富裕的家庭。因此,现行的奖学金制度会对多数学生因未能拿到高额奖学金造成心理负担,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失去研究生奖学金应有的资助功能。(3)日常表现和德育考评流于形式。目前的奖学金评定中包括对日常表现或综合表现的打分,这是对研究生进行过程评价的重要方面。但是目前这些评价几乎是将导师和任课教师划在圈外,由研工部、同班学生来评价。导师和任课教师对研究生的了解是最直接的,他们的定性评价远比研工部的评价更客观、深入。这种导师与任课教师缺席的道德考评只能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考评,也是研究生觉得奖学金制度不公平的来源之一。endprint
三、现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发展趋势
1.调整定位,扩大受奖面。虽然目前这种奖励优秀的奖学金制度在引导和激励研究生努力进取、争做优秀研究生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受奖面较小,使众多研究生有望尘莫及的感觉,失去其应有的资助功能。今后应适当调整奖励额度,开发多种奖学金资源,扩大受奖面,使奖学金真正成为广大研究生的学业保障。
2.规范评价标准,进行专业化评定。奖学金具有无偿性、奖励性,因此其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因为失去客观公正的奖学金评定会起到负面的影响。今后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应逐步向统一的、量化的、比较稳定的统一标准方向发展,建立科学定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交由专门机构进行评定,克服奖学金评定中的长官意志。
3.取消学费,走单一的奖学金道路。尽管我国的奖学金制度经历了由资助到资助和奖励并存,再到现在的成本分担与奖学金共存的三个阶段,但这种成本分担本质上是给研究生学习增加了一个经济门槛,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积极意义。恰恰是这个经济门槛,使得不少本科生放弃读研。因此,今后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应向等级奖学金的方向发展,即某些研究生可以没有奖学金,但也不需要交学费,使奖学金的竞争性特征不要建立在交学费的基础上,使其资助功能得以回归。
四、总结
我国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的普遍津贴型奖学金制度和90年代等级奖学金制度两个阶段后,已经发展到目前的多元量化动态评定的高级阶段。现行的奖学金制度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注重条件,点面结合;标准量化,动态更新;综合评定,分级管理。它基本体现出奖学金制度应有的激励、引导、资助和德育功能,但在评定标准的科学量化、合理设置额度和等级以及德育评定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调整定位,扩大受奖面;规范评价标准,推行专业化评定;取消学费,细分等级和额度,走单一的奖学金道路,使其资助功能得以适当回归。
参考文献:
[1]王新燕.我国高校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演进与完善[J].现代教育管理,2014,(3):91-94.
[2]冯进锐,徐卫林.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活动方式调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S1):82-85.
[3]范哗,柳建兴.奖学金制度对研究生的心理激励探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68-72.
[4]常方圆,黄海.基于多层次综合定量评价体系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探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76-78.
[5]王馥君,杨东华.理工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3,(7):106-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