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历史高考教学策略
2015-12-07王雷
王雷
新课标理念下高考的核心是考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具体到历史高考而言就是对史料进行有效解读。无论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都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单纯地背书并不能得高分,所以教师的备考教学策略便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教材内容在高一、高二都已讲完,高三主要是复习课,复习课怎么上更有效率,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考复习就搞一轮,跳出两或三轮复习的传统思路,以能力立意,突破单纯梳理知识结构及背书的套路,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如何操作呢?
比如讲《雅典的民主政治》,传统教学中教师肯定是让学生记住改革的时间、改革者、内容、意义。这样做,对于高考作用不大,因为高考给材料,改革的措施都以材料给学生呈现出来,学生只需归纳就行,课上我们重点讲改革的共同点,接着比较西方代议制与雅典民主制度的异同,两者有无直接关系。高考要求考查的比较能力在此呈现出来。这样有选择性地以能力为立意的复习教学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要重点讲。在讲背景的时候,要重点讲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两个历史事件往往呈现的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但也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比如,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小农能基本做到自给自足,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到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赋役折银征收,迫使小农和市场联系起来,当然,反过来,后者也促进了前者的发展,两者互为因果,这样讲,会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对于历史事件的过程,要重点讲其中“变”的因素,司马迁写《史记》强调“通古今之变”,通过事物的变化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讲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历程,宋朝是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宋朝的市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市的发展一大转型期。明末清初也要重点讲,此时,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市场上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但此时的变化要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联系,进而思考中国为什么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拓展思维空间,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备考教学中要重点突破概念,比如“资本的原始积累”,教材上所引的恩格斯的话不好理解,那么最起码应该让学生记住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有哪几种,这样答题的时候才不会挂一漏万。
以上是笔者在高考备考教学中的经验心得,高考备考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导与引,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思维,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