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留白”策略,推进课堂高效
2015-12-07戴莹
戴莹
新课改的核心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探索的做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和生成学习的状态。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师生双方在课堂时空的利用和分配中实则处于矛盾的态势。探讨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对课堂时空的高效利用,这是新课改的焦点。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技法和心理学,我们可以发现,教学“留白”的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课堂“留白”要实现高效化,必须运用好“留白”策略。
策略一:教学“留白”应体现“教学三贴近”原则
教学“留白”不能盲目泛化,必须体现“教学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贴近学生的心理。
贴近学生的生活,就是要求教师提供的学习背景和“留白”必须来自学生真实的、现实的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学生对身边鲜活的生活资源,也容易引起共鸣,激发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学生的生活才是教学“留白”的最佳资源。
贴近学生的认知,就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确立“留白”的内容,必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教师在“留白”设计中,探知学生基础,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新旧知识之间的铺垫和衔接,这是做好教学“留白”的基础和前提。
贴近学生的心理,就是要考虑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学生情绪的引导。是否易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是否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这是判断标准。如果学生心理不接受,再好的“留白”设计都是白费。
学生就是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情感世界,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贴近学生,与学生拉家常,叙真情,真正体现师生平等,这样的“留白”才能更好地打动学生,把学生的成长建立在潜移默化之中。
策略二:教学“留白”需贯彻信任原则
“留白”,是等待,是大胆放手,也是尊重与信任。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也会有一些精彩的“留白”设计,而在实际操作时却没有达到期待的目标。我们的老师常常会抱怨自己的学生基础薄弱,生活体验少,所以没有办法对这些精彩“留白”做出相应的思索和反馈。其实我们经常是误解了学生。我们常常在学生就要头脑爆发的时候叫停了学生的思考和努力,然后急急忙忙地把“留白”补充“完整”。我们太着急了,怕教学环节和节奏被打乱,怕我们失去对课堂的掌握。归根到底,我们还是缺乏一份对学生能力的信任。我们在不自觉中拿走了一些本应给予学生成长和树立自信、自尊的机会。
体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当教师估计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认知存在一些欠缺时,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尝试让学生去经历错误,暴露学生认识上的盲点或误区,然后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发现问题,自我纠偏。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学生对教学内容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有时教师不必立刻做出特别明确的评价,让每一个人对知识都有一个自身吸收、消化、提升的过程。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运用好“留白”的策略,恰当地运用“留白艺术”,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还可淡化教育的痕迹,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