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遥远的声音
2015-12-07范梓凤
范梓凤
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的古典诗歌,是一棵艺术的常青树,内韵深厚,回味无穷。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需要我们对诗歌进行鉴赏。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以它独特的抒情性、凝练性、形象性、音韵性而成为人类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诗歌的个性与特质,遵循规律,鉴赏和解读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并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呢?
一、读,感受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诗歌学习的基本切入点,是通向审美的必由之路。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停顿,掌握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把诗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如,在教学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就上阕的朗诵,可做这样的指导:“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中的“送”“迎”要重读,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第四句“犹有花枝俏”中的“犹”和“俏”要重读,这样体现了梅花凌寒开放的特征。下阕“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的“待”“笑”重读,突出梅花不争春,报春的品格。这样,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朗诵中就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读懂,以便把握诗歌内容
诗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因此鉴赏诗歌实质上是从文本出发去探寻诗歌中所隐藏的意境和内容的过程。读懂文本才是诗歌鉴赏的起步训练阶段,读懂就是为了整体感知,以便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
拿到一首诗我们应该怎么指导学生来鉴赏呢?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词家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词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
其次,理解作品主题。主题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例如,我们讲授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就应该先介绍作者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是辛弃疾赋闲上饶时写给他的挚友陈亮的。在这基础上再介绍词人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到辛弃疾不单单是一个词人,还是一位爱国的将军。对于这点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词人当时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再次,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指导学生对一些重要作家诗风的了解,如李白诗自由奔放,颇显浪漫;杜甫诗沉郁顿挫,尤重现实;苏轼词雄健豪放;王维诗含蓄生动等等。这样,能使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少走不少的弯路,有利于他们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读深,体会诗歌的意境
初中阶段接触的诗歌一般有这么几类:边塞诗、抒情诗、送别诗、田园诗等。边塞诗中往往通过描写边塞特殊的景致来营造一种肃杀的气氛,从而表达忧国忧民,思乡思亲,有家难回的感情。抒情诗中往往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如:写高山、大川往往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写春、秋之景表达自身的喜、怒、哀、乐等。送别诗往往通过意境来抒发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友人前途的担忧等。田园诗往往表达的是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惬意、恬静等。在鉴赏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例如:写到“大雁”往往表达的是思乡思亲之情;“荷”往往体现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松”表达的是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等等。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中所包含的旨趣、意象中所体现的情调,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歌作品。
四、读出美,触摸诗人的灵魂
古代诗歌多为抒情诗,怎样读出诗的美呢?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白居易的《观刈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中描绘的两幅画面。一幅画是作者观看到的刈麦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另一幅是令人心酸的画面。那就是一个贫苦妇女抱着孩子,在割麦者旁边拾取散落的麦穗,放入左臂上挎着的一只破筐。那这位妇人为什么不在家中带孩子,不在自家田里忙活,却抱着孩子来到别人田里捡麦穗呢?一只破旧的筐子已经透露出信息:都是贫困逼的啊!最后,由这两幅画引入对诗写作手法的讲解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总之,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多读、多感、多悟,先读懂文本的内容,再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诗歌鉴赏的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倾听遥远的声音。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