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景资料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2015-12-07李倩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李倩

摘 要: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的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死板,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和兴趣不够,教学过程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背景资料补充作为重要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量。就背景资料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古诗词;背景资料;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数不胜数、精练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这些都是让我们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发展的结晶与见证,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可是,由于古诗词离当今年代久远,理解起来不容易,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也深受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对古诗词意思单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及个人政治理想等背景资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能读懂诗人、诗意和对诗歌所赋予的情感,真实感受到古诗文本身的精髓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仍存在对古诗词认识的误区

1.对其历史定位的错误判断。现在有些人往往重于现实,承继了那种对古老文化轻视的态度,有些家长这样,有些老师也是如此。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定位仍然很低,把古诗词看做无足轻重,甚至只是单纯应付考试。

2.事实上,古代诗词的讲解除了应付考试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可以成为了解古代人民生活的一扇窗户。众所周知,我国的各种名著大都是用文言文写的,如果没有一些古诗词知识,很难看到这扇窗户外面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外桃源。泱泱大国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脱离了它,祖先遗留下的五千年文化精髓和精神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二)教师个人修养的原因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快餐文化是比较受欢迎的。例如“百家讲坛”。绝大多数人没有受过严格的国学训练,一些理论大都是临时“拾来”的,所掌握的是一些表面的东西,绝大部分老师给学生讲课时也照本宣科,解释几个字词,翻译一遍大意即可。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字词及翻译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定位在识记和浅层理解),往往忽略了写作背景、情感因素等方面,因而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教学目标。往往把诗分解得支离破碎:作者介绍、解题、释词、译句、分层、内容、主题、艺术手法等没有一处遗漏,这种教条式的教学忽视了古诗词本身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及丰富内涵,同时剥夺了学生对古诗词审美对象的感知,更抑制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背景资料的分析和探究

针对古诗词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简要分析,以及一些社会现象等,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相关教学成果分析,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要从以下方面重点把握和实践,方能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

(一)借助背景资料——理解诗人

古诗词大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就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内涵。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在时代背景中,特别是放在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中,才能领悟到诗歌的真正内涵精华;盛世的李白、晚唐的杜牧,其作品风格是完全不同的;南宋的陆游,北宋的苏轼,其作品反映的社会内容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诗词教学中,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真实情感世界、现实人生态度。

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字面意思是:一叶孤帆慢慢远行,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诗人的眼中只有那流向天边的长江水。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孤帆”一词,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走近诗人当时的内心感情世界。那么,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诗句所承载的情之真、意之浓。让学生可以想象:李白站立在长江边,难道他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呢?通过一个“孤”字,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眼睛里只有孟浩然的船,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彼此的感情非常深厚。)抓住一个“孤”字,借助背景资料,让学生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

(二)借助背景资料——理解诗意

古代诗词中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往往与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对诗人的人生经历不是很了解,那么对诗人在诗词中具体描绘的事物、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就会朦朦胧胧,更谈不上有所感悟和熏陶。

例如:不了解李白被判流放西行至巫山最后遇大赦得以放还的经历,学生就不能体会《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欢快;不了解白居易由“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的一帆风顺,一下子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样沉重打击的遭遇,学生也就难以真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不了解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统治集团的政治腐败,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学生也难理解杜甫在《石壕吏》中的“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中老妪无奈悲惨结局的深刻含义。

(三)借助背景资料——拓展延伸

古诗词学习不是单一的,教学时链接引入其他古诗词,让知识达到拓展延伸,不仅可以丰富意象加深理解,还可以扩充知识量。

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苏轼浓缩了西湖美丽的景致。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感受晴天西湖的秀美景色。同时,要拓展引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优美诗句和意境。教学中,在感受雨中西湖的神奇时,需要拓展引入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通过将相关背景整合,将西湖的秀美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课堂诗意浓浓,情意绵绵,还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延伸。

(四)借助背景资料——创设情境

学习古代诗词,必须重视背景资料的运用,借助背景资料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认真透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可先介绍“安史之乱”的史实资料,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帝王不理政事,奸臣当道,权倾天下的现实社会。安禄山起兵反唐,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躲避战乱,田园荒芜的悲惨景象。乱世之中的诗人,颠沛流离,来到成都,一时无处栖身,只好求助亲友在成都的浣花溪边搭起一座茅屋,暂避风雨。到了八月间,一场秋风,无情地卷走了屋顶上的茅草,接着一场大雨,让住处四处漏水。诗人在这样一个彻夜难眠的晚上,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经典之作。通过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极有利于学好古诗词。

三、对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建议

古诗词教学中处理好背景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对诗人风格和朝代以及字号等,教学中点到即可;诗人的历史背景、经历等要依据古诗词所表达的感情和疏通诗句意思的需要,在教学设计和课堂中要做背景资料补充,这也是感悟和理解古诗词最重要的一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才能使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充分运用好背景资料,做到理解诗人、理解诗意、拓展延伸、创设情境,方能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智.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2006(04).

[2]方智范.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古典诗词解读漫议[J].中学语文教学,2009(03).

[3]杨景春.中国古典诗学诗味理论的美学阐释[J].文史哲,2008(02).

[4]李山林.“语文课程内容”略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2).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踏青古诗词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古诗词中的新年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