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经典诵读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

2015-12-07邱美容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国学语文课程

邱美容

一、语文校本课程的含义

校本课程是近几年来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词,那何为校本?通俗点来讲,校本课程应该是根据学校本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特点、学校特色而自主开发的课程。它与传统的课程教学不同在于,它更强调教师的自主研发性,对教师的个人素养、知识储备、理念创新有着更高的挑战。对于学生来说,校本课程更是一门契合学生生活实际,专为不同学校研发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可选择的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的重视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举措。语文课程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更有着深远的意义。

但是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同夏夜星空难以尽数,如何结合本校实情和学生实际,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工程。

二、经典诵读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因

1.我校学生现状的需求

我们学校外来学生占80%以上,学生的生源情况不理想,语文基础并不扎实,语文能力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他们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却不懂经、史、子、集、蒙为何物,甚至存在着语文读不读成绩都一样的错误观念。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在唱“独角戏”,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又深感语文教材和教参缺乏鲜活、新颖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多元需求。只教授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语文教学必定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感受到文化

就在他们身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社会中,校园里,教室里发现语文的美,从而在内心深处热爱生活,热爱语文。

2.诵读经典作用深远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先生指出:“在语文能力训练体系中,读占鳌头。”读便是将经典中的文化素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文化素养的中转站。经典作品中巧妙的立意、优秀的语言、深远的意境等,既能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积累素材,又能让学生模仿内化、提高写作水平。更主要的是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历久不衰,文字里承载着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充满着忠孝节义等民族精神。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认识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在咀嚼涵咏中受到感染,是形成中学生健全、优秀人格的重要途径。熟读成诵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形成对古文的理解能力,既能提高古文阅读题的得分,又能获得美的享受。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课程目标,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语文课程变革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语文课程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寻找符合地方、学校特点的新资源,合理地为学生服务。当前,在国家重视“国学热”的大背景下,教育界掀起“校本课程”研发的热潮,开发研究经典诵读的语文校本课程既符合大势所趋,又是民心所望。

三、经典诵读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1.明确目的

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为原则。明确开发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对国学经典重视不够的问题,拓宽经典诵读资源和平台,积累学生古典文化的知识,引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形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果校本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给学生带来了额外负担,不是基于学生自觉自愿自由选择的话,那么会引发学生的厌恶情绪,将得不偿失。

2.特色高效

任何类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特色是其要义。没有特色的教育难以吸引和保持学生的兴趣。经典诵读语文校本课程需要学生反复诵读体悟,在读中挖掘经典作品中的精华,从而丰富、熏陶学生的精神内在。因此,选择教材时应该在传统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拓大外延,高效补充。既不能摒弃课内知识,又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补充性、灵活多样性,实现校本课程的高效利用。

四、经典诵读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

1.立足实际,开发教材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选择研发过程中一定要契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过难会打击学生诵读学习经典的积极性,过繁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压力,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简又将失去开发经典诵读课程的意义,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所以校本课程选择以国学精髓为主,如《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等。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处理,设置解释,并结合当前考试重视古文对比阅读,课外延伸的现状,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

2.创造环境,书香校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角度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墙壁也会说庆的远大目标。”校本文化是校本课程的核心,它不应只局限于纸质书中,充满书香味的校园文化也是校本建设的重要构成。经典国学诵读的氛围可以从物质环境做起。如在教室、走廊、餐厅等张贴对经典作品的介绍;或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学校的橱窗、宣传栏等开设经典诵读板块,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篇,或将学习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心得、诵读方法等展示出来………通过校园的环境设置,让学生仿佛时时刻刻都与古代先贤对话,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经典国学的滋养和熏陶,让校园文化充满着经典国学味;同时也可利用广播台、班班购买国学机等方式,利用时间间隙播放经典作品,让经典诵读成为一种随时可行可听可读可背的事情。

3.变化形式,美化课堂

古文经典大都是语言凝练精辟、韵律优美、节奏和谐,有的还平仄交错,跌宕起伏,非常适合多种形式的诵读。除传统的听读、范读、领读、齐读外,还可以摇头晃脑读、此起彼伏读、上句下句读、按律唱读等。让学生每天在惊奇中领略经典、爱上诵读。诵读时也可以通过音乐伴奏提高美感。如在《渔舟唱晚》的古典音乐声中诵读《论语》,在《十面埋伏》的铿锵音律中品读《笠翁对韵》等等,学生从中既收获了经典文学知识,又认识不同的古风古曲。甚至还可以让音乐老师结合不同的作品,配以不同的曲子,让学生在歌唱中品味古风古韵。

4.多样展示,唤醒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多种形式的展示,便是唤醒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极好方式。将课堂变成师生演示的舞台,学生当主演,教师当串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如在班级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争星”活动,鼓励学生,让他们得到成就感。或在习作中展示,通过学习经典作品后,让学生写下心得体会,优秀作品在课堂上朗读出来,或联系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运用古诗词;每周设置展示秀,让学生背诵经典诗文、表演情景剧、畅谈诵读、展示经典阅读笔记等,让学生在展示中巩固知识、提高热情、培养听说读说写演能力。在年段或学校活动中,开展诵读经典为主题的活动,如经典朗诵比赛、速读比赛、古文知识竞赛、个人读书笔记展,“经典阅读”手抄报比赛等,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拓宽诵读展示的领域,深化校本资源的开发,让诵读氛围萦绕整个校园,充分展现学校特点。

当然,诵读经典并非校本课程的唯一模式,但无疑有其独特优势。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诵读教学,既符合校本要求,又能让学生感悟经典、内化品德,健康审美,修正观念,提高修养,确实是一件值得花时间花精力花财力去做好的工程。但校本课程的多样性、时代性、灵活性,又绝不是一门经典诵读教程所能全部呈现的,如何继续探索有价值的校本课,让学生真正学得有趣,学而有成,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应该长期深思的问题。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国学语文课程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垂”改成“掉”,好不好?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