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中的伟大时代和平民英雄
2015-12-07燕麦
燕麦
手捧着这本一百多万字的大作,不仅仅是因为它荣获了茅盾文学奖的缘故,而是觉得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极大极强的诱惑,并且无能以语言表述出来。
《平凡的世界》整体上面面清晰、文字质朴,使人有种从头读到尾的冲动。我深知这部小说是路遥先生花费了很大的心血著成的,岂不知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发生背景的选择、故事情节的整体构思等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深泄出了作家的创作总旨、创作思想及几十年来的心路历程,换句话说我的阅读目的简单至极,就是通过这些基本问题去了解这位作家的许多“信息”,(暂可以称之为全方位的模样)。文字洋洋洒洒、唯美而朴实、温馨又动人,淡淡的人间烟火之间是飘浮不定的彷徨;尤其是从文字里面透露出的浪漫氛围则似乎时刻在自己身边徘徊,一种幽香吐芬的环境、一种空旷寥落的村庄组合、一种委婉而含蓄的情窦初开、一种叫人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充溢在文字与标点之间煞是充实!尽管路遥笔下的种种人物都白农村出生,或者是安身立命,竭力维护特有的“村庄尊严“,使得读者在欣赏时不能不带着问题,有时为一似乎不是理智的“理智”(作行为举止讲)重新推翻原有的思维理论;或者是奋发图强、经过自我磨砺与岁月考验终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驻足落户,大放异彩,演绎着属于特殊时代背景中陌生面孔的喜怒哀乐;或者是一直沉溺于本阶级的利益纠缠中直到有固定的能够使他揭开虚幻面具的人出现,当然作为一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她)必需要有虚幻较之纯净的新的物体,即艺术上所讲的真实,那么我可以说来源于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是足以感动大多数读者的。另外配角,即主人公发展脉络的陪衬由作家自身通过构思、分析、理解、自我检测等众多形式而在一定场合、一定时期内将他推出,综观这些缘由,我们不难看出路遥传达的一种表面上是农村化的,但实际上似乎又是与城市紧密相关的一种信息……
我感触尤为深刻的是整部作品的主线一直都以农村为故事场所,虽然如此,我却发现但凡现当代作家中像路遥那样衷情农村的作家实在很少,甚至寥寥无几。于是村庄的气息、收割的热情、以及如火如荼的岁月,所有那个时代的美都全权尽收我的眼底,飘逸和灵动背后又分明是栩栩如生的往昔,许多残酷的记忆又被它重新粘贴起来;以至于读完《平凡的世界》,我却揣满了无形的沉重,欲言又止的感觉颇不好受。小说的框架宏大繁密,情节集中曲折,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故事发展跌宕回环、揪心更夺泪!实际上,孙少平与孙少安的历史是我愿花更多时间去思索的,“一九七五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作者以这样的字眼一笔带过,凝滞在记忆里的仿佛是孙少安的影子,较我白己的观察力而言,始终认为孙少平与其大哥孙少安不可能也不需要心理上的某种共同点,而当我读到田润叶(女主人公)在暗恋孙少安,又急于向他表白时,不知是文字的缘故还是其他因素,因为我总觉得两兄弟在爱情方面的某些映射可以说完全是空白,重要的是读者如何填充该空白。仅以一例就形成了与他相反的另一主人公形象,当然这只是个人意念罢了……
路遥应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就已意识到了他自己的这种排斥城市文明的心理意识,只不过在《平凡的世界》中作家想要的目的更明确,《平凡的世界》中的感情与理智、城市与文明、现实与浪漫、老年与青年、时间与空间等因素似乎都展开过有力的对比,不攻白破的人性、受人悯惜同情的小人物、一种命运的呐喊、一种感情的抉择、一种罪恶的被惩、一种尘封的观念、一种时代潮流的萌动从四面八方袭来,感觉在历史发展的年轮之上人从来都能感应到宿命;与此同时主人公的命运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细节性的问题扑面而至,应接不暇!
在这部恢宏的心血之作中找不出大气,找不出不羁,所谓叛逆、个性之类。路遥是归之于单纯的活跃中突出个性性格、典型气质与语言的,自然化了的描写方式乍看起来不太让人接受,但恰是这一点就已说明作家被大众群体所接受的问题。
《平凡的世界》在展现孙氏兄弟波澜壮阔一生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时代既是他脚下的土地,也是他的舞台;是他的噩梦,也是他的晴天丽日;是他的苦难,也是他的欢乐。展现时代是为了展观时代的英雄,而当英雄默默无闻,扎根土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冥冥之中也潜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特殊关系。
孙少安,淳朴的性格,典型的农村汉子,全身上下透露出农村人特有的品质,在生活面前从不妥协,热情洋溢,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时按自己的性格来,他有较强的醒悟意识,因为在古老的双水村里是他第一个将轰隆隆的机器引入的,他办起了砖厂,始终有着远大的抱负,希望有一天能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来改变家乡的面貌,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应该说孙少安缺乏的不是知识类的东西,而且这种局限在他身上更能发生奇妙而强大的作用,所谓越是漏洞百出的人物越显得完美和可爱。
孙少平,因经济条件而未接受更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人正直善良,对班集体很热心,通过报刊的学习,他的阅历一下子丰富起来。路遥在作品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孙少平躲在麦垛后面津津有味地吸取着他所大量需要的精神营养,那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这个只有十七岁的孩子有了许多启迪,他对知识真可谓是“贪婪”呀,那么据此我想说的就是孙少平不甘心在土地上一辈子奋斗,他深深地懂得他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要“抛下”土地,到外面去,所以在近十几年的自我锤炼中他甘心到煤矿吃苦,并且从中领悟到许多关于人生、命运的信息,与其说这是在磨炼,倒不如说这是因为命运他不得不经历的生活片段。
当少安大哥的幼年朋友田润叶请他去吃饭时,这个自尊心颇强的孩子内心是何等地焦虑,这时他的心理活动完全是由行动衬托而出的,首先在田润叶家里他表现出了自己的寒酸和处于“被动”的窘迫慌张,其次在周围不见身影时他才狼吞虎咽地吃下了润叶为他张罗的丰盛饭菜,以致于当他吃完时就欲走,逗得田润叶开心地笑起来,到后来润叶把自己想和少安商量事情的话告诉了少平,又将几块钱和几张粮票硬塞给孙少平时,他的整个这一系列心理活动才算结束。
如果把孙少平与孙少安放在一个平台上比较,我觉得孙少安更富有一种极强的阶级观念,或许正是如此他才没有接受从小青梅竹马的田润叶的爱情,以致田润叶在以后的婚姻中性格大变,故事也由此曲折开来,值得一提的是,田润叶,这位小学教师深爱上孙少安而无法白拔,在她忧郁的背后却是沉默的理智,书中有这样的文字:润叶暗怀心事,将一块石头从学校踢到了家门口才作罢。性格、气质已在读者眼前完全活跃成熟,血肉饱满!
与《人生》中的高加林完全不同的是孙少安一开始就主动接受命运,在双水村大干了起来,这一点较为重要,因为高加林至后来才恍然大悟过来;在此中所反映的是一位作家站在理性的高度逐渐意识到排斥城市文明的必要性,简而言之,路遥因为深具浓厚的乡土情结才使得自己的作品脱离了描述工业文明的大部队。在这部作品中路遥也许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作为一直衷情农村题材的作家而言路遥是成功的。并且他一直在维护民间的一种伦理,一种已被人遗忘的文明。总之,读完《平凡的世界》真是感慨万千,既为艰苦年代痛心疾首,也为主人公不屈不挠的可贵精神甚感激励。《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塑造了众多的时代英雄形象,一方面,是响应“文革”结束后的美好春天,一方面则突出了路遥自身创作上的变易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