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变学习方式 构建高效生物课堂
2015-12-07刘晓慧
刘晓慧
摘要:面向全體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是《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生物学教学是一门亲近自然、贴近生活的自然科学,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在生物课程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投入到“我要学”的浓厚氛围之中,发展兴趣,乐于创新,勇于探索,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在一线的教师“穿新鞋,走新路”,更好的创建新型高效课堂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自身在教学生涯中所积累的微薄经验,仅对“高效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组织和实施”提点自我见解,从课前做充分准备、在课中创新探究性教学、在课后进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力求为高效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可借鉴的研究。
关键词:学习方式;高效课堂;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81-02
在日益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如何让教师的课堂更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创设优质的高效课堂是众多一线教师的第一职责。也是教师不懈追求的永恒动力。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是《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那么,教师该如何按照新课程标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高效课堂的生成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中创新探究性教学、在课后精心进行教学反思,处理好好学生学习的方式,努力营造初中生物高效课堂,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一、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1.树立奉献精神。笔者认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尽自己所能,创造一个宽松的、互动的课堂,一个善意的、有责任感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激发学生内心的潜在力量,他们会试图模仿老师,会像老师那样做一个智慧的积极向上的人。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标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自己的热情与爱传达给学生,始终对生活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用我们的知性、热情、宽容去善待每一个孩子;用我们温暖的话语去感染每一个孩子。同时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的、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和谐的社会观。
2.做好集体备课。俗话说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此才能让我们有更好的发展和不竭的创造力。教育教学亦如此。“集体备课”能更好地集众家之长,进一步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智慧与内涵,提升教学素养,进一步总结自我,反思自我,在不断的顿悟中去发展、创新、提升。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集体备课,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的开展更好地集中了学生固有的问题,更大程度上集合了教师的集体智慧来帮助学生解决其所惑。也能更好地预测并避免问题的重复产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优化教学模式。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强调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应当由“演员”变为“导演”,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一下策略:在新课讲授过程中,以学案为依托,通过生生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找出学生的盲点进行精讲精练,来达成当堂问题当堂解决的目标,从而更好地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效率,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在习题课中,笔者主要侧重与引导生生间共同分析、解决,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学生感受到了解惑之后的成就感;在复习课中,系统地给学生构建概念图和知识树,从而使知识更连贯更系统,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总之,教师就是舞台上的导演,每个教师都要充分做个优秀的艺术家,让自己的舞台动起来,活起来。
4.开放生物实验室。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离不开学生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真实地与科学现象和原理产生碰撞的火花、心灵的共鸣,更好地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短板——理论性太强,实践性太少。同时,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提升了生物科学素养。兴趣的培养要远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兴趣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笔者认为要想创设优质课堂,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成为学生们快乐学习的家园,让学生乐与参与、乐有所思、乐有所获非常必要,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各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呈现,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的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达到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多种形式设置问题情境,比如:①充分利用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小专栏,带着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问题,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②利用古诗词或谚语等创设问题情境,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了什么样的生物学道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了什么?等等。③利用演示实验、多媒体、生物标本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形象、直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问题设计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教师在知识教学传输过程中问题的有效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尽量避免陈述式、选择性的问题,而更应该设置开放式的,探索式的,更好的达到启迪学生的效果。
在“生长素发现”的这节课中,笔者在讲授时,设置了如下问题:向日葵的葵花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呢?植物在弯曲的时候是什么部位呢?幼嫩部位还是成熟部位?植物的生长总是向着光吗?你能设计实验吗?通过问题串的设计更好地完成了对认知目标的达成。
2.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预习。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能够在课堂上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预留的困惑,使自己的有意注意更加具有目的性,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前应对学生设置一定的内容适当的预习任务和有针对性的预习指导,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预设一些具有不同梯度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习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思考和挖掘。
根据生物学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布置一些课外预习内容,但笔者认为,生物学科的预习大部分应该在课堂上进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列出预习提纲,为学生学习做铺垫。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在讲《开花和结果》、《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两节课之前,我都在课前布置好作业,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入手去准备课上用的相关材料或者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懂得了生物源于生活,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的达成,针对初中学生好动、活泼、独立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托,通过培养小助手等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来引领。同时,应更好的利用影音、图片等媒体,开展多样化的游戏竞猜等活动,多元化情境的创设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兴奋点,促进知识的达成、经验的分享、心灵的碰撞。通过交流和展示,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七年级上册《开花和结果》这节内容学生对传粉和受精过程以及如何形成果实过程比较难懂,教师在课前将班级学生按照前后四个人一个小组,分成了八个小组,以小组pk的形式学习,按照带领学生游览花王国见闻的形式展开授课,学生在“花之堡垒、花田喜事、爱情结晶”三个教学情境中,融洽顺利地理解了教材上的重难点,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4.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与学生知识传输的纽带,一个优秀的老师,总能通过语言的巧妙设计来吸引学生们,表达幽默诙谐,富有情趣;恰当引用成语、比喻等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感染力和情感色彩,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启迪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讲到孟德尔的基因遗传规律时,学生对于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不是很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牢记知识点,我在课堂上自创成语“无中生有,有位隐”来帮助学生理解。结果再遇到相关的题目时,都能轻松的解决。
三、在课后精心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及教学检测后的再思考和认识过程,从而来总结和积累经验,为后续的教学任务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从而使教学任务更有效的完成。每一次有深度的思考和反思都是教師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教师尽快成长的宝贵经验和力量源泉。
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和意外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等做进一步调整,写出体会和不足的过程。包括对教学前的预案调整,教学中的生成记录以及教学后的反思随笔。并且我也从不断的教学反思中受益匪浅,使我知道了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一节高效的课堂。
结语:转变学习方式,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个从事在一线的生物教师不断探索并不断追随的教育理念。高效的生物教学课堂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创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