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浅析
2015-12-07刘辉荣孙少帅
刘辉荣 孙少帅
摘要:在培养应用性和创新型研究生过程中,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对我校研究生联培基地建设过程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当前我校及广西区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与解决方案,期望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为培养高素质专业硕士研究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96-03
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在研究生创新工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模式。随着该模式的逐步推广,基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联培基地企业从事领域相对单一化的特点以及研究生培养多样性需求的矛盾也较为突出,并引发了广泛关注,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我校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改善基地建设质量,推进联合培养基地更好、更科学的建设,同时更快适应国家及地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势,让基地真正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一、广西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区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增大,尤其是专业硕士的规模增长迅速,这一趋势顺应了社会及企业等对高端教育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然而,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脱离了社会的真正需求,对创新性教育的思路并不成熟,这严重阻碍着科学知识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张云[1]指出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是符合国情、适应时代特点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当今社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但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应运而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助于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架构,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还有利于在大平台上实现人才培养、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广西自2007年9月开始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截至目前为止已与区内外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了“中电北海产业园”等4个广西区级的基地和“湖南天银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等2个学校级别的基地。我区已经把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作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区教育厅对于获得区级的基地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资助,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在我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尤其是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问题日益增多。
二、广西在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发展十分迅速,通过对我校以及广西区联合培养基地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建设过程中无论从理论指导还是在实践经验等各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依据,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需解决。
1.体制陈旧,照搬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套路。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的不同,在研究生联合培养方面的机制、政策等方面出现不协调因素。基地建设的途径与形式单一,未能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色,改善其构建,成为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问题的重中之重[2-4]。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需要克服发展目标和运行机制不同的障碍,明确各自的责任、利益,合作双方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导师互聘、学生管理、科研成果认定、经费保障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究底是体制创新问题,是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能否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体制创新过程中,应当将学生的培养方式和教学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校企互动,实现高校、企业、导师、学生的多方共赢,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联合培养模式与方式单一。传统、陈旧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制度不能完全达到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因此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彻底摆脱“象牙塔”的传统培养模式,我们要根据社会生产实际培养研究生。为了摆脱传统的培养模式,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基地的建设为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搭起产学研一体化的基础平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创建,达到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成本分摊的社会效益。近年来,我区工程硕士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较快发展,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过于简单,双方不要仅仅局限于科研项目和课题的简单合作,应当在导师互聘制度、人员的有序流动和相互交流方面多下功夫,培养方式应更灵活,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更多样化。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培养方案,其作用非常重要,要因人而设,不同类别的研究生应有各自相应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与企业对不同类型与规格要求的研究生人才需求,不能千篇一律。
3.管理制度不完善。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能够正常有效地运行的关键在于完善管理机制。在管理机制中,要明确校企双方的工作职能,细化分工与合作。通过建立健全的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工作部门,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顺利达成研究生联合培养目标[5]。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盲目、随性和无序的现象,所以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生培养的思路和联合培养基地的特殊性,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达成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规范培养行为、保证培养质量为原则,在学生选拔、导师选聘与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条件保障,科研成果認定、研究生管理与考核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完善且规范的规章制度。
4.准入条件与考核标准模糊。目前,高校的研究生学术道德管理机构主要由研究生院(处)、学位委员会、导师、研究辅导员组成。从表面上看,多方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已存在,学术道德的管理和推进正在展开。但从实践操作上看,研究生工作部门对研究生管理侧重宏观管理和专门的业务管理,至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相关成文规定并未得到遵循,根本无法深入和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学术委员会的专家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有方向性的指导和规划,但并不能触及具体的问题;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往往限于专业领域和范围;研究生辅导员侧重学生思想、生活等方面的管理,对专业极其细化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管理存在一定困难。使本应“严进严出”的体制,变成了“严进宽出”,究其原因在于“人情”风。我们不应该把学生不能完成学业与导师的水平挂钩,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导师负责任的表现。淘汰机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这已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但多年来,淘汰制一直未能真正付诸实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些环节上可采用淘汰机制,即有一定比例的一次不通过率,形成竞争氛围,间接提高研究生准入水平。此外,学院主任、学科带头人及学位评定委员会也应在研究生的招生、资格考试、论文选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过程中发挥各自的辅助监控作用,明确考核标准,这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同时也可向社会与企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广西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问题的解决途径
1.寻求多种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方式。建设思路上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实际利益与研究生培养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开展联培基地建设,并尽可能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要与发展紧密结合。在建设原则上应进一步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应为建设而建设。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分化,反而应更加强调系统的统一性、整合性和集成性[6]。根据不同行业研究生培养的特点,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富有创意、成效显著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比如可进行多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尝试,包括设立创新实践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申报科技立项及科技平台等。引进企业的科研人才到高等院校担任兼职导师,学生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一起进行科研辅导下进行企业产品的研发工作,开拓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办研究生班,根据企业发展要求,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加强学生培养的实践性,高等学校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得到了科研发展经费,企业的前沿问题和技术困难得到解决,这样既推动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也解决了企业的实际困难。
2.拓宽联合培养学科的领域与类型。基地的建设应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与高校联合开展培训工作,培训企业所需的高级科技人才或管理人才。同时要充分考虑企业从事领域的相对单一性与研究生培养多样性、多学科化因素,在联培基地的规模上不宜太大,而应重点放在多领域、多学科上,并尽可能是在与学校研究生导师有项目合作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以项目为依托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把高等院校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企业与高等院校根据企业的产品要求提出研究课题,由企业负责提供资金,双方成立科研攻关小组,科研成果再拿到企业进行工业化,从而有利于形成更紧密的联培机制。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更多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加入到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中,需要不断扩大联合培养基地的合作导师队伍与类型、研究生规模和合作领域。同时,为了加大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的支持和引导,需要积极协调和争取政府相关部门落实对基地建设的各项政策倾斜。通过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才能实现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在培养研究生工作中的全方位协作,基地建设才能在我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中发挥积极作用。
3.明确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目标。正确认识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发展的目标,可以有效地把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基础,充分发挥合作双方在人才、学科、科研条件和项目资源等优势[7-8]。联合培养基地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研究生通过联合培养基地这一桥梁深入到企业中,享受到企业的部分资源,开拓了科研开展视野,为其研究生阶段的科学研究夯实了业务基础。同时,企业凭借着与高校优秀导师的合作,利用高校知识优势等资源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减轻了企业缺乏科研人员这一状况,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得以提高,这样,高校与企业既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多赢的目的,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得到了改革和创新,推动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4.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局面。研究生招生规模近几年增速明显,广西区在校研究生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各高校在科研教学上拥有雄厚实力,教学经验丰富,为广西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而我区的一些高科技企业、研究机构,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超强研发能力的科研人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可与高校优势互补。为了有效地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个行之有效的途径。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是一个创新型的培养体系,在该体系下,双方能够取长补短,分享共有的资源,使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先进知识资源,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与高校实现知识共享;另一方面,学校拥有庞大的图书、文献资源和科学实验设备,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研发人员可以把学校的知识资源为我所用,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认识到了高层次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以在企业付诸实施,研究生教育也发掘了知识向生产力转变的有效途径。这是研究生教育改革模式发展的新方向,是教育、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总趋势。这不仅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有益实践和探索。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向社会开放,打破传统束缚,得以提高人才培養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当前,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与相关企业协作不断深化,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机,也给我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区的研究生教育必须从广西区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服务生产第一线为己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共同探索出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的有效机制和方法,努力使研究生教育联合基地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沃土,成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张云,聂瑾芳,李建平等.对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若干思考[J].广州化工,2011,(14):166-167.
[2]梁亮.地方高校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不协调因素及解决探微[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84.
[3]方伟.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J].甘肃科技,2009,(21):213-214.
[4]袁博,黄尚峰.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研究[J].学周刊,2012,(2):5.
[5]史新华,农丽萍,黄汉明等.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方式改进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5):192-193.
[6]潘立,柴国钟,彭旭东.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特征、体制和策略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2,2,(1):51-55.
[7]胡良斌,李必文,樊湘芳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1-2.
[8]王家全,唐毅.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大众科技,2013,(4):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