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涤“二人转”水墨人物画的审美意蕴和市场价值
2015-12-07文‖杨峰
文‖杨 峰
陈涤“二人转”水墨人物画的审美意蕴和市场价值
文‖杨 峰
著名画家陈涤的“二人转”水墨人物画,是当代画戏曲人物画的佼佼者,他的“戏画”有着东北人特有的粗犷豪迈气质,展现出东北人的力量之美。作品充满阳刚之气,将“二人转”的舞、逗、浪用纯正的中国画笔墨语言,恰如其分的展现出来,他的画始终离不开东北民间的审美意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中国画的笔墨精神。
陈涤;“二人转”;水墨人物画;审美意蕴
一部以中国画笔墨形式,表现东北“二人转”的《关东之韵》——陈涤中国画“二人转”专辑出版了,此画集被列入吉林省优秀文艺作品专项资金重点项目,这本画集是吉林省画院著名专业画家陈涤近年来创作的,在欣赏这50余幅形态各异、生动传神的“二人转”水墨人物画作品的同时,感受画家把“二人转”的神韵和中国画笔墨形式有机的结合,在俗与雅之间构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特别是画家从东北的地域文化中找到了同中华大文化间的血脉关系,那就是“二人转”表演的写意性与中国画所主张的意向性是一致的。“二人转”是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的花朵,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将赋予她在中国画园地里夺目绽放。
一、生活感受激发了陈涤的创作灵感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二人转”艺术是生长在白山黑水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二人转”是最受百姓喜爱的说唱艺术形式,它是从东北民间语言、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其特点是“说、唱、扮、舞、绝”的艺术特质,“二人转”具有神秘、怪异、粗犷豪爽、火辣热情的人文特色,这些构成了“二人转”具有特殊的地域风情,“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它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底蕴丰富、历史悠久的东北文化特色。出生在东北黑土地上的画家陈涤,他眷恋熟知这里的风土人情及民风民俗,他常年深入乡村,与农村的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在创作大型历史画《闯关东》时,曾连续四次去农村考察、调研、收集素材。
吴祖光对“二人转”总结了两句话:一是“删繁就简二人转,以少胜多单出头”;一是“千军万马,全凭咱俩”。这两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二人转”突出特色的经典之说。“二人转”只是两个演员,一旦一丑,而且一没道具、二没环境,服装也不像戏曲的服装行当化,用中国画表现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性。两个人转来转去会使读者产生视觉疲劳,且构图极易重复,画起来难度很大,画家需要花费很多心血,尝试了中国画多种表现形式和技法,调动了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并结合对生活的感受,独创出别具一格、浑厚大气的“二人转”戏曲水墨人物画作品,作品体现出了关东人特有的豪爽、粗狂、倔强的个性,准确的把“二人转”具有的活泼舞姿、诙谐的肢体语言通过笔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画家在吉林大地上成功的表现了地域文化,崛起了一股民族、民俗雄风。
二、陈涤“二人转”水墨人物画的审美意蕴
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中,擅长于用中国画纯正笔墨语言创作戏曲人物画的画家不多。老一辈的戏曲人物画家是关良,北有韩羽,南有高马得,堪称当代该领域画家的代表,可谓“戏画”三大家。关良画戏的笔墨特点是,着重稚拙天真的绘画笔意,高马得画戏的笔墨特点是,着重吸收了夸张变形漫画语言。韩羽画戏的笔墨特点是,着重浓厚的动画与漫画相结合。他们的作品共同特点是,用简练、稚拙天真而幽默的笔意,夸张、变形的手法传神写照,写出了强烈的民族精神。
画家陈涤的“二人转”戏曲水墨人物画,有着东北人特有的粗犷豪迈气质,展现出东北人的力量之美。作品将阳刚气挖掘了出来,将“二人转”的舞、逗、浪用纯正的中国画笔墨语言,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他的画始终离不开东北民间的审美意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同西方审美文化相比,中国审美文化理想,无论从其思想层面讲,还是从其事象层面看,都在坚持壮美和优美、阳刚和阴柔及不偏、均衡统一的基础上,相对偏于优美,侧重阴柔。这种偏重既表现在总体倾向上,也呈现在发展趋势上。所以可以说,‘守雌致柔’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一大民族特征。”[1]61陈涤“二人转”戏曲水墨人物画突破了传统的‘守雌致柔’的阴柔美,而朝着东北人所独有的壮美方向迈进。
画家陈涤的“二人转”戏曲水墨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神调》(图1),描写的是请神仙为人看病的内容。画家以中国画大写意的手法,用没骨技法大胆的泼墨,线条如锥画沙般干涩拙
朴,动作大胆地夸张,先取大的动势大的笔墨关系,然后再细心雕琢画细部,女人的大红衣服是以朱砂阔笔写出,施没骨画法,趁湿用长锋笔勾线,背部不勾线突出了实与虚的笔墨关系,色与墨线相融相破,表现出画家驾驭笔墨技巧的功力。脸的画法吸收了京剧的丑角三花脸造型,服装和色彩吸收了民间的绘画元素,人物造型融合进一点漫画的夸张语言。但看起来又不是漫画的形态,而是适度的变形。从而使画家陈涤的“二人转”“戏画”有别于其他画家的风格,形成了具有中国画笔墨精神的有别于其他画家的表现形式,这是画家多年探索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正因为画家陈涤对萨满文化和“二人转”表演艺术有深入研究和领悟,所以他能表现出萨满跳神的仪态神情和难以抑制的歇斯底里的状态,如:呼喊、跳跃、摆头、摇头、手舞足蹈等。作品《神调》用娴熟的线条和笔墨,把人物刻画得相当充分和准确生动。画出了跳神者有节奏地敲着“神鼓”,动态中抒写出耸肩颤背梦幻般地境界,特别是把萨满跳神时模仿自然界动物生存模拟舞姿表现的恰到好处。欣赏画家陈涤的《神调》,仿佛听到了大小铜镜和腰铃相击作响的声音,舞者俨然如沙场上的勇士,显示出“神灵”的威严。二人演唱形式是萨满教祭祀歌舞形式的秉承。两个演员歌舞表演形式和北方萨满祭祀歌舞中年夜神、二神演唱形式、形态基本一致。
图2 《黑白相生》 陈 涤
画家陈涤的“二人转”戏曲水墨人物画,把充满乡土气息的“二人转”所具有的这种大喜大悲、大收大放特点表现得完美生动。并把“二人转”舞蹈特征的扬、蹲、摆、颤四个方面,通过人物动势刻画得以再现。例如:《黑白相生》(图2),画中的两个人,男人的服装是大块墨团,女人的服装是淡墨线的白色,两人组成一黑一白、一阴一阳、阴阳律动,不拘于形似,而偏重于神韵的表现,“‘韵’乃是中国画最特殊的个性,失去了‘韵’,便失去了中国画”。唐岱在《绘画发徽》中则强调气与韵的有机统一,“六法中原以气韵为主,然则有气则有韵,无气则呆板矣”。[2]197、219陈涤的这幅画构成一幅生气灵动的生生不息的“太极图”像。体现了中国审美文化中的和谐美,显示出一种宇宙间普遍存在的相反相对的矛盾关系。“阴阳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包含、循环轮转、动静不测、浑然如一的圆融性、整体性。”[1]95画家陈涤把“二人转”边颤边舞的异常之美表现得惟妙惟肖,更表现出东北人热烈红火、刚健、豪放的性格,这是东北人尽情尽兴性格的抒发。
画家陈涤多年来在“二人转”水墨画创作上,尝试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构图上力求变化多端,他采用了扇面书画形式表现“二人转”水墨画。扇面书画是中国一种非常独特、别致的艺术形式。小巧精致的团扇书画体现的是“优美”,同样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宋代的院体团扇画、明清的折扇画。都在有限
的小小的空间之中,蕴含着清新灵秀,以小见大,造成空灵而广阔的意境,表现出丰富的内蕴和宁静的生活境界。例如:陈涤的团扇画《包公断后》(图3),就是用梨园形团扇表现的水墨画作品。画家选择的是灰米黄色洒金宣纸,这种质地和色彩本身就营造了一种氛围,画面中刻画的两个人物,前面的人物用没骨法粗笔写出,笔墨浑厚饱满,浓淡、干湿、皴擦、点染一挥而就,笔墨韵味十足。后面的人物用长线按笔墨的韵致勾勒,然后用色破墨线,用水冲色和墨,形成背景人物虚的感觉,与前面的人物的重墨块形成对比,还有人物的倒V形的动势与团扇的弧线形成曲线与圆线的对比,再配上长款题字形成一个大灰层次,从而形成整体画面的和谐韵律美。这些特征是画家笔墨语言成熟的表现。画家在用团扇这一古典的书画形式之中,以新的笔墨技法,描绘出“二人转”水墨画的题材内容,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美感和意蕴。
图3 《包公断后》(团扇画) 陈 涤
三、陈涤“二人转”水墨人物画蕴含的文化市场价值
“二人转”产生在民间,它的创作者、表演者都是最底层农民,使这一剧种具有天生的平民性。“二人转”同那些高雅艺术不同,它取材于东北农村的农民生活,用农民的眼光看待艺术,主要的观众也是农民,所以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农民所喜闻乐见的,是属于民众的,老百姓看得舒服觉得亲切,自然就会喜欢“二人转”。东北有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二人转”能为紧张烦劳的都市人提供一个回归自然、发泄烦闷心情的特定时空,人们在高效率的紧张工作的同时,更需要轻松幽默的东西来减压,使得疲惫的心情得到缓解,而“二人转”恰恰满足了大家的这种心理诉求,这是“二人转”由农村走向都市并大受欢迎的内在原因。
基于“二人转”的广泛社会基础和民众的热情,就可以开发陈涤的“二人转”戏曲水墨人物画系列产品。如:1.在“二人转”剧场的门票印上“二人转”戏曲水墨人物画;2.在剧场商店销售折扇上印上“二人转”戏曲水墨人物画;3.把“二人转”戏曲水墨人物画用宣纸仿真印刷,再配上精美画框销售或作为礼品馈赠;4.把“二人转”戏曲水墨人物画制作成动画,在电视上播放;5.把“二人转”戏曲水墨人物画印成扑克牌、明信片或邮票;6.把“二人转”戏曲水墨人物画设计成平面和影视公益广告等。
开发陈涤“二人转”戏曲水墨人物画蕴含的商业价值,不仅仅是书画艺术产业化的一个方面。陈涤“二人转”水墨人物画是俗文化与高雅文化完美结合的范例,是专业画家画民俗题材的创举。艺术家在渴望其艺术发展时,都希望能从民间吸取营养,回归自然的本真面貌。对陈涤“二人转”水墨人物画开发的成功,可以带动更多的画家关注民俗、喜爱民俗、画民俗,也可以激励农民画家和民间艺人的创作热情。著名“二人转”理论家王木萧认为:“只要二人转作品能从群众的俗中发现生活感悟和人生真谛,这个俗就能与雅共鸣,俗与雅能相互转换。”[3]9
总之,我们可以把“二人转”戏曲水墨人物画进行多角度的艺术开发,不断地推进吉林的旅游业、动画业、广告业和相关的艺术产业化的迅猛发展,通过艺术产业的运行,借助艺术传播途径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构建审美价值,从而做到经济效益和艺术审美的共融共赢。
[1]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陈传席.陈传席文集[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3]邰子桐.王肯谈东北二人转[J].华章,2009 (8).
J22
A
杨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