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建设视野下的自然美学

2015-12-07刘一歌

艺苑 2015年1期
关键词:利雅得河谷美学

文‖刘一歌

城市建设视野下的自然美学

文‖刘一歌

当下中国城市中严峻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向我们揭示,仅以经济和效率作为城市主导的建设原则,是不充分的,而自古存在于中华文化基因中的自然美学将是当下城市建设原则的重要补充。本文通过剖析国内外将自然美学与城市建设原则相结合的两个案例,详细阐述自然美学指导下的城市建设是如何解决城市既有基础设施问题、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并让城市与自然成为和谐共生的整体。

城市;建设;自然美学

图1 清代袁耀《桃源图》(局部)

图2 公园是坐落于城市中央的一大片自然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自然美学存在已久。它源于古代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先秦诸子的观点更加奠定了自然美学在中国人文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贯穿始终。在诗歌、绘画甚至园林艺术中,人们通过咏叹自然、描摹自然、再现自然,探索自然之美,寄托心中情怀。在古代的城市建设中,人们往往会参照自然风水学说,建家围城营国,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聚居环境。这种筑屋原则与自然美学的融合,在相当一部分的古代著作和画作中均有所体现(图1)。

然而,在当下城市建设飞速扩张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之美与自然之美却成为了一对难以相容的概念,人们在建造城市时不再遵照“与自然相融合”或“自然的运行法则”,而转向一种迎合“人为审美”和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的建设原则,对自然美学的追求也曾一度因为整个社会激动人心的发展建设而被人们所淡忘。

直至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积聚,人们主要聚居地——城市——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回归与自然的融合、追求自然之美的渴望才重新被强烈地激发出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亟须转型,重新思考其与自然的关系。

但是,在城市建设原则中提倡重视自然美学,就可以真正解决发展中国家城市建设中的环境、生态和发展问题吗?如果对自然美学的提倡仅仅是停留在视觉层面上的“形式主义”,让城市看上去更绿、看上去更贴近山水,甚至仅仅是再现小桥流水人家等画面,而不是去“介入”城市建设,让城市崇尚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运行法则来建设,那么,这些举动都将十分危险,并且极易被肤浅化,以致于让城市和村庄又重新置于危险境地。当下中国城市与建设中不乏此类案例,例如一些立面美化工程,添置临时花草的绿化美化工程等。

为了阻止这种对自然美学肤浅化运用在城市建设中的蔓延,本文将举例说明自然美学和城市建设原则在更深层面中结合的可能性,试图在当下城市建设的语境中,拓展自然美学的内涵。

一、自然美学的内涵

自然美学是把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学研究。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中,“自然”的概念是指本性,但是当下所讨论的自然美学中的“自然”更多是指自然之物。自然美学所关心的是人与自然之物的关系。自然美学并非一种崭新的美学,而是在传统美学中与艺术美学相对而存在的,但同时它也是被边缘化的。随着20世纪人类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自然美学又重新回归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之中。

自然美学的研究,在环境问题如此紧迫的当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建设原则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

城市建设原则以经济增长和效率作为主要的依据,而忽略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探讨,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到了必须转型的关键时刻。

在城市建设视野下的自然美学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理论,还具有科学性内涵。其所探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仅停留在视觉表象,还涉及到更深入的作用机制和系统。换句话说,自然美学对于城市建设原则的指导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视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还应当在城市的运行机制和系统层面上,让人、城市与自然相互促进。

自然美学是对以经济和效率为主的城市建设原则的重要补充。在人们盲目追随经济和效率原则来建设城市时,往往会将自然的法则抛之脑后。在城市中保留或局部恢复自然系统、让城市与自然共融,曾经被认为是一些对自然之美念念不忘之人的怀旧做法,认为这样做不仅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且除了美化环境外,能够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解决城市基础问题等方面带来的好处微乎其微。这些偏见加剧了自然美学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对立关系,让人们认为自然美学与现代城市追求高效、快速经济增长的建设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图3 群力雨洪公园平面图

图4 公园成为城市中一片独特的自然景观

图5 湿地边缘的体验区

图6 栈桥局部

二、自然美学与城市建设原则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事实上,自然美学并没有与理性的现代城市建设原则背道而驰,相反,如果在城市建设中恰当地引入自然系统,不但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现代城市既有基础设施的补充。以哈尔滨的群力雨洪公园的自然景观规划为例(图2、图3)。中国的许多主要城市都会同时面临严重的缺

水问题和雨涝问题,这一对矛盾在北方城市中尤为突出。其主要原因归结在不透水地面材料——沥青和水泥——的大量运用,而汹涌的雨水仅依赖人造的地下管道系统来排放是远远不足够的。以北京为例,该市年平均降水仅500毫米,但2011年6月23日仅一天的降水就达到了50-120毫米。要解决这么多突如其来的雨水,必须有非常庞大的财力物力去支持相对应的排水管道建设。同时,城市排洪管道的建设还会导致大量城市雨水被直接排出,切断了雨水向地下水的渗透过程,导致城市地下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造成地下水位年年大幅下降的后果,影响城市的正常供水,加剧当地严重的缺水问题。

图7 哈尼法河修复方案

图8 河道中设置巨石景观,当流水穿过时可以增加水体含氧量

由于城市财力的限制和技术的局限性,现实中的城市雨涝问题是无法通过简单扩建和一味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来解决的。而群力雨洪公园的案例告诉我们,“廉价且有效”的自然系统可以作为现代城市既有基础设施的补充,在重现城市自然之美的同时,又能解决一些仅靠人工建设难以解决的基础问题。

该公园将城市中心一片低洼的空地还原为自然湿地,沿着四周采用挖填方的平衡策略,形成一系列高低不平的土丘和深浅不一的水洼,作为雨水的过滤和净化带,中部则保留着湿地的自然面貌。同时,设计师尽量保持公园内部土地的自然地表,并让当地的水生、湿生植物群落自然生长。当城市面临特大降雨时,城市中的雨水会被迅速排入到公园,公园内部深浅不一的水洼和湿地为这些雨水提供了充足的驻留空间。当雨水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公园沼泽之中时,自然沼泽中的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系统可以净化水质,并让过滤后的雨水慢慢渗入地表下方,补充城市的地下水资源。

除了改善城市排洪问题和地下水补充的问题,公园内的自然沼泽还为多样化的生物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大大丰富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这座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接触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的活动场所。市民可以一边享受着自然景观为城市排洪带来的福利,一边沿着公园四周的栈桥、高塔、步道,体验水泥城市中难得一见的自然湿地美景(图4、图5、图6)。

在自然美学与现代城市建设原则相结合成功的案例中,自然系统在城市基础设施中甚至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将城市引向生态绿色的发展之路。以瓦迪哈尼法河谷修复工程为例(图7)。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地处阿拉伯半岛中部,当地气候炎热干燥,水资源一度匮乏。20世纪70年代之后,当地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在利益最大化和片面注重效率的建设原则下,其城市生态几近崩溃,城市的盲目

扩张和排放加速了城市周边水源的污染和破坏。哈尼法河谷近邻城市边缘,其中宝贵的淡水资源受污染,滋生大量细菌,破坏了利雅得的城市环境,同时也威胁到当地居民的健康。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当地政府决心改造城市边缘的哈尼法河谷,恢复水道的自然生态。

设计师在考察了当地沙漠的自我恢复系统后,通过推崇自然美学的景观规划,将河谷的地貌恢复到了原本自然驳岸的状态,在主河道侧边保留有小型水体和复合的植物群落。这种自然状态下的河道驳岸相对于人工构筑的硬质河岸设施,能够形成天然的洪水缓冲区,抵挡住当地常常肆虐的洪水,同时提供了更加质朴天然的自然景观。由于河道中引入了带状的溪流植物、自然化的水道、阶梯式的河堰、浅滩、石块和喷泉,过滤了水中大量的城市污物,提升了水体的含氧量,为利雅得这座曾极度缺水的城市净化出相当可观的淡水资源(图8)。据统计,通过哈尼法河谷修复工程,水体中致病大肠杆菌总量共下降97%,大肠菌群总量下降87%,生物耗氧量BOD下降60%,水体含磷量下降48%,固体漂浮物下降97%。到2021年,哈尼法河谷预计可以为利雅得市每天净化出100万立方米的淡水资源(图11、图12)。

值得一提的是,哈尼法河谷自然生态的改善,为后石油时代利雅得城市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绿色之路。改善后的河谷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拥挤城市中难得的公共活动场地,每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家庭来这里休闲度假。同时,河谷中的步行体验系统与原来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中的历史街区、商业街区和著名旅游景点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利雅得强大的步行旅游系统。哈尼法河谷自然系统的修复,还恢复了利雅得独特的沙漠绿洲生态和风貌,吸引着中东地区众多的游客来这里旅行、体验。而生态旅游所带来的效益,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逐年见涨(图9、图10)。自然之美与城市建设的紧密结合而成的城市景观,为利雅得后石油时代经济的转型提供了无形的资本。

图9 市民在河谷流边垂钓

图10 前来游玩的市民

图11 河改造前的水质情况

图12 河谷改造后的水质情况

三、结语

自然美学和城市建设原则并不矛盾,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在快速的城市建设中曾一度忽视自然美学,但是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如今建立城市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诉求越来越强烈。面对这样的诉求,规划师、景观师和建筑师需要在城市建设的不同尺度上去考虑建设原则与自然美学的结合。上文中的案例仅仅浅显地说明了自然美学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原则的指导作用,但它还可以与城市建设其他方面的原则进行结合,具体的结合方式尚待发掘。

(本文图片来源:图1见网站http∶//gdwxs.fudan.edu.cn/ssxy/ tupian/html/11.htm;图2-6 见土人设计网http∶//www.turenscape.com/ home.php;图7-12 见网站http∶// www.akdn.org/architecture/)

[1]M•巴德.自然美学的基本谱系[J].刘悦笛,译.世界哲学,2008(3).

[2]薛富兴.自然与艺术∶关于自然美学的恰当起点[J].理论与现代化,2013(2).

[3]宋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辨析[J].晋阳学刊,2011(4).

B83

A

刘一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利雅得河谷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基于数据建模王平镇河谷对泥石流可容体积评估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河谷对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