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对十二指肠瘀滞症的诊断价值*

2015-12-06刘学彬马果丰朱冬梅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肠腔夹角肠系膜

张 慧,刘学彬,杨 姣,马果丰,袁 莉,岳 虹,朱冬梅,刘 刚

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超声科(南充 637000)

十二指肠瘀滞症是指由先天性解剖变异和/或后天性因素引起局部解剖的改变,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致使其近端扩张、瘀滞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或Wilke综合征[1]。临床以慢性或间歇性腹部疼痛、不适、恶心、呕吐、厌食和体质量不增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俯卧位或胸膝卧位可缓解症状,常误诊为慢性胃炎、胆囊炎、消化道溃疡、神经官能症、肠痉挛和再发性呕吐等。消化道造影、腹部彩超、CT和血管造影等是诊断十二指肠瘀滞症的可靠方法,其中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2]目前临床应用最多。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南充市中心医院26例经临床及X线钡餐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瘀滞症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资料,旨在探讨口服造影剂超声检查在十二指肠瘀滞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经临床及X线钡餐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瘀滞症的26例患者,男9例,女17例,年龄20~84岁,平均年龄34.6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3~4年,且反复发作。患者均因餐后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来我院就诊,且均行超声检查。

1.2 仪器

使用Voluson 730彩色超声诊断仪和浙江湖州胡庆余堂生产的“心璋”牌胃窗声学造影剂。

1.3 方法

患者常规禁饮6h、禁食8h,口服造影剂后由经过胃肠超声手法专业培训且有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马上进行检查(经腹部彩超检查探头频率为3.5~5.0MHz,造影剂量成人500~600mL)。检查体位:以平卧位为主,辅以右侧卧位及半坐位。探头置于上腹部,观察胃窦、幽门管、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位置、扩张及造影剂流动情况;纵断面测量腹主动脉(AO)与肠系膜上动脉(SMA)之间的夹角,Du降段最大内径;横断面观察造影剂在水平部AO与SMA夹角两侧及夹角处的通过及排空情况;观察十二指肠水平部近端肠腔持续性扩张及频繁逆蠕动状态。

2 结果

经口服造影超声检查以及X线消化道钡餐证实,患者均可见造影剂在水平部中段通过受阻,并出现“漏斗形”、“葫芦形”声像图改变。患者出现十二指肠近段(球部、降段及水平部近段)肠腔明显扩张现象(图1),25例(96%)肠管出现逆蠕动,改变体位(俯卧位或胸膝卧位)后,患者症状均缓解;19例(73%)造影剂可缓慢通过,6例(23%)3h后仍可见造影剂滞留;20例(77%)SMA与 AO夹角<15°,6例夹角为15°~25°(表1)。

图1 十二指肠扩张图

表1 26例十二指肠瘀滞症口服造影超声检查结果[n(%)]

3 讨论

十二指肠水平部位于腹膜后、腹主动脉前方,其上方有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鞘骑跨,正常成人十二指肠水平部有时可见肠系膜上动脉的压迫。先天性十二指肠空肠悬韧带过短,右结肠动脉从肠系膜上动脉分出点过高,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鞘与十二指肠水平部的解剖变异,以及脊柱前凸等,均可造成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明显压迫;各种原因的消瘦可以削弱肠系膜对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支撑作用;内脏下垂、长期卧床等均可导致十二指肠瘀滞症的发生。

十二指肠瘀滞症在临床中较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以瘦长体型多见[3-5],且起病缓慢,反复发作,偶可急性发作。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以十二指肠梗阻症状为主,表现为进食后上腹胀痛,伴轻至重度持续性或痉挛性疼痛,常于餐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生顽固性呕吐,症状在活动后、仰卧位时加重,胸膝位、侧卧或俯卧可有所缓解,且症状呈间歇性反复发作,持续数天后可自行缓解[6]。X线提示十二指肠水平段与上升段交界处有压迫征象(“刀切征”或“笔杆征”)[7],造影剂通过受阻,经过改变体位或加压按摩方可通过或部分通过。以往临床症状加上消化道造影即可诊断十二指肠瘀滞症,但随着对该病研究的加深,发现其他疾病如先天性巨十二指肠患者也可导致上述影像结果,因而容易发生误诊误治,且X线在发作间歇期很难获得阳性结果。经口服胃窗超声造影检查既能直观清晰显示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十二指肠间的关系,了解周围组织结构情况,又能动态观察到十二指肠肠腔的收缩和造影剂通过情况,并且在十二指肠瘀滞症无症状期同样有效,因而对诊断本症提出了证据支持,提高了临床确诊率。

本研究26例患者十二指肠彩超声像图表现为:1)十二指肠球部、降部及水平部近端呈持续性充盈,肠腔扩张,内径>3.0cm;2)超声显示十二指肠水平部在脊柱两侧呈“葫芦形”或“斗”形图像。这与杨维良等[8]研究结果相一致。此外,26例患者平卧位时AO与SMA之间夹角减小,夹角最小者10°,最大者24°。十二指肠水平部受压,近段肠腔扩张以及肠腔内胃窗造影剂来回流动是主要征象,但在改变体位后又可排空,排除十二指肠本身的病变和肠外肿块的压迫等,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本症[9]。十二指肠瘀滞症还应与其他导致梗阻的疾病相鉴别,比如空肠曲的结核、肿瘤及结石致肠腔狭窄,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淋巴结核、肿大淋巴结压迫十二指肠,先天性十二指肠狭窄或闭锁,非特异性炎症,纤维粘连等[10-11],结合临床不难鉴别。

综上所述,口服造影剂超声与X线钡餐检查具有高度一致性,且超声检查对十二指肠瘀滞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与X线相比,无放射性、可重复性好,可作为诊断本症的一种新方法而应用临床。

[1]Altiok H,Lubicky JP,DeWald CJ,et al.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spinaldeformity[J].Spine(Phila Pa 1976),2005,30(19):2164-2170.

[2]费颖,孙永安,王樱,等.儿童十二指肠淤滞综合征的临床及X线诊断:附78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4):414-416.

[3]张中汉.十二指肠瘀滞症16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3):32-33.

[4]余俊莲.十二指肠瘀滞症11例误诊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6):616-617.

[5]张黔星,贺子彪,程家平.良性十二指肠瘀滞症32例诊治体会[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4):397-398.

[6]王丹丹,刘爽,张磊,等.11例良性十二指肠瘀滞症误诊漏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2013,27(5):493-494.

[7]兰明银,刘瑜,周猛,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J].腹部外科,2009,22(4):221-222.

[8]杨维良,姜学海.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1991,29(7):421-423.

[9]唐力军,郭敬,王冰,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23):3482-3484.

[10]Zhu ZZ,Qiu Y.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 followingscoliosis surgery:its risk indicators and treatment strategy [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5,11(21):3307-3310.

[11]Richardson WS,Sumwiec WJ.Laparoscopic repair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J].Am J Surg,2001,181(4):377-378.

猜你喜欢

肠腔夹角肠系膜
影像学在克罗恩病并发肠腔狭窄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
探究钟表上的夹角
求解异面直线夹角问题的两个路径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直线转角塔L形绝缘子串夹角取值分析
肠腔隔绝技术在肠空气瘘的应用
回盲口狭窄致犬肠梗阻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