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沙县稻田螟虫发生特点及无害化防治技术

2015-12-06熊况忠杨奇志

作物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虫源株率螟虫

石 柱,熊况忠,杨奇志

(长沙县农业局,湖南长沙 410100)

长沙县稻田螟虫发生特点及无害化防治技术

石 柱,熊况忠,杨奇志

(长沙县农业局,湖南长沙410100)

为了有效控制螟虫对水稻生产的危害,减轻化学防治用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对长沙县的二化螟发生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无害化治理的综合措施进行了探讨。

稻田;二化螟;发生特点;无害化治理;长沙县

长沙县辖17个乡镇,耕地面积5.26万公顷,常年早晚稻田种植面积在8万公顷以上,是一个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耕作制度的变革,同时由于害虫抗性的增强,长沙县以二化螟为主的水稻螟虫呈持续加重发生危害的趋势,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水稻安全生产的重大生物灾害。早晚稻主害代螟害率分别从2005年的0.01%和0.08%,增加到2014年的6.7%和0.3%。为了抗击水稻螟害,农民不断提高农药的使用量和增加施药次数,高毒农药的用量也随之大幅度攀升,由此引起的施药过程中农药中毒事故增多,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极为不利。为了提高抵御农业生物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就长沙县稻田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防治技术及其推广进行了探讨。

1 近年二化螟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1.1发生特点

2000年以后,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趋向复杂化,导致二化螟的发生与危害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尤以2012年表现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冬后基数显著增加。从图1可以看出,除2011年较低外,冬后基数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12年冬后加权平均每公顷有虫36万条,为历史最高年份。2014年冬后加权平均每公顷有虫14.7万条,比常年增加15.8%。

图1 历年冬后虫源量变化趋势

(2)发生面积增加。2005~2014年,二化螟在长沙县发生面积由年均2.1万公顷增加到9.06万公顷,平均每年以0.5万公顷的速度增加。2012年发生面积为7.46万公顷。

(3)危害程度逐年加重。2005年以前第一代螟害株率为0.07%~0.9%,第二代螟害株率为0.02%~0.1%,第三代螟害株率为0.05%~0.5%,第四代螟害株率为0.01% ~0.08%。2009年第一代螟害株率为2.45%~7.0%,第二代螟害株率为1.9%~6.8%,第三代螟害株率为3.4%~5.6%,第四代螟害株率为1.3% ~2.8%。2012年一、二、三、四代螟害株率分别为13.6%、8.1%、21.4%、7.6%。

(4)始发期早,盛发期长。2005~2014年,第一代盛蛾期出现在4月15日至29日,比2005年以前历年平均提早4~8 d,第二、三、四代也分别提早了3、8、4 d。2005年第一代盛蛾期为4月14日,比2004年第一代盛蛾期4月21日提早7 d;第三代盛蛾期为8月2日,比2004年提早2 d。2005年各代盛蛾期比2005年以前各代的盛蛾期分别长7、5、3、6 d。特别是2014年第一代盛蛾期为4月5日至29日,长达24 d,第二代盛蛾期6月12日至7月9日,长达27 d。

(5)第二代二化螟危害习性表现为集中危害。据近年来连续调查,二代二化螟危害习性有别于第一代,在早稻迟熟品种上主要为害稻秆上部,造成虫伤株及白穗,一般虫伤株有虫3~5条,一季稻上虫伤株一般有虫6~10条,极易造成死苗。

1.2原因分析

1.2.1有效虫源田面积大

2000年以前长沙县一季稻面积小,板田犁翻早,基本上不能成为有效虫源田。2000年以后,随着种植结构调整,一季稻面积逐年上升,2005年已达0.46万公顷,其中大部分板田均成为有效虫源田。据统计,2000年以前长沙县平均有效虫源田在0.73万公顷左右,2005~2009年5年平均有效虫源田达1万公顷,比2000年以前增加近50%。2010年有效虫源田虽有所减少,但仍达0.93万公顷。因为有效虫源田增加,导致越冬代总虫量大幅度增加,近7年中,第一代二化螟大发生就有5年。

1.2.2耕作制度和收割方式的改变为螟虫提供了寄主条件

一是一季稻面积扩大。据统计,长沙县一季稻种植面积2000年0.03万公顷,2005年增至0.46万公顷。由于分户种植,移栽期不统一,一季稻与双季晚稻插花种植十分突出,不仅使一季稻本身危害加重,而且为二化螟等害虫提供了可靠桥梁田。2005年调查,一季稻与双季晚稻混栽区第三代二化螟发生量每公顷平均7.5万~21万条,比纯双季稻区高40%~150%。二是软盘抛秧技术的推广,使第一代发生期提前,发生量大。三是机械收割稻桩比人工收割的稻桩高许多,给二化螟留下了十分理想的越冬场所。2012年冬后调查,人工收割稻桩内平均每公顷有虫24.3万条,而机械收割稻桩内平均每公顷有虫88.65万条。2013年调查,人工收割稻桩内平均每公顷有虫14.55万条,机械收割稻桩内平均每公顷有虫17.55万条,机械收割比人工收割稻桩内虫口量高16.8%~72.6%。

1.2.3气候条件对越冬虫源有利

近年来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越冬代二化螟的存活和提早发育,同时夏秋干旱高温条件,也加剧二化螟的取食危害。

1.2.4二化螟的抗药性增加

据长沙县植保站近几年田间药效对比试验,杀虫双对二化螟的防效从20世纪80年代的85%以上,下降到目前的40%~65%;三唑磷对二化螟的防效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95%下降到目前的70%~85%,且对高龄幼虫防治效果远不及以前理想。药效持续期只能维持7 d左右,不能根本解决现在螟虫峰次多的问题,说明二化螟已对大面积推广的杀虫剂产生了较强的抗性。

1.2.5茎秆粗壮的水稻品种(组合)为螟虫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笔者调查了当家水稻品种螟害发生情况与品种特征的关系。如近年来长沙县早稻种植的当家品种为株两优819、湘早籼13号、湘早籼14号等,晚稻种植的水稻当家品种为五优308、C两优396、C两优4488、天优华占等。2013年5月上旬调查,茎秆粗壮的水稻品种,一般平均每公顷有虫22.5万条,茎秆中等的水稻品种,一般平均每公顷有虫13.5万条,茎秆细的水稻品种一般平均每公顷有虫6万条。茎秆粗壮的水稻品种为二化螟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食料条件和生存空间,对二化螟的生存及转化都十分有利,因而危害也相应加重[1]。

2 螟虫无害化防治技术

2.1消灭越冬虫源

根据越冬代二化螟的发育进度,提倡4月中旬翻耕犁田,灌深水灭蛹,尽量压低冬后虫口基数。2008~2012年长沙县共翻耕稻田3.26万公顷,占稻田面积的15.1%。2014年翻耕稻田0.92万公顷。2015年调查,翻耕后稻田残留基数为每公顷10.125万条,未翻耕田残留基数为每公顷13.35万条,翻耕田比未翻田残留基数每公顷减少3.225万条,虫量下降24.1%。

2.2灌水灭虫

根据二化螟在茎秆下部近水面处化蛹的习性,采取灌水方法灭虫:部分地方采取在第一代二化螟即将化蛹时结合晒田或者将田水排至3 cm以下,到化蛹高峰时立即灌水10~15 cm,并保持3~4 d,可淹死大量的虫蛹。

2.3合理大田管理

一是全面推广壮秧栽培技术;二是合理施肥,全面推广使用复混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避免过量过迟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自身抗性[2];三是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四是合理密植,建立合理的稻株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光能、地力,使水稻个体与群体生长协调,稻株生长健壮,同时又改善田间气候,减轻病虫危害,并有利于天敌的孳生;五是科学管水,采取间隙灌溉,创造有利于禾苗正常生长,而不利于螟虫孳生的条件。

2.4推广物理防治

(1)开展稻田养鸭治虫。2011~2013年在干杉乡进行稻田养鸭治虫试点,共计50 hm2。每公顷放养半驯化野生鸭180~300羽,主要捕食成虫和转株危害的幼虫,对二化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据调查,养鸭稻田螟虫残留量比未放鸭田可减少25%左右。

(2)采用频振式杀虫灯及性诱剂灭虫。全县在水稻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500盏,每盏灯的控制面积3.3~4 hm2,每天20:00开灯至第二天6:00关灯。装灯区二化螟每公顷虫量、平均危害株率分别比未安灯区减少80.9%和72.2%。2008~2014年全县共计在5.3万hm2水稻田进行二化螟性诱剂诱虫,防治一代二化螟和三代二化螟,全年减少化学防治次数2次。降低了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使用量,降低了防治成本,减少了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较好地推动了全县水稻螟虫的无害化治理。

2.5科学开展药剂防治

在综合治理中,化学防治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制定了“普治一代压基数,重治二代、三代减损失,巧治四代保产量”的全程治理策略。由于宣传发动早,情报信息入户率高,农户准备充分,防治工作做得好,第一代二化螟全县在5月上旬进行全面防治;第二代于6月底进行挑治,一季晚稻进行普治;第三代于8月上旬进行全面防治;第四代于9月中旬进行挑治。2014年全县应用面积为6万公顷,普遍减少用药1~2次,每公顷减少农药投入525元以上(包括人工费用),减少产量损失300~450 kg,同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敌数量明显回升。

2.6开展专业统防统治试点

2012年在青山铺镇组织了10多人的专业防治队,在该镇的天华村施家冲组和广福村的蔡家冲组实行了统一连片的防治,实施面积8.6 hm2。5月8日进行了一次二化螟的防治,防治效果达98%,农民满意度达100%。

3 螟虫无害化配套措施

3.1加强测报工作

鉴于螟害在长沙县危害日趋加重,从越冬虫源开始,冬前进行残留基数调查,冬后春初进行残存活虫基数调查,结合气象因素及栽培条件,对一代螟虫进行准确预测。二、三代的预测是在对前代残存基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栽培、防治等综合分析,准确测报。

增设调查测报点。为了使调查数据更具代表性,长沙县另设了3个乡镇的测报联系点,分别是:安沙镇农技站、路口镇农技站、金井镇农技站。

科学制订配方,推荐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保证防治效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3.2做好统防统治

一是统一处方,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实现病虫防治的时间部署、方法、配方的三个统一,有效控制盲目用药、滥用农药现象的发生。二是推广“精、准、细”施药技术,全面推广低容量细喷雾机,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三是推广生态调控保护利用天敌和生物防治、各类诱杀技术、环保化学药剂防治,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积极引导专业化防治组织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组建专业化防治队伍,科学开展统防统治。

3.3办好示范点

根据实际科学制定《长沙县螟虫无害化防治技术规程》、《农药安全使用规则》。依靠基层农技网络,积极建立示范样板。按照统一要求设置展示牌,开展螟虫无害化技术示范和管理,实行螟虫无害化全程服务、示范和指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示范点。

3.4完善螟虫无害化设施补贴机制

积极探讨螟虫无害化技术设备的补贴内容、方法、标准和操作方法等,制定切实可行的补贴机制,逐步建立“政府补贴、部门服务、企业投入”的长效机制。

3.5创新植保技术研究和应用

积极开展水稻螟虫无害化防治指标、最佳防治适期、高效低毒无残留药剂配方试验示范、水稻螟虫抗性监测与综合治理等方面研究,提出适应无农药污染农产品生产的一整套可操作的水稻螟虫无害化治理技术。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确保水稻螟虫无害化治理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1] 吴 敏,李德运,吴明聪.不同粗细茎秆水稻品种对二化螟发生的影响及其受害特征的研究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2007(6):138-139.

[2] 杨清波,李锴员,肖安民.水稻螟虫无害化治理技术研究及应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6(5):72-73.

[3] 王 山,刘年喜,王金辉.湖南水稻二化螟无害化治理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06(7):10-13.

[4] 黄建明.第一、四代二化螟防治适期研究[J].作物研究,2008,23(2):106-106.

[5] 刘年喜,谢 炜,贺雪平,等.无害化治理技术对水稻螟虫的控制效应及应用效益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6(6):79-81.

[6] 阳初辉,李安定.双峰县水稻二化螟上升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作物研究,2006,21(2):77-79.

[7] 何国利.水稻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09(11):10-11.

S435.112.1

B

1001-5280(2015)06-0643-04

10.3969/j.issn.1001-5280.2015.06.16

2015-08-12

石 柱(1974-),男,湖南长沙县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虫源株率螟虫
2021年大通县油菜三甲害虫药效防治试验报告
水稻螟虫为害烈多措并举防效好
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防治韭菜疫病田间药效试验①
宁南县桑螟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
桑树螟虫性诱绿色防控技术
血吸虫来源的miRNA通过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Ⅲ促进宿主肝纤维化
澳洲坚果杂交子代开花调查分析
2020年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
香根草对水稻螟虫的试验及效果评价
2018年泰山东麓和南麓甜樱桃主产区冻害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