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事业
2015-12-06时念洋
文 时念洋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亿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随着北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更加崇尚体育,追求健康,健身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希望工作之余、饭余茶后有一方休息、养生、锻炼、强身之地,这就为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事业提供了良好机遇。社区体育就是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促进群众体育全面发展,落脚点是全民健身和国民素质的提高。然而,目前北京的社区体育建设相对滞后,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社区群众体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体育经费投入有待加大。有关部门对社区体育投入较少,体育产业项目少、政策扶持少。社区无论是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管理系统、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都是需要资金的投入。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有待增加和完善。按照《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规定,1000 人到3000 人的社区,要求配备2 个乒乓球台、1 个室外综合健身场地、1 个儿童游戏场等;10000 人到15000 人的社区,要求配备1 个篮球场、1 个5 人制足球场地、1 个门球场、6 个乒乓球台、2个羽毛球场地等,这个指标目前北京很多社区都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居民想在就近的生活小区内,有地方打打球、跳跳操、跑跑步、锻炼锻炼身体、放松放松精神都无法满足。很多小区居住了上千甚至几千人,最多就是安装了简单的健身器材(有的还残缺不全),根本不够使用。
贴近社区特色的体育活动较少,群众参与面不广。社区是实现全民健身的重要的层面,是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目前社区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和比赛是少之又少。有些体育活动由于离普通群众较远,难以产生较大的受众人群,群众的参与面不广,社区群众体育活动还处在初始自发自娱的状态。像广场舞这样被群众认可、参与度高的全民健身运动因噪音扰民、场地不足等原因又受到限制。由于居民体育活动和锻炼不足,这些年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均寿命增加了,但居民的体质却呈下降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病率呈增加趋势。
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民健身、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最有效载体,为了促进社区体育事业大力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府要加大对社区体育建设的投入。建立长期体育专项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把体育工作经费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在资金投入上可借鉴其他专项经费的投入政策,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社区体育建设,根据需要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在用地、用电、用水、贷款和税收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社区体育建设的积极性,形成驻地企事业单位支持、个人赞助、社区体育建设活动的受益者或参与者出资的模式。
第二、加大社区体育场所建设,完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解决场地难问题。一是规划部门应将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规划,新建社区体育活动场所面积不得低于500 平方米;二是对已建成但面积达不到500 平方米的,要通过新建、整合、置换、改扩建和国有资产划拨等方式达标,对陈旧破损的活动场所要进行修缮改造;三是努力开发和利用庭院、架空层、人防工程和地下空间等现有资源的作用,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改变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积极调动和整合社会零散力量,构建多元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区体育活动管理制度,依法加强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使用和管理。
第三、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社区体育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使全体社区成员发扬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增进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社区成员闲暇时间、兴趣爱好作广泛地了解分析。使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接地气”,即形式多样,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准绳,考虑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并在活动项目、活动时间上进行灵活调整。相关政府部门应加紧调研,把社区体育建设纳入到社会体系建设中,并把工作重点下移,更多地让普通居民参与并享受到体育健身、体育强身的活动中来。同时,规范社区体育指导员管理与考核制度,完善社区体育信息宣传服务,逐步形成社区体育服务社会化,使群众健身就近就便、安全可靠、服务完备。
总之,让社区体育事业绽放出绚丽而文明的花朵,离不开政府部门给力,更需要官智与民智的上下对流,在管理和建设中多一些创新思想,多一些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