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三个步骤

2015-12-05陈国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研究性解决问题创设

陈国平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把课堂让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把研究带给学生,已成为教学方式变革的共识。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课堂展示中,研究性学习还只是个形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还不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有序有机的改善。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研究性学习,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成人的动机更多的来自于对目标的认识,而小学生的动机更多的来自于好奇。当小学生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情景之中产生问题时,往往难以忘怀,并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创设反常情境

在常规的情境中,学生往往不能发现问题。遇到反常的现象时,学生的好奇心又往往被激发。当学生在好奇中产生了疑问,就会产生认识新知的内在需要,诱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以极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之中。。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反常的情境:用多媒体动画分别演示小熊坐在正方形、三角形轮子的汽车上的情境。看完动画演示后,随着学生的笑声,适时提出: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或发现?当学生发现轮子反常,难以启动,上下颠簸时,再追问:选择怎样的轮子才能让乘车人平稳驾驶?

巧妙的反常情境,把学生带入了富有情趣的问题探究之中。

2.创设矛盾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将学生引入一系列的矛盾情景之中,让他们产生认知冲突,处于“心欲求而未知其意,口欲言而又不能达其辞”的状态中,引发学生对悬念的层层探究。

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在比较平面的大小时,最直接的方法是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当观察不能明显地得出结果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但如果重叠的方法也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呢?学生想出了数格子的方法,可是当格子的大小不一样时,还是不能比较,又该怎么办?学生经过一系列“冲突”后,学生终于发现要解决这一问题,格子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这时,教师引出面积单位这个知识点水到渠成。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的原因。

二、发现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数学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问题,就是去找知识的宝藏;解决问题,就是去找开门的钥匙,而这一历程,正是科学精神的培育过程。

1.审视生活,以数学眼光发现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从生活中发现串串数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例如《圆的认识》这节课,针对上一环节的情境,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小熊坐在圆形车轮上感觉平稳舒服呢?”“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圆有哪些特征呢?”“怎么画圆呢?”“圆的大小怎么计算?”“圆有什么用?” ……

2.精神引领,以果敢行为提出问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从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充满自由与好奇,让学生经常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学生成绩再好,不敢提出问题,就是一种失败。

三、自主实践,提高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归根到底还是要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知识的获得,归根到底还是“实践出真知”。为此,数学课堂的研究性学习,应当引导学生开展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学习科学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1.解决问题,在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没有解决问题的现成方法可以套用,必须经过思考探索,不断尝试新的解决方案。因此“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研究性学习中,从问题的生成,到方法的寻找,再到问题的解决,与研究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有某种相似之处,都可以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都可以合作探究,都可以进行结果的假设,都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展开验证。为此,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深化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好学善思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2.一题多解,在合作中学习优化策略

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无法经历好奇、茫然、激动、充实和喜悦的探究过程,渐渐地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自主性、创造力被扼杀。只有让学生主动探究,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具有“在无人指路的时候也能找到通往知识的大道”的本领,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学习《通分》一课,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3/4和5/6的大小,看哪组方法最多?哪种方法最好?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只见他们折纸的折纸,画图的画图,也有的拿笔在一起商量讨论。结果交流时,同学们研究出了四种比较好的方法。方法一:用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这张纸的3/4和5/6,进行比较。方法二: 画线段进行比较。方法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别化成同分母分数3/4=18/24,5/6=20/24,进行比较。方法四:化成同分子分数3/4=15/20,5/6=15/18,进行比较。比较得出第三种方法较简便,从而顺势引出这就是通分。

整个过程都是在教师组织下由学生自己研究,在容易出现偏差之处教师作些点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发现了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喜悦之情不言而喻。让学生通过研究自己去发现,充分暴露了思维过程,不但学会了怎样“发现”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要发现问题,培养探究精神,以好奇之心滋养科学态度;最后要自主实践,提高探究能力,以寻求策略培育研究才能。需要决定态度,态度影响能力,只有当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循序渐进地得到培养,并得到有机统一,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才真正算得上有意义的展开,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才能够真正地焕发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研究性解决问题创设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