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能力养成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堂

2015-12-05王妍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计划规划方案

王妍

不同的课程侧重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每一门课程都有其强调培养的核心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相对学科课程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组织规划、合作与社会交往、沟通与表达、观察、动手操作、搜集与处理信息、自我反思与管理等八大核心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其中学生的组织与规划能力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能力之一。

一、在校小学生组织与规划能力现状及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设立以来,因其特殊的课程形态,给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带来不少的阻力。近年来,各地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型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常规课型。这些课型有效地促进了课程的深入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但随着课程深入推进,课型也对课程实施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老师机械地照抄照搬课型,造成千课一面的现象,使得本来鲜活的课程变得僵硬。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回到教育的原点——教育是为了能力的提升。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一线教师着眼于综合课程中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 学生无法达到教师的设定目标

活动目标的设定究竟由谁来完成?《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中认为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目标”。

以方案制定课为例,学生怎样做才是完成一份好方案?是不是在规定时间完成制订方案的就是好小组?是不是只要做出方案就算是达成目标?方案是否可以应用于活动?老师的判断标准是指引学生前进的一盏灯塔。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方案的制订就是学生对自我效能的判断。我们给予学生40分钟制订一个方案,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效能产生了过高的期望。40分钟的方案制定课,不应是为了编写方案,而应是组织规划能力的练习。

(二) 课堂模式的“后时代”

为了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成,江苏省各市都发掘归纳出不同的课堂模式,这些课堂模式在出现的最初,解决了许多兼职老师的困窘现状。但在课堂模型越来越成熟的“后时代”,开始出现许多相似的“面孔”,明明是主题完全不同的几节课,硬是出现相似的违和感,比如方案设计课的流程化。基本就是“设计情境,构思方案—群策群力,制订方案—集思广益,交流方案—吸纳建议,完善方案”。在这样的模式化之下,无怪乎有老师和学生大呼:方案课就是填表格,综合课就是找资料!长此以往,还有何新鲜可言?

(三)学生“不会”活动

学生不仅是学生,更是社会人,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本能,可是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却出现了不会活动的学生。

社会是一些循着共同的路线,具有共同的精神、并参照共同的目的而活动的个人聚集在一起而成的。这种共同当然需要和目的、要求日益加强思想的交流和感情的和谐一致。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是最有效的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的目的而运用自己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所以,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四)教师组织规划能力的缺失

我们必须直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正如学生之间有差异一样,教师中也存在着不会组织活动的。

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突出了个体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虽然学生开始不会,但可以放手让学生试一试。可能做得不那么好,但他们对于这次活动的收获一定印象深刻。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研究的过程。而当成人支持孩子的自主性时,会增加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二、小学生组织与规划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生组织与规划能力的研究是极其有必要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在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良好的空间。

(一)在目标上重视

江苏省教研室万伟博士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八大核心能力,组织与规划能力是其中之一,为了培养四年级学生的组织与规划能力,在教师进行活动目标的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将能力目标列入其中。

[开心小农场

——成果展示方法指导课\&班级吉尼斯

——活动策划指导课\&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研究热情。

能力目标:组长能根据小组成员意愿进行分工;小组成员能够按照方案分工进行研究活动。在成果展示时,能筛选出汇报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汇报,并根据汇报内容选择合适的汇报人选。

同时将自己活动中发生的事情、遇到的问题表述出来。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自己的活动经验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知晓成果展示的形式和注意事项。模拟成果展示,试着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活动目标:

1. 在班级吉尼斯的主题活动中,学生展现长处,悦纳自我。

2. 学生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方法,组织一次班级吉尼斯的认证活动。

3. 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做规划的好处,提升学生的组织与规划能力。在认证过程中,各司其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认证活动完成后,能针对这次认证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自行组织室外项目的认证。

\&]

在这学期的几次主题活动中,我将组织与规划能力培养列入活动目标,这使得我能在活动中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在进行活动的预设时,我将组织与规划能力的提升也列入考虑。

在这两个活动设计中,第一个是将能力目标明确地提出;第二个是把能力目标融入其他目标之中,使其更详细,更贴合学生活动。在实际活动中,效果都比较好。

(二)在过程中体现

1.指导由点到面,层层深入

在指导学生活动的过程中,除了“做计划”这种直接的策划类活动以外,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涉及这个方面,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一步一步放手,三、四年级时,一些简单的,涉及人数比较少的活动可以交由学生自己完成;五、六年级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提醒学生利用好已有的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

2.利用已有经验,角色转化

组织与规划能力不是凭空生成的,要重视学生已有经验的使用,让学生从参与者转变为策划者,将学生的已有经验利用起来,能让学生的能力培养事半功倍。

[活动年级\&活动主题\&三年级\&我的周末计划\&五年级\&我的寒假计划\&]

这是两个极其相似的主题活动,但我们通过对比发现,同样是进行一次锻炼组织与规划能力的计划设计,在活动范围上是不同的。三年级是做一个为期“两天”的周末计划,这个计划时间短,预设性强。在活动反思后,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这就为学生的五年级“我的寒假计划”提供了经验。在五年级教师进行活动指导时,让学生回顾三年级的活动,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在进行活动策划时,学生就能制定出更具执行力的计划。

(三)在评价中反思

学生的设计是否有效,从活动的结果就能得到体现。一次成功的活动必然来自精心的策划,而不成功的活动也必有其疏漏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疏漏之处,思考问题发生的源头,分析是分工不合理还是预设不到位等。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给表现性评价这样定义: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也可以按照这种评价来看待学生的活动。

评价是多样的,也要贯穿在学生的整个活动中,在活动中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可以通过评价表进行评价,也可以以成长档案袋等形式;评价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和同学。

(四)在活动中体现序列化

组织与规划能力在课标中划分为组织活动的能力和规划活动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做事有计划,人生有规划”。横向看待课标中对组织与规划能力的定位:三、四年级以体验为主,开始培养计划习惯,执行计划;五、六年级设计计划,更好地执行计划;七至九年级做出优秀的计划,在执行计划时更灵活。在人生规划这个部分,三、四年级养成意识,进行体验,参与班级、学校、家庭的事物处理;五、六年级尝试规划自己身边的事物;七至九年级了解自己,形成人生发展规划。

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的指导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可以逐渐在学生活动中淡出,从三年级的参与者、四年级的指导者,最后变成学生的“军师”,仅在学生求助时出现。当然,教师也不是全知全能,很多时候,我们要和学生一同成长,在不断组织学生的各种主题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组织与规划能力。

培养学生的组织与规划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等待,必须身体力行,先做起来,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先“活动起来”,先提升自身的组织与规划能力。?

猜你喜欢

计划规划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