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思考
2015-12-05李慕尧丁军君李芾黄运华
李慕尧 丁军君 李芾 黄运华
摘要:目前我国的机车车辆制造行业的从业人员为25万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约占8%,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车辆工程涉及的新技术领域不断扩大,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进入车辆工程领域,涵盖了材料、电机电气、计算机通讯、网络信息、交通运输、线路工程等学科。现有的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机车车辆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研究、调整、重新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校及该学科的发展以及对我国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机车车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97-02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学科间交叉程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趋增加,在“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培养模式下,各高等学校增加了计算机、外语等基础课的学时数,强调了课外创新训练与社会实践等,而相应缩减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数,淡化专业教育。加之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被动学习(即缺乏学习主动性,主动动手和动脑的意识淡薄)和应试学习(即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化)等问题[2]。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降低了大学生的竞争力。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起源于上世纪初,并于1986年获得博士点,现已有近百年历史。在2013年和2014年中,我校车辆工程专业连续两年在全国130所高校中排名第一。目前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分为铁道车辆、机车、城轨车辆3个方向,共有在校本科生700余人,多年来为我国铁路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学子,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式源于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模式,其虽经多次改革,但主体仍保留至今。近年来,随着铁路技术的飞速迅猛发展,车辆工程涉及的新技术领域不断扩大,电子、计算机、信息及网络等技术开始广泛进入车辆工程领域,我校的机车车辆专业教学和科研同铁路的发展已不相适应,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还停留在传统的技术层面上,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在国内的兴起,我校的机车车辆专业无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均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
因此对学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意义重大。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以讲授法为主导,把学生看作接纳知识的容器,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因此急需对教师教学方式做出调整。
首先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课程涉及的诸多环节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做到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有足够深入的理解,之后要求教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程材料等,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灵活生动地为学生讲解课程知识。
其次,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把学生定义为活动的参与者,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总结课程知识,而不是被动学习现有的知识和结论。
再次,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关系转变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甚理想,为此,应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1]。
二、优化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类课程。我校现安排通识教育类学分要求为16学分,占本科培养计划的8.6%。但通识教育类课程更应该是常识性的课程,不应该列入专业培养计划之中,更不应该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这类课程。同时这部分内容应该由其他的组织(家庭、行会)而不应该是大学来完成这类课程的讲授。英国高校大多是双科或者是三科专业,设置主修和辅修,在某一方面扩充了学生的学习量,也使学生避免学习了过杂的知识。而且,英国大学的学生有很多的自主时间并且学生本身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来学习自己渴望并且需要的各方面知识。这些方面是国内的大学和大学生不具备的。因此,学校更应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通识类课程的学习,而不应该由学校来强制要求。
2.人文社科类课程。在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上,我校除了思政类课程、体育、外语、军事技能训练等传统的必修课程之外,主要包括哲学、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因为办学水平的关系,我校在这方面的开课情况并不良好,学生在课程上的认识和思考也不够,所以我校虽然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数量众多,百分比占到培养计划的23%,但是收效甚微。大学安排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宗旨在于专门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适用性不强,针对这种现状,人文社科类课程应更加注重小组讨论以及学生实践环节。
3.专业课程。目前我校专业课程的选择面较窄,学生几乎没有自主选择权。就专业方向而言,我校学生可供选择的方向比较少,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适应现有课程的学习。专业选修课课程缺乏系统性,我校的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少,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很少的途径可以学习到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和知识。
对比我校的专业课程,国外理工科学校,其专业课程设置普遍比我校的专业课的数量更密集,学时的要求更多,自然也要求学习得更精通。与此同时我校在第三学年下学期之前几乎没有专业课程,主要是设计和实习,我校车辆工程专业虽然也是鼓励同学们大三学年下学期与大四学年参与实习以及实际的工作,并且同学们也很愿意在高年级阶段参与一系列的实际操作,但是苦于知识的积累过浅,并且大三大四学年的课程繁多且非常重要,同学们完全没有精力从事更多的训练及实际操作。相比较之下巴斯大学在大四学年要求同学们从30门课程中选择最少两门课程进行学习。其目的是在大四的同学们参与了实际的工作并且心智更加成熟之后,他们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研究方向,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由于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课程,同学们更能够潜心学习,获得自己喜欢的知识。我校的实际情况是,同学们大多在大一大二完成选修课程,多数同学的选课依据是获得学分的难易程度或者教师给分的高低。造成同学们的学习没有针对性,很多课程仅仅是为了凑够学分而选修的。因此,建议调整专业课程安排,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
三、加强实践环节
西南交通大学及国内各高校均注重实践课程的种类及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大学的实习和实践环节中更加注重于外语的强化训练。随着学校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上的公司和企业对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讲,外语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学生在职场上能够到达的高度,所以外语的强化训练也是必要的。而且,很多高校都很重视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而我校在这方面开课较少,学生大多数时间只能靠自学,因此导致我校学生在软件应用和编程能力上都有明显不足。
此外,我校课外实践学分分量不足。很多高校在课外实践学分方面都有要求,课外实践学分的设定能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创竞赛的积极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更广博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业的知识,更能督促学生合理利用课下的大量时间。
加强课程实验建设,课程实验重在培养学生实验室操作技能。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在加强课程实验过程中,一是保证实验项目的开设与课程内容的更新相辅相成;二是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加实验课的系列性、系统性、综合性、通用性。注重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验证型实验,多开设分析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增加实验室的开放程度,鼓励学生开展课后创新活动[2]。
四、严抓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一个大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体现,是检验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我校应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使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方案与当前铁路的发展趋势及机车车辆的发展现状相结合,使其满足中国铁路发展的需求。通过这种实际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专业的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否则,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或多或少存在不足。随着高速铁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在国内的兴起,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提出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质量更优的、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寿君,范富,张庆国,侯迷红,苏雅乐.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492-494.
[2]王晓玲,范魁元.学生培养模式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J].教育发展研究,2012,(5):6-10.
[3]范魁元,褚宏启.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关键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11,(9):1-4.
[4]金利.改革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的探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4):10-12.
[5]谢庐明.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化与高师综合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