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多个科研平台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探讨

2015-12-05敖日嘎杨校敏仝其根张红星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6期
关键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生

敖日嘎 杨校敏 仝其根 张红星

摘要:本文以北京农学院为例,阐述了科研平台建设在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中的作用,分析了北京农学院在科研平台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科研平台;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089-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高校科研体制的逐步实施,北京农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育人作为学校和教师的首要职责,紧密围绕着北京市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围绕服务首都农业发展已建设成20个科研平台。这些科研平台在我校创新培养研究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科研平台的建设不仅能提升我校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还能为首都创新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如何利用科研平台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成为北京农学院探索的重要方向。

一、北京农学院科研平台的基本情况

北京农学院是北京市属的高等农业院校,学校现有园艺学、兽医学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在每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下又有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工程硕士4个专业学位类别14个招生领域。围绕农工管学科建设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5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将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制品与种业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北京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联合申报)、北京市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申报)、蛋品安全生产与加工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申报)、生态环保型海藻活性物质应用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申报)、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研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挂靠在二级学院,将科研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有机结合,努力打造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于行业发展需求,服务于企业转化需求,服务于学科建设需求的科研平台,图1。[1]

二、科研平台建设在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依托科研平台将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意识到把教学和科研有机融合的必要性。围绕学校科学研究主攻方向构建和完善了支撑科技创新的20个科研平台是我校开展科研活动的阵地,通过科学地规划和合理地使用,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功能,在运行模式上逐步实现教学资源重组、科研资源共享、不同学科间和谐发展,提升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的能力。

1.科研平台建设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支撑。人才是开展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因素,科研平台是培养研究基础深厚、创新能力较强、科研水平较高的学术团队的摇篮,因为科研平台在人才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对灵活性,不仅吸引和聚集了一批高层次人才,还为创新培养硕士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北京农学院截至2014年12月专任教师数量50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型的专任教师占80%以上,大部分教师的科学研究都在科研平台上完成,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前,北京农学院硕士研究生数量已突破100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25人,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75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50人,在职研究生476人,研究生群体已经成为我校科研前线最重要的战斗力,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更是提升学术科研水平、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力量。

2.科研平台建设为科学研究提供条件支撑。科研平台的软硬件建设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备要素。在《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提到为了增强北京市属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北京市财政支持市属高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2]北京农学院围绕首都经济发展先后构建的20余个科研平台均获得专项经费用于软硬件建设。以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的建筑面积总计3840m2,该实验室拥有酶标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仪、气质联机CTC自动进样器Combi-xt PAL SPDE模块等设备,以及MassWorks精确质量数测定软件,仪器设备总值为100多万元,并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共用平台,实验室向学校内相关院系和研究团队开放使用;支持教师和研究生课题研究,及课程教学和实验;研究生可以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进入到该实验室,在该实验室研究生不仅能拓宽视野,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还能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3年来,在该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8篇,该实验室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支撑,我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得到提升。

三、科研平台建设与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科研平台的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我校,围绕学校科学研究主攻方向,构建和完善了支撑科技创新的20个科研平台,其中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构建时间相对较长,这些科研平台经过一定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建设方面都相对成熟,但是这些平台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跨平台的资源共享率不高。因为在建设初期这些科研平台缺乏从整个学校顶层设计方面的整体规划和统一布局,每个科研平台都想大而全,在人员配备和仪器设备购置方面只考虑到自己平台的发展需求,出现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人员配备参差不齐的局面。目前,虽然这些实验室间正逐步实现校内资源共享,但由于各实验室所采用的标准、规范不一致,降低了资源共享使用率。

2.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1)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吻合。目前北京农学院硕士研究生数量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数占研究生总数的70%以上,但我校还未从根本上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还未摆脱传统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虽然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做出划分和规定,但随着导师科研实力的增强、科研经费的增多,大部分导师仍对专业学生硕士研究生采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造成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吻合。(2)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趋于学术化。我校的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学位教育还很不成熟,属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在招生方式上单一、课程设置不灵活、导师组成来源以本校导师为主、论文要求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雷同等问题,没有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色。以我校的农业类推广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为例,在招生方式上,专业学位人才的选拔,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指标,并没有突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考查,面试成绩的权重虽有所提高但形式相对单一;课程设置上,还是以系统上课为主,课程教学特色不显,科研训练的完成情况不理想;导师组成来源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基本都来自学术性学位的导师,虽然增设了校外导师,但校外导师没有真正起到指导作用,还是以本校导师为主。论文的要求与学术型的研究生要求虽然分类要求,但从形式上看还没有摆脱“学术”的影子。

四、依托多个科研平台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探讨

1.整合资源,建设跨学科、跨学院的基础科研平台。跨学科科研平台是复合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北京农学院是以农科为特色,兼有理、工、经、管、法、文等学科的高等农林院校,现已形成植物科学学科群、畜牧兽医学科群、农林经济与文法学科群、生物技术与食品学科群、生态环境建设与城镇规划学科群等五大学科群,围绕着五大学科群需要建设跨学科的基础科研平台,以农理工科类的科研平台为例,这些科研平台的依托的学科相对齐全,科研水平较高,有能力承接重大的科研课题,这些课题一般都有交叉性,无法在某一个科研平台上完成,这就需要由学校统筹规划,加强基础科研平台建设,这样不仅方便师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还能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2.将科研平台建设与研究生创新培养相结合,将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需的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及课题经费和论文写作每个环节都要与科研平台建设联系起来,探索适应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方法,如跨一级学科招生、培养、授予学位,使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合理搭配,还可以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有所创新,增加跨学科课程,鼓励研究生跨学科选课,为研究生从事跨学科研究打下理论基础。[3]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葡萄酒加工及酿造方向的研究生培养为例,在招生环节可以招收园艺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针对园艺专业的研究生侧重培养加工、酿造及产品检验的知识体系,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侧重夯实育种、栽培、田间管理及采后部分的知识体系,进一步体现都市型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

3.依托科研平台成立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研究生的培养需要这样的孵化器,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的目标是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启发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不断思索、不断实践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4]北京市教委每年支持我校大学生、研究生开展科研技能训练计划项目,如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在创新实验中心实施,该中心以开放为原则鼓励研究生自选项目、自主设计、自己动手、自由探索进行创新实验,将带动我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从而促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敏.推进协同创新 促进成果转化 实现学校“更名”——北京农学院2014年科技工作大会报告[Z].2014-12-19.

[2]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Z].

[3]张莹,卜友泉,等.基于科研平台的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4):635-638.

[4]岳锋利.基于创新平台的研究生培养资源优化配置的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27):247-250.

猜你喜欢

创新培养模式研究生
浅谈常微分方程与大学生创新培养的联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