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成”为目标 实现学生工作的体系构架

2015-12-05龚婧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7期
关键词:学生工作高校体系

龚婧

摘要:在新形势、新环境的影响下,社会人才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给高等教育创新带来了更高的需求。学生是参与学生工作的主体,因此我们以“三成”为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学生工作组织结构,规范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工作内容,实现学生工作体系的构架,为社会培养可靠的应用型之才。

关键词:“三成”教育;高校;学生工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87-02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本科教育必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上,我们应重新审视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以“三成”教育为目标,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形成文明成人、健康成才、和谐成功的科学态度和理想信念,最终实现人生最好的发展。

一、“三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1.早在《论语》中,孔子就曾对“成人”作出定义。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的“成人”更多的是解释如何成为完美的人,我们的成人教育不是强调学生要成为“完美”的人,而是要在人格上完备才可称之为成人。成人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大学生“成人”必须在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上都成人,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懂得做人的道理,同时还要具有文明的礼仪修养和规范的行为方式。

2.何谓成才,成才不一定要达到极端,不用到达顶峰,而是我们必须有一个人生的目标,为这个目标奋斗着就是成才,成为为自己目标而奋斗的人就是成才。大学教育的关键就在于人才的培养,新时期需要新型人才,因此高校也需要确立新型的人才观。首先,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不应墨守成规,将学生培养成“流水线型”产品;其次,帮助学生设计科学的成才规划,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规划指导,在学生迷茫的时期及时帮其明确方向,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

3.要想成功我们应首先明确成功的含义,成功不应简单理解为成就功业,对成功的定义应该更加全面,一是有积极向上的目标;二是为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三是有一定的收获。如果把成人、成才看作是一个量的积累,那么成功就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质的飞跃。成功的标准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学生的教育“成功”与否不能一概而论,要完成成功教育的目标,我们首先要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其次要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质。总之,成功除了需要机遇外,更需要学生的努力。

二、高校“三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今的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一些学校和领导单纯追求政绩,过于强调量化指标,盲目追求“GDP”,这样就容易忽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真正需求,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缺乏对大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科学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均在发生新变化,个体差异性和层次性越来越明显。学生们更强调个性的张扬,希望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而部分高校制定的“三成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过于单一、程式化,这种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大学生。

(二)教育内容的片面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大学生新的诉求

在过去的“三成教育”中,高校往往更强调德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一教育内容过于片面。我们除了要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应该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例如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养,从多方面、多渠道帮助学生“成才”和“成功”。但目前部分高校因为教育方法的滞后,使教育内容脱离实际,学生无法引起共鸣,缺乏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三)忽略了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三成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是相互协调和交互作用的关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在自我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但是目前的高校教育往往过于强调教育者的权威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对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不认同、不理解,使“三成教育”变得被动,学生不感兴趣,对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也不会积极参与。要使“三成教育”达到预期效果,教育者就应该有效地凸显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效应。

三、以“三成”目标为引领,构建学生工作体系

(一)成人教育的途径

高校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我们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人”而不是产品,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第一,诚信教育。(1)强化和规范诚信教育。当前大学生的诚信度不容乐观,我们应以德育工作为契机,突出强调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整合各方力量,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构建规范合理的诚信教育体系。(2)建立并健全诚信制度。学校可以对所有在校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构建合理的诚信管理制度并建立数据库,并且建立诚信缺失惩戒制度。这些档案将作为学生各类评优考核的重要依据。(3)建立完善的诚信体制。建立和完善集教育、记录、评价、反馈与再教育为一体的诚信教育机制,是对原有的高校德育工作方式简单化、途径单一化的有效补充,同时可以规范和制约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行为,实现诚信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第二,感恩教育。(1)祖国培养之恩。学校在每年国庆前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周,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2)父母养育之恩。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父母养育、培育之恩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给父母写一封信,或为父母做一件事等活动;(3)教师教诲之恩。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师教育、培养之恩教育,加强学生回报母校的情感教育;(4)社会关爱之恩。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朋友、同学帮助之恩的教育,进行社会各界人士对学生资助、关爱之恩的教育。

第三,身心健康教育。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政府也日益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首先应建立并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通过新生入学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做好后期的跟踪了解工作。同时要搭建健康论坛,举办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讲座等活动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筑起成功的基石。

(二)成才教育的途径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成才的“规划者”。学生的成才是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教师应从自身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出发,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才目标和成才的方法给出合理化建议。

第一,基础学风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以学生为本位原则”的学风建设活动,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培养模式、教育方法等多层面、多环节同时入手,建立长效机制,全体参与,促成优良学风的形成。首先,以思想教育为依托,创优良学风,打造优良学风的根本落脚点就是学生的学习观和成长观。我们应以职业规划为主线,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其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开办优秀校友论坛,在学校刊物上刊登学长访谈录,优秀毕业生致新生的一封信等活动,为在校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二,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一是学校要拓展社会服务,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服务、毕业生就业见习、暑期社会实践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在保证常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上,为学业优秀的学生配备专门的导师,充分整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优质资源,组织开展“挑战杯”竞赛等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让学生学有所用,将书本知识变为实际应用。

(三)成功教育途径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成功的“辅助者”。学生将来的成功,需要具备哪些个人潜质是在大学阶段培养出来的。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促进大学生成功,注重培养大学生走向成功所必须具备的个人素质,把握成功教育的三个要素:期望、机会、鼓励。

第一,成功学讲座和成功人士论坛。一是学校可以请相关专家、教授举办成功学系列讲座,以增强对学生通向成功之路的理论修养;二是学校可以邀请历届毕业生和社会各界成功者开展成功人士论坛,其核心理念就是让成功者教人成功,以加强对学生通向成功之路的实践教育。

第二,创业教育与实践。一是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通过创业选修课、聘请大学生创业导师、创业精英训练、创业计划大赛等举措,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二是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升创业技能,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开展创业模拟活动,建立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创业教育实践、实习和项目孵化基地,为学生创业实践创造条件,激励更多的学生想创业,能创业,创大业。

第三,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一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职业设计等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指导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职业心理测评,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增强就业实力;二是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对学生就业理论与实践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田波.以学生为构建和谐发展的学生工作体系[J].价值工程,2011,(3).

[2]许晓,陶金海.高校基层学生工作体系构建与完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3]陈孝胜.建立三成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6).

猜你喜欢

学生工作高校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