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监控教学策略探究——以“原子和离子”教学为例
2015-12-05胡路漫
胡路漫
(福州十八中 福建福州 350011)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监控教学策略探究——以“原子和离子”教学为例
胡路漫
(福州十八中福建福州350011)
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适时监控整个教学过程,防止学习者出现知识生长点缺失,对于确保教学的有效性非常重要。文章以“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为例,通过“课前问题导向—课中分解反馈—课后设问提升”三个环节浅析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实施问题监控教学策略。
问题监控;教学策略;有效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Slavin)曾经在有效教学的QAIT模式中指出教学质量的提升,除了课程内容对学习者的有意义程度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对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进行监控,以给予相应教学内容充分的时间,并使教学内容符合学习者的程度[1]。在初中化学教学阶段,学习者认知水平较低,知识储备也相应匮乏。尤其是面对内容较为繁复的章节,教学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监控?提问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将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并适时出现,根据学习者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能起到实时监控作用,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作为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何时提问、如何有效提问也成为不少教学实施者的困惑。
一、课前问题导向,把握知识生长点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和斯莱文的QAIT教学模式均提出教学要重视并符合学习者已有的认知水平。因此面对新的学习内容,确认学习者是否具备新知的生长点十分必要。例如原子和离子教学前,学习者应具有初步的微观认识能力,能判断不同的物质变化中分子的改变情况。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将会以此为生长点不断向外衍生,如果这些知识缺失势必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为了确认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有针对性进行提问:
1.“在水结冰的过程中,分子是否改变?”
2.“水通电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过程中,分子是否改变?”
通过具体物质变化的事例,了解学生对物质变化过程中分子改变情况知识的掌握程度。若得到积极反馈,教学者就可以以此为生长点,深入拓展,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化学变化中,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另一种分子的?”引入原子的教学。若不然,教学者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弥补学习者的知识缺失。
二、课中分解目标,及时设问反馈
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曾指出只有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者期望的发展水平之间处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有可能达成[3]。在课堂教学中,每一次的教学行为都有一个教学终极目标,这个目标有时与学习者已有的水平差距不大,学习者通过教学者的引导能够轻松达成。但对于目标层次较高的学习内容而言,教学的终极目标可能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不在一个发展区内,这时就需要教学组织者依据学习者的情况将教学终极目标进行分解。例如原子和离子一节中,通过教学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原子、离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化学现象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并能够感受物质的可分性、物质运动的永恒性。这个目标对于初步接触微观世界的学习者而言,显然不可能一步达成。此时教学者可以将目标分解,在每个子目标后设问反馈达成情况。
第一子目标: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教学过程后可设置如下问题:
1.在氧化汞加热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中,氧化汞分子_______改变(“有”或者“没有),汞原子_______改变(“有”或者“没有)氧原子_______改变(“有”或者“没有)。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两个问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层深入,检验学生对“物理变化中分子不改变;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改变”知识点的掌握。若反馈情况良好,方可进行后续教学。
第二子目标,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在第一子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原子并不是最小的粒子,介绍原子内部的粒子。在完成相应教学程序后,为了检验目标完成情况,可以设问:
1.在双氧水分解放出氧气的变化过程中,最小的微粒是_______。
2.氧原子是最小的微粒吗?如果不是,那它包含了哪些更小的微粒?
3.铁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以上三个问题可以清晰地反映学生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并不是物质世界中的最小微粒”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等概念的理解。囊括了学生在学习原子内部结构中的易混淆点,帮助教师明确学生的掌握情况,在确保学生掌握无误后继续教学,利于知识的提升。
第三子目标,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这个目标以第二子目标为生长点,继续延伸教学,让学生通过掌握原子内部结构,进一步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完成本目标学习后,教师可以设问:
1.在“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中,钠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形成钠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此离子带_______电,属____离子(填“阴”或“阳”)。氯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形成氯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此离子带_______电,属于_____离子(填“阴”或“阳”)由此可知,原子和离子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
氯化钠形成过程的问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直观表示方法的掌握,同时又涉及了离子的形成过程。通过学习者的回答,可以判断在本轮学习过程中,其认知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三、课后设问提升,优化系统知识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在著名的教育形式阶段理论中提出系统观点,即教学者应该引导学习者在新旧观念结合的基础上,获得系统规律的知识[4]。据此,在所有教学子目标都达成之后,应利用综合性的问题将子目标归类整合,拓展提升,促成终极目标的达成。完成原子和离子教学三个教学子目标后,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用“Ⓝ”和“Ⓞ”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下图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此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此变化过程中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
(3)已知氮原子的质子数是7,氧原子的质子数是8。
a.请画出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
b.氮有一种同位素N-15(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5),其中子数为_______。
基于氮气与氧气生成一氧化氮的具体反应背景,通过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去深入分析该反应,进一步认识并归纳化学反应发生的微观实质,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感知物质变化,进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准备,学习准备不仅影响学习的成功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因为良好的学习准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为新知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判断学习者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准备,最直观有效的方法就是适时的问题监控,最大程度扫清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因为知识缺失而导致的理解障碍,通过问题的反馈情况来调整教学的脚步,确保教学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1]Slavin,R.Education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5thed)[M].Needham Heights.MA:Ally and Bacon,1997
[2]张存山.“最近发展区”用于化学教学摭谈[J].化学教学,2010,(6):25-28
[3]郅庭瑾.关于“我们怎样思维”的教育学探索—从赫尔巴特到杜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27-37
[4]江琳才主编.化学(九年级 上)[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45-54
1008-0546(2015)06-0033-02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5.0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