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应用及反思——以人教版《化学2》“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为例
2015-12-05纪锋
纪锋
(如皋市第二中学 江苏如皋 226500)
无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应用及反思——以人教版《化学2》“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为例
纪锋
(如皋市第二中学江苏如皋226500)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文章以“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为例,对无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进行了实践和反思。
无网络平台;翻转课堂;化学教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诞生的“翻转课堂”,是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室授课模式之后的重大变革。它不仅保障学生在课前融入学习、明确课堂目标,还促成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出不乏深度的问题;更为难得的是,翻转课堂保障了师生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意识。笔者任教的是一所农村高中,大多数学生寄宿在校,教师无法及时把电子课件、微视频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通常感到无法实施“翻转课堂”。笔者经过多次实践,以人教版《化学2》中“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课为例,谈谈无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一、课前阶段——化学知识的预先学习及问题的生成
教师首先结合教学大纲,明确“学习”目标;再针对不同层次(一般分学有余力层次、中等层次、学习困难层次等三种层次)学生的学情,制定具有层次的学生预习单(主要包括学习任务、具体要求、参考材料、问题生成)。寄宿制学校往往安排学生晚自习,学习小组建制齐全,为预习单的课前使用效度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学生通过自主完成预习单、自主提出问题、组内讨论等环节,把仍未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科课代表,课代表适当整合后及时交给任课教师。(见表1)
表1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课前预习单
[反思]预习单是学生课前活动的主要抓手,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预习单是众多一线教师面临的棘手问题,如何解决好三化(问题化、生活化、目标化)和三性(梯度性、趣味性、启发性)是当务之急的研究课题。教师要转变观念,科学设置任务,切忌过多、过难,把设计的始终点紧紧围绕在“为了学生的学”。同时,学生不能把课前预习理解成浅层次的学习,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升学生生成问题的质量,值得教师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二、课堂阶段——释疑、化学知识的吸收与内化、问题的再生成
教师根据学生课前未解决的问题,制定课堂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流程。流程设计主要包括展示疑点并释疑、开展教学活动、整理知识体系三方面(见表2)。课堂上,学生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被“立项”,必定精神高涨,学习兴趣浓烈。通过学习小组间展示交流、师生合作构建出来的课堂不一定是高效课堂,但绝对是有效课堂。教师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小组间竞争的意识;对学生的探究结果,教师要给予辩证的评价和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学生在老师点拨后及时自主纠错,尽可能实现“当堂达标”的基本理念。一堂化学课结束,学生如果“无惑”,极有可能是学生“无获”,故每节课结束之后,必定会产生新的疑惑。
表2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反思]翻转后的课堂都是从释疑开始的,也是从产生新的疑惑结束的。教师需要及时从学生方面获取反馈信息,不能凭空想象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教师需要高度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任何单向交流都是片面的,甚至无效的,对于学生未能发现的重要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活动,在第二阶段完成。课堂教学开展的教学活动,仍应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完成化学知识的内化,切忌担心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而“一讲到底”。为激发学生讨论热情、展示积极性,需要制定合理的课堂评价机制。
三、课后阶段——巩固单、问题单的科学使用,化学素质的养成与提升
高效的课堂,同样会让学生产生“一知半解”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未能及时通过自己领悟或及时向老师求助,这样的课堂又何谈有效呢?问题累计到一定程度必定会对学习质量、学习激情产生重要影响,巩固单和问题单的科学使用成为课后阶段最佳补充,这也是翻转课堂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本阶段不仅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学生反思知识内化程度,而且能聚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见表3)。
表3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课后阶段设计
[反思]翻转课堂有完整的学生反馈评价机制,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寄宿生来说,无法及时用好在线学生反馈评价方式,教师要借助纸质调查表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对学困生的课后指导,要有层次感,最好借助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将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形象、有趣、可视听的动态内容,最大限度地促成学生提升化学素养。
需要指出的是:在操作过程中,翻转课堂会受到经济、技术、观念及教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在高中化学课堂全面普及还尚需时间。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做进一步的探索,争当课堂改革的先行者。
[1]金剑锋.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以苏教版必修化学2“化学键”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4,(8)
[2]王新.“颠倒的教室”与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1008-0546(2015)06-0028-02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5.0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