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新市民城市融入困境新解
——变态和变性的视角
2015-12-05朱振亚汪阳春
朱振亚,汪阳春
(井冈山大学 a.商学院;b.数理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农民新市民城市融入困境新解
——变态和变性的视角
朱振亚a,汪阳春b
(井冈山大学 a.商学院;b.数理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农民新市民还不是真正的新市民,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还没有完成市民化必经的身份“变态”和素质“变性”过程。农民新市民在城市的生存现状,正如藕粉糊化实验中未熟或半生不熟的藕粉糊,尚处于不融或半融状态。藕粉糊化实验对进城农民市民化的启示是:先“溶”于城市是后“融”入城市的前提;具有“温度”和“热度”的好政策是农民新市民发生“变态”和“变性”的关键所在;“公平公正的城市发展机会”是农民新市民完成市民化进程的重要保证。
农民新市民;融入困境;变态;变性
当前,“新市民”在学界一般指“进城农民工”和“进城失地农民”,因此,进城农民也可称为“农民新市民”。而事实上,进城务工农民和进城失地农民还算不上真正的新市民,因为他们在城市融入方面还困难重重,城市融入方面仍然面临巨大困境。原因何在?为回答这个问题,本文拟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藕粉糊糊化这个生活实验及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基于身份“变态”和素质“变性”的视角,试图解析当前农民新市民在城市融入当中遭遇的困境,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进而为促进“农民新市民”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以及为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进城农民还不是真正的“新市民”
1.1 背景:农民新市民的形成
长期以来,我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乡村是两个相对封闭且又隔离的世界,城和乡界限十分明显,城乡间社会经济发展鸿沟非常突出,计划经济体制画地为牢,将农民封锁在原地,农民迁徙和流动难于上青天。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松动。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提出必须改变八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定了“离土不离乡”的方针,农民工开始出现;90年代继续贯彻“离土不离乡”的方针,同时提出要加强对农民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疏导和管理,民工潮开始显现;进入新世纪,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及“四化同步”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实施,城乡二元结构解冻逐渐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农转非”或已经“农转非”或向往“农转非”,换言之,有数以万计的农民已经成为“新市民”或梦想着尽快成为“新市民”。
与农民工主动进城不同,失地农民是因为失去土地而被动进了城。2000年前后,随着第三轮市场经济条件下“圈地浪潮”的兴起(即城镇、工业园、开发区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速膨胀),失地农民数量激增(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我国曾发生过两次“圈地热”,失地农民问题那时就已经存在,但在政府计划安置下,征地单位按指标录用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就业同货币、住房一样,成为失地补偿的形式。因此,失地农民大多转变为体制内的计划“市民”)。与前两次圈地热不同,第三次征地高潮是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由于制度缺陷,失地农民未能合理分享土地收益,先前的体制内转为计划“市民”的好处没有了,市场经济也没能给失地农民带来公平合理的土地收益补偿。就这样,失地农民带着仅有的一点补偿款,被动地进了城,成了所谓的“新市民”。
1.2 体量:农民新市民数量庞大
当前,我国农民新市民的体量不小。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 894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 610万人,在外出农民工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3 085万人,举家外出农民工3 525万人。在外出农民工中,7 739万人跨省流动,8 871万人省内流动,分别占外出农民工的46.6%和53.4%。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以省内流动为主,中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以跨省流动为主。跨省流动农民工主要流入大中城市,省内流动农民工主要流入小城镇。在全国26 894万农民工中间,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有12 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接近全国民工总数的一半。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地点来看,6 872万人选择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占新生代农民工的54.9%,而老一代农民工这一比例仅为26%,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更偏好在大中城市就业[1]。按照上述比例推算,2013年全国约有7 987万农民工活跃在大中城市,如果加上在县城务工的农民,则全国约有超过1个亿的农民工(新市民)在县城及以上城市务工就业,显然,这个数字是非常庞大的。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作为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数量也迅速增加。据民进中央2009年预测,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达1亿人以上。而杨涛等人(2006)的推算表明,到2016年我国失地农民的总数就将达1亿人[2],这个结论比民进中央的结论时间来得更早。但不论是哪个结论,均说明一点,即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失地农民(新市民)的数量将非常惊人。笔者根据杨涛博士等人“每年增加357~429万个失地农民”的判断来计算(取其均值393万/年),则2013年我国约有失地农民8 800万,这个数字也相当可观。
若将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人数加总起来,则2013年我国进城农民的总数接近2个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可见,当前我国“农民新市民”的数量相当庞大,体量相当惊人。
1.3 现状:农民新市民尚未完全融入城市
“农民新市民”(进城农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是因为真正的新市民应该是完全融入城市的,是被城市接纳的,换句话说,真正的新市民不仅应该与城市原居民(即“老市民”或“土著”市民)在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享有同等的社会经济待遇,而且应该在心理上拥有与老市民一样的城市“主人翁”心态,能与老市民打成一片,而不是权益有别的、受人歧视的“二等公民”。事实上,当前我国“农民新市民”不仅没有与“老市民”享有同等的市民待遇(国民待遇),而且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未被城市制度和城市原居民所接纳。进城后,农民新市民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融而不入”甚或“不融不入”的社会现象。关于农民新市民的城市融入状况,学界的观点主要有:
(1)“外来农民工”在城市是“不融入”,“农转非”人员在城市是“半融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面临“双重边缘化”,即无论是城市社会融入还是返乡适应,都表现出“难融入”的特征;即便在发达省市,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总体上也才达到“半”市民化的水平;农民工市民化总体上进展不小,但在生活质量、基本公共服务、社会融入和心理归属“四个维度”方面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融入发展滞后[3-6]。
(2)农民新市民在城市社区融入、文化融入、政治融入和心理融入等方面水平均不高。社区融入还处于自发的低水平状态;制度壁垒和文化差距使农民工产生城市“边缘人”心理困惑,文化融入艰难;农民工城市政治参与度低于农村参与度,城市政治融入水平偏低;心理上存在逆反心理、求富心理、过客心理、自卑封闭心理,安全感不足、恋乡情结浓厚、相对剥夺感强烈,心理融入水平不高[7-10]。
(3)阻碍农民新市民城市融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观念、文化、习俗等非制度性因素,还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个人因素,但制度性因素似乎是其主要方面[11-14]。
从学界研究的结论来看,我国为数众多的“农民新市民”在城市融入方面还界于“半融入”与“不融入”之间,其融入障碍主要是由制度性因素造成。客观地讲,“农民新市民”(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因为他们在不少方面和城市原居民(即“老市民”)还有很大差别,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换言之,他们的城市化进程还没有彻底完成。
1.4 解构:农民新市民市民化必经的两个过程
农民新市民(进城农民)要从“农民”变身“市民”,真正实现市民化,其间必须经历两个蜕变过程:一个是身份的“变态”过程,一个是素质的“变性”过程。“变态”是身份位态的改变,这个比较好理解,它多侧重于外在户籍、居住地等标识的改变(如果将来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取消了,“变态”指的就是进城农民可以平等地享有城市原居民所能享有的一切市民福利及权益;而二元户籍制度取消前,市民福利一般附着在非农户口上面);“变性”是指进城农民“素质”在生活方式、工作性质、个人素养、价值观念、行为范式等方面的彻底改造和转变,它多侧重于内在境界的提升。“变态”和“变性”是进城农民市民化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彼此对立统一。对立是因为“变态”和“变性”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是市民化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变态”是外在改变,“变性”是内在提升;统一是因为“变态”和“变性”发生在农民市民化的同一过程里面,缺一不可,具有“共时”特征。说“农民新市民”(进城农民)在城市融入方面面临困境,也即意味着他们在市民化的“变态”和“变性”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2 农民新市民为何“融而难入”——淀粉糊化的启迪
2.1 一个生活案例:藕粉糊化实验
早餐冲泡藕粉糊,往往会有三种结果:藕粉糊全熟、藕粉糊半生不熟、藕粉糊完全不熟,经验告诉我们,藕粉糊是否熟透与操作方法及水温有关。现将三种类型藕粉糊的冲泡流程简介如下:
(1)“全熟型”藕粉糊的冲泡流程。第一步,在碗里放进两勺干藕粉。第二步,向碗里加少量温水,将藕粉润湿搅匀,使其亲水形成粉水混合物。第三步,快速向碗里兑开水冲泡,边兑边搅拌。结果是藕粉糊完全成熟。
(2)“半生不熟型”藕粉糊的冲泡流程。第一步,在碗里放进两勺干藕粉。第二步,直接向碗里兑开水,边对边搅拌。结果藕粉糊半生不熟,这从糊里的白色斑点可以看出来(白斑就是未熟的干藕粉)。
(3)“完全不熟型”藕粉糊的冲泡流程。第一步,在碗里放进两勺干藕粉。第二步,向碗里加少量温水,将藕粉润湿搅匀,使其亲水形成粉水混合物。第三步,向碗里兑温开水,搅拌。结果是藕粉糊完全没熟(过段时间,液体分层,上面是水,下面是白色的藕粉沉淀)。
对比三种藕粉糊冲泡流程会发现:全熟型藕粉糊冲泡是在干藕粉里先兑温水,搅匀后再用开水冲兑,如果水温不够,则藕粉糊就熟不了;如果直接向干藕粉里兑开水,同样的搅拌,藕粉糊也会结出“粉果”,藕粉糊半生半熟。
2.2 实验中的科学道理
藕粉糊冲泡有三种结果:全熟、半生不熟、完全不熟。全熟型藕粉糊,说明干藕粉已经完全融入水中,水乳交融;半生不熟型藕粉糊,说明干藕粉没有完全融入水中,半融半入;完全不熟型藕粉糊,说明干藕粉与水仍然是“水粉不融”,藕粉完全没有融入水中。因此,全熟型、半生不熟型、完全不熟型藕粉糊也可以称为全融型、半融型、不融型藕粉糊。为什么同样的藕粉,最后冲出的效果不同呢?这要从淀粉的糊化说起。
藕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常温下不溶于水。若要使淀粉融入水中,只能在加热条件下与水发生糊化(Gelatinization)。淀粉糊化就是淀粉在水和加热条件下,晶体分子被破坏,β淀粉转变成了α淀粉,并形成糊状溶胶。糊化过程也是淀粉发生“变态”和“变性”的过程。由于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淀粉糊化属于化学反应[15]。
藕粉糊之所以能够冲泡成熟,是因为事先添加了少量温水并搅匀,使藕粉得以充分亲水,而经过温水浸润的藕粉,在开水的快速冲兑下,顺利发生“变态”和“变性”,即淀粉糊化,藕粉全部融入水中,形成“水乳交融”的溶胶,所以“全熟型”藕粉糊也可称为“全融型”藕粉糊。这里的“变态”是指藕粉由粉状固体转变成了糊状溶胶,“变性”是指藕粉由β淀粉转变成了α淀粉,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与全熟型藕粉糊冲泡过程对比后发现,半生不熟型藕粉糊之所以半生不熟,是因为干藕粉在开水冲兑前,缺少温水的浸润和溶解过程;不熟型藕粉糊之所以不熟,是因为干藕粉虽然经过事先的温水浸润和溶化,但冲泡时水温过低,藕粉难以糊化,即淀粉晶体虽然发生了部分“变态”,但没有发生“变性”(部分“变态”是指藕粉仅仅由粉状固体变成了粉水混合物,并未形成糊状溶胶)。
可见,藕粉要冲泡成熟,成为全融型藕粉糊,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藕粉先要“溶”于水,然后才能“融”与水。即干藕粉进水亲水、搅匀并形成粉水混合物,是冲泡成熟(全部糊化)的前提条件。第二,冲泡时,水温要高。如果水温达不到要求,藕粉也难糊化。第三,全程搅拌。全程搅拌的目的是创造“均等机会”,保证全体藕粉“充分浸润”和“受热均匀”。
2.3 联系与启迪:藕粉糊化与进城农民的城市融入
藕粉糊冲泡成熟的过程,就是藕粉在一定条件下与水相融形成溶胶的过程。藕粉糊冲泡实验与进城农民的城市融入过程联系非常紧密(如表1所示),换言之,藕粉糊化过程对农民新市民的城市融入过程具有很好地启迪与解释价值。
(1)当前,农民新市民在城市的融入状况类似于“藕粉糊化实验”中的“半生不熟型藕粉糊”或“不熟型藕粉糊”,仍处于半融入或不融入状态。
(2)农民新市民尚未融入城市,原因在于还没有完成城市化必经的身份“变态”与素质“变性”过程,好比“半生不熟型藕粉糊”或“不熟型藕粉糊”,“变态”和“变性”过程都不彻底(注:“变态”是指身份位态的改变,它多侧重于外在户籍、居住地等标识的改变。“变性”是指“素质”在生活方式、工作性质、个人素养、价值观念、行为范式等方面的彻底改造和转变,它多侧重于内在境界的提升)。
(3)农民新市民在身份“变态”上异常艰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获得真正的“市民”身份,并与老市民享有平等的市民福利待遇。
(4)农民新市民与城市原居民(老市民)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个差异主要表现在待遇享受、内在素质、工作性质、语言习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农民新市民还需等候好政策和较长时间去实现素质的“变性”。
表1 藕粉糊化与进城农民城市融入的关联
(5)“藕粉糊化实验”的政策启迪是:全熟型(全融型)藕粉糊的冲泡过程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藕粉先要亲水浸润(搅匀并形成粉水混合物)、加热、全程搅拌,它们对农民新市民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很好的启迪价值。“先要亲水浸润”的政策启迪是——农民新市民只有先“溶”于城市,然后才能“融”入城市,即农民先要进城工作生活一段时间,以适应城市,才有可能融入城市,也表明进城农民的城市化不可一蹴而就。“加热”的政策启迪是——农民新市民若要彻底地完成城市化过程,实现自身的完全“变态”与“变性”,需要国家及地方出台一系列充满人性“温度”与执行“力度”的城镇化政策,用政策“热度”推动进城农民的城市化进程;未来若没有好的政策与制度,农民新市民的完全市民化很难想象。“全程搅拌”的政策启迪是——政府自始至终要为进城农民创造和保障公平公正均等的发展机会,使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到无差别的国民待遇,而不是一国两策(新市民一套政策,老市民一套政策)。藕粉糊化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因为β淀粉转变成了α淀粉,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这个“化学变化”的政策意涵是——政府需要用“强有力的政策”去推动农民新市民的城市化进程,促使进城农民在多方面发生本质性变化,以完全实现其身份的“变态”和素质的“变性”,而成为真正的“新市民”。
3 简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简要结论
当前,我国农民新市民的数量十分庞大,但他们还不是真正的新市民,原因在于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他们市民化必经的身份“变态”和素质“变性”过程还没有彻底完成。本文通过对日常生活案例“藕粉糊冲泡实验”流程的研究发现,淀粉完全糊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先要亲水浸润(搅匀以形成粉水混合物)、(然后)加热、全程搅拌。淀粉完全糊化的条件对进城农民市民化的启发是,农民新市民若要完全融入城市,也须满足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1)农民新市民只有先“溶”于城市,然后才有可能“融”入城市;(2)农民新市民的市民化需要具有“温度”和“热度”的好政策;(3)农民新市民的市民化需要政府创造“公平公正的城市发展机会”。为数众多的农民新市民之所以在城市处于“融而难入”状态,陷入融入困境,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还没有出台针对进城农民的、具有足够“温度”和“热度”的城镇化好政策,还没有为农民新市民创造等同于老市民的公平的城市发展机会。
3.2 政策建议
首先,为了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发展,国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四化同步”的进程中创造更多城市就业岗位,不断提升打工比较收益,以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务工和发展。进城务工能使农民新市民提前“溶”于城市、适应城市,为其后续市民化过程中的城市“融”入铺平道路。
其次,为了避免进城农民在城市和地区扎堆现象,国家应尽快统一全国各地的最低务工工资标准,不断缩小地区间工资差距,使农民工能够相对均匀地分布在各级各地的城市中,为我国城市化的均衡发展,也为他们日后在城镇化进程中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创造良好条件。而当前我国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地级以上城市,他们在城市体系中分布很不“均匀”,容易造成“城市病”,而不利于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再次,为了促进农民新市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好更快地发生“变态”和“变性”,长期来看,国家应尽早出台针对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城镇化新政策,这些新政策要体现“以人为本”精神,需要具有人性的“温度”和执行上的“力度”,用新政策的“热度”去化解农民新市民市民化进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使其走出城市融入困境,成为真正的“新市民”。短期来看,政府应在务工维权和土地征收维权等方面做好工作,以更好地保障进城民工和进城失地农民的人身权益,为他们未来可能的“变态”和“变性”打好基础。
最后,为了消除“一国两策”的政策歧视,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和谐发展,国家应破旧立新,用新的制度和政策来保障人人享有的“公平公正的城市发展机会”,使农民新市民在城市中能够享受体制和政策赋予市民的一切正当权益和国民待遇,而不是“老市民一套政策、新市民一套政策”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之类的有失公允的政策对待。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农民新市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可以尽早走出城市融入困境,以便更好更快地发生身份“变态”和素质“变性”,而成为真正的“新市民”。
[1]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4-05-12)[2015-3-16].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 t20140512_551585.html.
[2]杨涛,施国庆.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6(7):102-109.
[3]李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融入”与“不融入”[J].河北学刊,2011(5):106-114.
[4]何军.江苏省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代际差异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52-59.
[5]何绍辉.双重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64-69.
[6]梅建明,熊珊.基于“四个维度”的农民工市民化实证研究——对3318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24-129.
[7]关信平,刘建娥.我国农民工社区融入的问题与政策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9(3):1-7.
[8]沈蓓绯,纪玲妹,孙苏贵.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现状及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2(6):73-79.
[9]刘建娥.企业农民工与社区农民工政治融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6-63.
[10]林晓珊.城市农民工如何从心理上融入城市[J].中国国情国力,2004(11):52-54.
[11]张岳红.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非制度性障碍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0-93.
[12]胡杰成.社会排斥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J].兰州学刊,2007(7):87-90.
[13]张传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调查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88-993.
[14]张华.农民工家庭城市融入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3(2):80-84.
[15]迟玉杰.食品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余义兵]
Analysis on the Dilemma of Integrating into Cities for Farmer-Citizens——Perspective of Metamorphosis and Degeneration
Zhu Zhenyaa,Wang Yangchunb
(a.School of Business;b.School of Maths and Physics,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Jiangxi 343009)
Farmer-citizens are not really new citizens,because they have not fully been integrated into cities,also do not complete the necessary process of citizenization called“metamorphosis of identity”and“self-degenera⁃tion”.Today,the survival status of farmer-citizens in cities is still not integrated or semi-integrated,just like the immature or halfcooked paste of starch in the experiment of lotus root starch gelatinization.The experiment reveals that entrying into a city first is the premise of integrating into the city.It is very crucial for farmer-citizens to meta⁃morphosis and degeneration with“temperature”and“heat”policies.It’s a necessary guarantee for farmer-citi⁃zens into cities with“fair and equitabl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created by government.
Farmer-Citizen;Dilemma of Integration;Metamorphosis;Degeneration
D422
A
1674-1102(2015)04-0039-05
10.13420/j.cnki.jczu.2015.04.007
2015-03-2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SH032)。
朱振亚(1976-),男,安徽枞阳人,井冈山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