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的我国科技期刊质量提升

2015-12-05朱晓文刘培一

中国出版 2015年16期
关键词:学术交流科研人员科技期刊

□文│朱晓文 刘培一

网络时代的我国科技期刊质量提升

□文│朱晓文 刘培一

从知识产品的角度阐述了网络时代我国科技期刊内容质量建设的相关因素,分析了编委会、科学编辑和网络平台在提升科技期刊内容质量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最后提出,无论网络如何改变其传播和营销方式,科技期刊是服务于学术交流的,其学术交流的目的不同,则面对的作者群和读者群不同,其内容质量提升的方向也是不同的。

科技期刊 内容质量 开放存取 新媒体

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我国科研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总量保持第二,被引用的数量提升到了第四位。但是,我国的科技期刊整体水平还不能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科学研究相适应,大量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由此导致在版权和首发权方面受制于人。[1]基于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有学者提出了科技期刊“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升我国英文期刊的国际地位;建立国际化的英文期刊出版单位和发布平台;[2]推动中文期刊的国际化和英文资源的本土化。为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能力,2013年9月,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正式出台。[3]

我国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建设仍然是新形势下的重点,同时应该意识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传播方式革命和营销手段创新——开放获取对内容质量提升的影响。这一点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当属《自然》出版集团2014年12月2日宣布的一项重大开放政策,即将所有《自然》研究论文免费让读者阅读。有人评价此举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将增加文章的可见度,使期刊真正成为知识传播的平台。[4]

一、网络时代科技期刊内容质量建设相关要素

科技期刊诞生的最初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所以科技期刊内容质量的提升要以学术交流目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策略。科技期刊内容管理最初是由一群致力于学术交流的科研群体进行的,即期刊编委会对科技期刊内容负责,编委会对期刊的贡献决定了期刊的内容质量。随着学术群体的不断扩大,科技期刊的需求越来越多,专业出版机构开始出现,保证了其内容和生产的专业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群体的学术交流模式开始转变,科技期刊的内容传播模式也随着改变,网络技术成为科技期刊内容建设的一个辅助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笔者在2008年详细分析过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相关因素,[5]吕红在其研究中也提出了提升学术期刊质量的八项措施。[6]但是近几年互联网已经完全改变了科研人员获取文献的方式,网络几乎成为科技期刊论文传播的唯一渠道。另外,开放获取的迅速发展开始改变出版公司的营销和服务方式,出版公司可以不必通过图书馆而直接服务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出版公司的关系更为密切,由此使得期刊内容质量和期刊营销直接联系在一起。

科技期刊作为知识产品与普通商品有类似的生产和销售流程。其生产原料是论文,原料提供商是科研群体;生产厂商是出版机构,可以是编辑部生产,也可以由专业出版公司生产;销售渠道可以由出版公司直接销售,也可以由代理中间商如学术数据库进行销售;最后的购买者由科研机构和图书馆统一购买(见图1)。科技期刊和普通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最终消费者和原料提供者是一个群体,都是科研群体,这就导致了一个事实,科技期刊的质量是由科研群体提供的原料决定的,又是由科研群体这个用户群评价。所以,无论选择原料、生产过程,还是营销过程都必须围绕科研群体展开。从图1可以看出,科学编辑在内容质量建设中起到桥梁作用。在内容质量建设整个过程中,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的利用至关重要。

二、内容质量提升的策略

在现代科技期刊运营中,编委会仍然是期刊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编委应该把期刊当成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提出建议但并不帮助实现。期刊在组建编委会时应该明确编委的责、权、利,采取一定措施保障编委会顺利工作。

1.内容提升需要编委会的推动力

一些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主要由编委会决定。[7]对于众多开放存取期刊,开始出现没有主编的编委会,例如PLoS系列期刊的PLoS One、PLoS Medicine和PLoS Biology均没有主编,而采取了“广泛编委会”的形式。[8]著名的私人开放获取期刊出版公司——埃及辛迪伟出版公司(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也采取了没有主编的编委会形式。[9]无论有没有主编,编委对期刊内容质量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在服务的期刊上发表文章。编委在任期内应该在所服务期刊上发表自己或课题组的文章。编委不一定要把本课题组最优秀的文章发表在所服务的期刊上,但应该根据期刊发展目标,投稿相应档次的文章。至于投稿量的多少,可以由编委和期刊运营方协商而定。

为服务的期刊邀请稿件。期刊编委在学术界应该是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专家,有自己的学术圈子,应利用这些能力和资源为所服务的期刊进行约稿。约稿可以单篇约稿,也可以为期刊组织专题或者专刊。

在学术群体中推介期刊。编委作为科研群体的组成部分,其对期刊的推介更具针对性和被认可性。编委参与的学术交流群体和其研究方向应该有一致性,所以在这些活动中对期刊进行推介,其推介的对象是符合期刊读者群体范围的,期刊的内容和声誉也更容易被学术界认可。

图1 科技期刊建设相关因素及其关系图

2.专业化的科学编辑才能提供专业出版服务

随着对期刊内容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专职编辑的分工、角色和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科学编辑成为期刊团队的核心力量(见图1),需要协助编委审稿、组稿及推介,在某种意义上是编委会的期刊秘书。[10]专职的科学编辑是期刊学术团队开展具体工作的核心,其学术鉴别能力、学术沟通能力和学术组织能力直接影响期刊的发展。

敏锐的学术鉴别能力。学术鉴别能力主要是依靠编辑的专业学识,通常受过科研训练的编辑其学术素质更好。国外一流期刊的编辑人员大都具有特定学科的博士学位,从事过博士后科研工作然后再入职编辑行业的也大有人在,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学术判断力和洞察力。另外,科学编辑应该通过阅读学术文章、参加学术会议、与科研人员讨论、参加各种培训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达到与科研水平同步。这些科学编辑在审稿和策划组稿方面对期刊内容质量的提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良好的学术沟通能力。执行编委会的决议、争取作者和审稿人的支持、吸引更多的读者,这些工作都需要编辑良好的学术沟通能力。同时,为了深入了解科研人员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工作,科学编辑应该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同时可以准确把握科研群体的学术思想,找到共同点,利用这些共同点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更好地为科研群体学术交流带来便利,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

专业的学术组织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科研人员,搭建真正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为了给期刊发展提供更好的舞台,使期刊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科学编辑应该具备专业的学术组织能力,包括组织各种学术讲座、参与或者独自组织学术会议、组织学者和出版界的交流互动等。这些活动是科技期刊交流功能的扩展,使期刊成为知识创新的园地,可以助力启发科技工作者的思路和引导研究方向。最终,这些活动也可以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3.借助网络平台引发网络效应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完全改变了科研群体的阅读方式,甚至改变了科研群体的学术交流方式。传统的印刷版渐渐成为宣传的资料而不是科研人员阅读的资料,期刊从传统的订阅模式开始向开放获取模式转变。科技期刊的传播方式如果不适应现在的学术传播方式,在海量数据的形势下,期刊内容很难被科研群体关注,其内容质量很难得以提升。

加入尽可能多的网络数据库。为了提高期刊被检索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期刊的显示度,科技期刊必须借助数据库平台,刊网融合,进行网络传播。我国科技期刊目前除期刊自建网站传播外,应尽其所能被各种专业数据库收录。除我国普遍认可的SCI和EI、北大中文核心等数据库外,各种被所在学科认可的有价值的专业数据库都是科技期刊应该借助的平台。例如,生物医学类期刊尽量申请加入医学数据库PubMed,与化学相关的期刊尽量被CA (美国化学文摘)检索,与数学相关的期刊申请加入MathSciNet (美国数学学会数学评论),与农学相关的期刊申请加入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bstracts (农业工程文摘)等数据库。

提高全文的网络可见度。目前我国大部分英文期刊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如果科研机构没有购买这个出版商的数据库,经常导致我国的科研人员甚至作者本人都无法下载自己的文章。在我国期刊影响力较低的情况下,应该通过改变合作协议内容,尽量争取在期刊自建网站上无障碍下载全文。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等我国自主建设的数据库,并不限制期刊在自建网站上公开论文的全文,这种做法对我国期刊发展比较有利。

加强网络定向推送服务。作为一种高利润的知识产品,期刊的数量迅速增加,知识信息的竞争非常激烈;同时,历史悠久声誉较好的期刊主导了科研人员选择文献的习惯,由此导致我国的期刊更加难以发展。为了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除了科研人员主动搜索文献资料,专业出版机构需要主动把文章内容推送给读者和用户。网络营销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推销方式,但也被科研人员当成一种“骚扰”方式。因此,这种推送最好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简单地群发邮件。这就需要建立专业的科研人员数据库,按照不同的科研方向分类整理,定期更新。同时,建议期刊文章的内容也按照相关关键词或者其他方法进行分类。由此,把不同专业内容的文章发给不同的科研群体,以获得更多关注,进一步获得更多科研人员的支持。

重视大众媒体和新媒体。2007年启动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对于及时报道发表于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主办学术期刊中原创性学术论文所反映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国内科技期刊所发表研究成果在大众媒体中的传播,建立科学技术原创成果与传媒的沟通机制,促进公众对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了解和理解,提高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促进科技期刊发展,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11]另外,近年来科研人员广泛应用微信公众号和博客等新媒体进行交流,科技期刊也逐渐建立了相应的平台,以更好地与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和互动。[12,13]

三、提升内容质量建议

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网络如何改变其传播和营销方式,科技期刊是服务于学术交流的,其学术交流的目的不同,则面对的作者群和读者群不同,其内容质量提升的方向也是不同的。网络技术的确改变了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提升的策略,但其内容质量的评价并没有改变,在期刊管理方面,笔者建议对不同期刊进行不同评价和分类管理。

1.英文期刊

英文科技期刊的目的是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一方面要把我国的科研成果推向世界,另一方面是把国际学术成果介绍到国内。因此,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英文科技期刊的内容应该保持少而精,争取国内外最优秀的学术成果的首发权,以约稿为主,成为引领我国科技发展的旗帜。第二类英文科技期刊内容提升以扩大期刊总体影响力为目的,加大发表数量,保持期刊在学术圈足够的活跃程度和广泛的影响力,以自由投稿为主。这类期刊以提高国际化指标为方向,以被SCI收录和提升SCI影响因子、SCI总被引频次为主要目标。

2.中文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的目的主要是用于国内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与英文期刊类似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科研界的重要事件及时报道科技进展,这一类的期刊内容建设也是以约稿为主。第二类中文期刊则以在国内建设广泛的学术影响为目的,力求在保证一定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发文量,成为本专业的学术交流的阵地。中文科技期刊的内容提升不必以SCI为评价指标,而应该以下载量并结合国内期刊数据库提供的各项指标来体现。

3.行业期刊

行业期刊(主要是现行分类体系下的技术期刊)也可以办成专业的科技期刊,但其交流的目的应以科研成果转化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的研发团队和应用技术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行业期刊的内容质量建设与提升应以本行业实践需求为导向。行业期刊的评价以下载量、订户数量及行业广告投放量等指标定位比较合理。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科技部部长万钢就科技改革与发展答记者问.新华网、中国政府网现场报道.[2015-03-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5lh/zhibo/20150311b/index.htm

[2]颜帅,张昕.科技期刊如何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科技期刊的“三步走”[J]. 科技与出版,2014(1)

[3]科协发学字[2013]41号.中国科协 财政部 教育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2013-9-12].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096/n13118139/15017313.html

[4]Richard Van Noorden. Nature promotes read-only sharing by subscribers. Nature, [2014-12-2]. http://www.nature.com/news/ nature-promotes-read-only-sharing-by-subscribers-1.16460

[5]黄蓉,朱晓文,刘培一.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科技期刊质量建设的相关因素分析[J].出版广角, 2008(5)

[6]吕红.中国科技期刊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中国出版,2013(10)

[7]朱晓文,宋冠群.编委会对提高期刊质量所起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3, 25(6)

[8]Publications. http://www.plos.org/publications/. [2015-3-10].

[9]Journals.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2015-3-10].

[10]朱晓文,宋冠群.科技期刊质量建设探讨——以《中国科学: 化学》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

[11]关于建立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的通知.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8213/n38274/n38470/ 10185468.html. [2015-3-31]

[12]郭雨梅,郭晓亮,吉海涛,张璐,景勇.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创新之路[J].编辑学报,2014,26(6)

[13]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张璐.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1)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科研人员科技期刊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科技期刊的分类
学术交流活动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科技期刊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