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氯有机物机械化学法脱氯试验研究
2015-12-05张承龙苑文仪白建峰王景伟李英顺
张 雪,张承龙,苑文仪,白建峰,王景伟,李英顺
(1.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上海 201209;2.上海新金桥环保有限公司,上海 201201)
含氯有机物因其性能优良、用途多样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工原料、医药、染料中间体、杀虫剂、增塑剂等,而其自身的难降解性使得它能长期存在于环境中[1],并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2]。长期以来对难降解含氯有机物的处理是环境治理中的难点,研究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降解技术是当前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3]。
目前,脱氯技术主要有回转窑热解/气化技术、熔融固化技术、低温热脱附技术、碱化学分解法、生物修复法、紫外光降解法、机械化学法等[4]。机械化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害化处理技术[5],具有操作简单易行、脱氯效率高、能耗低、安全性好、操作条件温和等优点[6],是具有商业化应用前景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处理技术之一,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7]。
四氯苯醌作为一种高氯有机物,在其生产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二口恶英或者呋喃类物质(PcDD/Fs)掺杂到四氯苯醌产品中[8],同时其使用后焚烧处理过程中也会产生PcDD/Fs等剧毒物质,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采用机械化学法对四氯苯醌无害化处理不仅可以避免其焚烧产生PcDD/Fs,也对PcDD/Fs降解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此,本文以含氯有机物四氯苯醌为研究对象,采用机械化学法(球磨)对其进行脱氯降解试验,并对影响机械化学法降解效率的典型参数进行了研究[9],即研究了四氯苯醌的脱氯速率与还原剂种类及添加比例、球磨时间、球磨转速等参数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样品与仪器
试验样品:四氯苯醌(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规格CP(沪试));锌粉(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150~200目);石灰(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自行破碎到100目)。
试验仪器:行星球磨机(全方位行星式球磨机,型号QM-QX,南京南大仪器厂生产);磨罐及磨球(磨罐及磨球材质为玛瑙,磨罐体积100mL)。
1.2 试验方法
按一定的质量比分别称取四氯苯醌和不同的还原剂(铁酸锌、烟尘、锌、石灰)共6g,混合添加到玛瑙球磨罐,加入30g磨球;设定一定的条件进行球磨并且定时取样,取1g试样和100mL去离子水加入锥形瓶中,磁力搅拌1 min 后在振荡器上振荡1h;最后过滤,分析滤液中氯离子含量,并按照下式计算脱氯率a:
式中:c为氯离子浓度(mg/L);m 为四氯苯醌与还原剂的质量比。
1.3 分析方法
滤液中的氯离子浓度采用氯离子选择电极进行分析;脱氯产物的化学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以及红外光谱仪(IR)进行分析;球磨脱氯产物的物相采用X 射线衍射仪(XRD)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纯四氯苯醌球磨的脱氯效果
试验在球磨转速为400r/min、球料比为5的条件下,考察了单纯对四氯苯醌进行球磨是否会脱氯,其试验结果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单纯对四氯苯醌进行球磨,6h内脱氯率不到0.08%,表明球磨对脱氯率贡献不大,可忽略不计。
2.2 四氯苯醌与铁酸锌混合球磨的脱氯效果
试验在球磨转速为400r/min、球料比为5的条件下,考察了四氯苯醌与铁酸锌混合球磨的脱氯效果,其试验结果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不论是随着球磨时间增加,还是减小四氯苯醌与铁酸锌的质量比,都能使其脱氯率增加,但是4h内最大脱氯率不到3%。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铁酸锌不是理想的还原剂。
2.3 四氯苯醌与含锌烟尘混合球磨的脱氯效果
钢铁厂含锌烟尘主要成分包括:21.87%的锌,22.61%的铁,以及少量的铅、钙、锰、铬、镁、铜等金属元素。选择钢铁厂废弃的含锌烟尘与四氯苯醌混合球磨,可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
试验在球磨转速为400r/min、球料比为5的条件下,考察了四氯苯醌与钢铁厂含锌烟尘混合球磨的脱氯效果,其试验结果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其脱氯率增加,当四氯苯醌与含锌烟尘的质量比为1∶11、球磨时间为4h时,其最大脱氯率在50%左右。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含锌烟尘作为还原剂脱氯效果尚可。
2.4 四氯苯醌与锌粉混合球磨的脱氯效果
试验在球磨转速为400r/min、球料比为5的条件下,考察了四氯苯醌与锌粉混合球磨的脱氯效果,其试验结果见图4。由图4可以看出:当四氯苯醌与锌粉的质量比为1∶11、球磨时间为3h时,其脱氯率在70%左右;但在球磨时间为4h时,其脱氯率有所下降。同时,试验中观察到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水洗溶液逐渐由深粉红色变为无色。用乙醚萃取球磨粉末,经GCMS检测球磨2h和4h的产物,两个样品都检测出了苯甲醛和四氯对苯酚,4h 的样品还检测出3,4,6-三氯临苯二酚,推测锌粉或锌粉的产物作为催化剂或反应物,使脱氯的苯酚类物质与脱下的氯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中间产物,影响了脱氯效果。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锌粉作为还原剂,脱氯效果尚可,但需注意控制合适的球磨时间和四氯苯醌与锌粉的质量比。
2.5 四氯苯醌与石灰混合球磨的脱氯效果
试验在球磨转速为400r/min、球料比为5的条件下,考察了四氯苯醌与石灰混合球磨的脱氯效果,其试验结果见图5。由图5可以看出:当四氯苯醌与石灰的质量比在1∶1~1∶11之间、球磨时间为1h以上时,脱氯率至少为40%;当四氯苯醌与石灰质量比为1∶11、球磨时间为4h时,其脱氯率接近100%。
3 脱氯产物分析与脱氯机理
3.1 脱氯产物分析
本研究对四氯苯醌与石灰质量比为1∶11、球磨时间为4h的样品进行了XRD、IR、GC-MS检测,并分析其脱氯产物。
3.1.1 球磨产物XRD 检测及分析
图6为球磨产物的XRD 图谱。由图6可以看出,球磨产物大部分是CaO 和Ca(OH)2,未检测到结晶型CaCl2或其他形式的氯化产物,推测氯离子可能以无定形态形式存在。
3.1.2 球磨产物IR 检测及分析
图7为球磨产物的IR 图谱。由图7可见,在如图位置处分别出现了-C-C=O、=C-H、C-Cl、C-C、C=C、C=O、C-H、-OH、O-H 等基团的峰,球磨产物中出现了=C-H 和C-H,表明H 取代了四氯苯醌上的Cl,验证了氯从四氯苯醌上脱除并形成了碳氢键。
3.1.3 球磨产物GC-MS检测及分析
图8 为球磨产物的GC-MS 图谱。由图8 可见,未发现四氯苯醌脱氯后可能产生的苯醌类物质,可能是因为GC-MS出峰所需温度在200℃以上,而此温度下该类物质已经分解,但是检测到多个C16H48O6Si7峰,推测玛瑙磨罐与玛瑙磨球可能参与了脱氯反应。
3.2 脱氯机理
目前,对化学机械法脱氯的反应机理以及脱氯产物仍说法不一[10],近年来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
(1)Plescia等[11]提出了机械作用等离子体模型,认为机械力作用能够导致结构裂解及晶格松弛,并激发出高能离子和电子产生等离子区,同时对于热化学通常情况下不能进行的反应,机械作用则有可能进行,并且能够降低固体物质热化学的反应温度,提高反应速率。
(2)Maria等[12]认为在超细磨过程中颗粒会产生晶型转变以及非晶化,造成表面化学键断裂,从而产生不饱和键、自由电子和离子,使物质反应的反应速度常数和平衡常数显著增加,降低了激发化学反应的条件或增加了反应速度。
4 结论
(1)采用新型的机械化学法对含氯有机物(四氯苯醌)进行了脱氯降解试验,研究了其降解速率与还原剂种类及添加比例、球磨时间、球磨转速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石灰作为还原剂脱氯效果最好,当四氯苯醌与石灰质量比为1∶11、球磨时间为4h时,其脱氯率接近100%;其脱氯率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时间过长粉末黏附在罐内壁及磨球上会造成污损;球磨转速越大,其脱氯率越高,但转速过高时能耗也会较高。
(2)通过对球磨产物进行XRD、IR、GC-MS检测及分析,发现球磨后产物大部分是CaO 和Ca(OH)2,氯从四氯苯醌上脱除并形成了碳氢键,氯离子可能以无定形形态存在。
[1]张小辉,贾海燕,祁士华,等.汉江水体和鱼体内有机氯农药残留水平及积累特征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4,21(2):40-45.
[2]曹建保.含卤有机废物机械化学脱卤工艺及机理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6.
[3]周虹,陈洪龄.机械化学法降解2,4,6-三氯苯酚[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1):100-102.
[4]卫樱蕾.机械化学法降解POPs实验及机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5]宋晓岚,邱冠周,杨华明.机械化学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金属矿山,2004(11):34-38.
[6]肖松文,肖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机械化学无害化处理的研究进展[J].矿冶工程,2006,26(2):53-56.
[7]肖骁,肖松文.锌粉对聚氯乙烯的机械化学还原脱氯[J].化工环保,2006,26(5):362-365.
[8]张庆华,吴文忠,占伟,等.“永固紫”染料和四氯苯醌中多氯代二苯并二噁英/呋喃的分析[J].色谱,2000,18(1):21-24.
[9]胡汉芳,彭政.机械化学法对含氯有机物的脱氯研究进展[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1,37(2):24-26.
[10]殷金涛,王伟龙,徐丽芳,等.机械化学在环境污染物无害化处理中的应用[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3(4):281-284.
[11]Plescia P,Gizzi D,Benedetti S,et al.Mechanochemical treatment to recycling asbestos-containing waste[J].Waste Management,2003,23(3):209-218.
[12]Maria D,Pizzigallo R,Annalisa N,et al.Mechanochemical removal of organo-chlorinated compounds by inorganic components of soil[J].Chemosphere,2004,55:1485-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