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2015-12-05李晓红刘蓼

决策与信息 2015年27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新媒体

李晓红 刘蓼



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李晓红 刘蓼

[摘要]伴随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来临,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双型期,社会治理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状况,如何认识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发展创新的重点。本文通过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分析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的功能影响,为新媒体时代社会治理的发展提供路径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功能理论;社会治理

一、新媒体与社会治理

(一)新媒体

1、概念

理查德·豪厄尔斯觉得“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静候作者对新媒体的论述”,原因之一则是“新媒体的定义还有待解决”。1定义新媒体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仅在于它是新生事物,更在于它的内涵外延还有待丰富,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解释,将新媒体定义为基于数字技术的具有交互功能的可供大众使用的具有互联传播特性的非线性传播平台和提供交互传播手段及工具的组织机构。

(二)社会治理

1、概念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治理(governance)由原来的“控制、操纵和引导”义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政治理念,主要指“统治者或管理者通过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运作,管理公共事务,以支配影响和调控社会”2。治理“标志着政府管理含义的变化,指的是一种新的管理过程,或者一种改变了的有序统治状态,或者一种新的管理社会的方式”3,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以及个人等各方行为者,依照社会法律规范和管理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及各种社会组织,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便是社会治理。

2、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是随着欧美国家公共管理领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而出现的,并发展成为取代传统“统治”的新管理方法。上世纪80、90年代,政府管理僵化和低效、公民社会崛起、政治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的民族国家、国家主权、政府体制和政治过程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结构形态。4公民民主意识不断提升,而政府不可治理公共事务却在不断增加,国家、政府、社会所处的生态变得复杂多变。于是,在公共管理领域,“治理”成为值得期待的新公共管理方法。

二、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一)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

在社会学视野中“功能”一词的用法是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转化而来的。国外社会学家一般认为,功能指客观结果,即“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一个它所属的更为广大的体系来说所具有的被断定的客观结果”。5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功能概念涉及的是观察者或研究者的角度而并不必然涉及参与者的角度。因此他认为“功能是指可观察到的客观结果而不是对结果的主观愿望,正因为未能区分客观结果与主观意向,导致了功能分析的混淆,把(主观)动机与(客观)功能等同起来是不正确的。”6功能的种类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正功能就是对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关系对于社会调整与社会适应起促进和帮助作用的功能。负功能就是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关系导致社会结构及其关系破裂的则是负功能。7对功能的分析不仅有正负功能的界定,还有显功能与隐功能之分。默顿认为显功能就是社会行动者共同期望并明显表现出来的功能,隐功能就是行动者预先没有预见并表现不明显的功能。8默顿认为,社会学研究者的特殊贡献不仅在于研究社会行动者有意安排的预期后果(显性功能),而且主要在于研究社会行动者未预期的或不为一般人所觉察的后果(隐性功能)。

(二)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1、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的正功能

新媒体释放社会治理话语权,促进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在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中,民众处于单向被动的受众地位,而网络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民众的声音能够迅速、方便、直接地传递给政府,提高了社会治理中民众的参与度,也使得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同地也建立起一种基于网络的官民和谐关系。在新媒体语境时代,人们的意见表达更加多元化,公众话语权的表达发生了质的改变。

新媒体成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社会公众借助新媒体广泛参与关涉公共利益的社会事务,在互联网催生的“共景监狱”中审视政府和官员的权力使用、决策和行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9,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号召、鼓励民众通过便捷的新媒体渠道参与社会监督,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曝光”是对权力最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从“表哥”杨达才被罢免到“房叔”落马,从毒胶囊到工业明胶,从江苏启东事件到四川什邡事件等等,网络舆论监督跨越政坛反腐、食品药品行业、社会民生和公共安全领域,网络舆论监督的压力不仅迫使涉事主体的公开道歉,更促进了行业整肃,全民监督已成燎原之势。网络舆论监督敦促着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有效维护着社会大众的公共利益,是完善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手段。

2、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的负功能

新媒体导致网络暴政,影响社会稳定。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提出“沉默螺旋”效应,其核心是在网络环境中公民个体积极寻找同盟者,而主动避免被孤立的状态。诺依曼认为:人们只能直接观察整个公众群体中的一小部分(经常是通过媒体),媒体就在决定什么是社会主流意见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主流意见在媒体上占据了与其相称的比例,持少数意见的人表达自己观点的可能性逐渐降低。相反地,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的立场正在为公众所接受,他就会变得更加勇于表达自己。在新媒介技术环境下,传统社会遭遇挑战,新媒体的匿名性与方便性使社会互动变得简单易行,互动的成本与时间接近于零,在这样一个几乎是零摩擦的互动环境中,随意、混乱、漂浮和不确定性压倒了以往的规则和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它可能并不会客观地反映民意,而造成“假民意”的盛行,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损害公民的公共利益,影响政府的科学决策。在面对一些严重损伤社会道德风化和法律的、社会负面影响比较严重的事件比如药家鑫事件、李天事件时群情激愤、群体极化,或者在网络上言辞激烈、无所顾忌地抨击当事人,或者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人肉搜索”,实施网络暴力,更有甚者超越法律程序通过网络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以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影响社会民众、司法人员对案件的认知、判断和审理,实施网络审判。所有的这些非理性行为除了给当事人造成直接伤害外,还可能模糊社会道德的边界,影响社会法治的公平公正,不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社会法治观念的形塑,并最终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

3、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的显功能

新媒体的发展促进我国的民主化发展进程。网络空间的高度自由、开放,使人们不仅可以冲破空间距离,还能够跨越社会层级导致的社会距离。在人人手握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任何独立的个人或团体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阐述自己对各种公共事务的看法、表达自己对政府决策的建议、进行特定的社会动员等。2011年,个税修正法草案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自4月25日至5月31日,共收到来自82707位网民的237684条意见10;2013年11月27日零时,全国假日办通过网络发布“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调查”,征集民众对放假方式的意见。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广大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政治参与的扩大化增强了公民的政治意识,同时,直接参与政治生活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主人翁精神,这都极大地促进了民主化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中国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型的进度。服务型政府是与公众有着良性互动机制的政府,公众在这种互动机制下表达利益诉求,政府则实现公众的利益诉求。从政府的角度而言,政府需要一个有效的渠道了解公众的需求和诉求;从公众的角度而言,公众期望其需求和诉求能够得到及时和满意的回应11。新媒体的出现使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更加便捷,利用新媒体强化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在服务中实现社会治理,在治理中体现服务精神,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一直以来,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手段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得到实践,大多数政府网站重建设、轻应用,因此导致了北漂小伙儿返乡6次、奔波数千公里只为办护照;四川青年跑22次仍未办成办身份证等情况的出现。类似事件不断出现,引发广泛关注和深度思考:“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尽快从单纯的技术应用和事务处理,转向以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创新为目标的发展新阶段”,12建立一个虚拟的统一面向公众的服务窗口,借鉴“物理上多个部门,逻辑上一个政府”的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网络新媒体能够以互动、共享、服务的内核,为政府加强并优化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持。在实际操作中,充分利用新媒体组织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建立不同于现实服务体系的虚拟服务网络,该服务网不必再局限于时间、空间、部门、地域的隔阂,可以提供全天候、无间歇的公共服务包括一些临时性的业务。如图,网络整合了办公资源,简化了办公程序,提高了办公效率,极大地方便了社会公众。

4、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的潜功能

新媒体使社会权力结构发生变迁。近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具备了使用新媒体发布信息、表达观点的条件和能力,于是信息在网络社会中成为一种超越传统形式的权力。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权力,是指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权力的主体已不再仅是传统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的控制者,而是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的、处于基层甚至底层的广大普通社会成员。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普通社会成员表达和发挥信息权力提供了有效的形式和便捷的途径。当基层社会成员拥有并能有效表达信息权力时,社会权力的结构必将会发生转变。尽管传统工业社会的权力形式和权力机构依然存在,但是那些通过各种信息表达的、存在于互联网空间中的、由基层社会成员掌控的新权力已经开始给它们带来严峻的挑战。概括来说,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民族国家的信息垄断以及由此衍生的集权控制,信息在互联网中的快速流动让社会权力经历着一次再分配的过程--传统的社会权力结构开始从集中转向分散、从组织化转向个体化。当然,这种变化并不是一种倒退,而是社会权力结构发展到一个新的层面上的表现形式。社会权力的信息化、分散化和个人化,是对当前我国社会权力结构变迁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的真实反映,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这一局面,创造各种条件发挥新时代我国变迁了的社会权力结构的积极效用,唯有如此,这一变迁才有可能达到有利于国家和政府行使权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少杰.《如何对待市场、政府和社会的权力关系--略论全球化时代西方意识形态冲突的核心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2]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权力结构变迁》.江淮论坛,2011年第5期

李晓红(1986—),女,山东青岛人,社会学硕士研究生,中共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党校理论教员,研究方向:社会学。

刘蓼(1984—),女,江苏省连云港人,中共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党校理论教员,行政管理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本文系2014年度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社会治理方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4LKT29)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理查德·豪厄尔斯著,葛红兵等译:《视觉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J].政治学研究,1997(1)

3罗伯特·罗茨(R–Rhodes):《新的治理》[A],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09,

4殷琦:《“治理”的兴起及其内涵衍变——以在中国传媒领域中的使用为例》,《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2期

5G·邓肯·米切尔主编,蔡振扬等译:《新社会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6罗伯特·金·默顿著,何凡兴等译《论理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7罗伯特·默顿:《科学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罗伯特·金·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9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 页

10引用数据来自东方网-财经中心http://finance.eastday.com/economic/ m1/20110619/u1a5950723.html

11曾润喜,徐晓林:《社会变迁中的互联网治理研究》,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

12周勇:《善用大数据打造智慧政府》[N].人民邮电报2013年12月9日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新媒体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